我的平原上的老家
我是“海南丢”,从小人们就这样叫我,逗我。这“海南丢”说出来不是普通话的发音,而是大连的地方音――“han nan diu”,这种发音有特别的意味… …现在长大了,也逐渐明白了这三个字的意思,“海南丢”指山东人,跨黄海渤海携妻带子北上,进入了辽东半岛乃至整个东北闯荡的山东人。“海南丢”其实是一种倒装的用法,就是丢下“海南(山东)”的意思… …
严格说来我只能算是“海南丢”的后代,但每次填写籍贯时,都要写上一串“莫明”的地址… …现在,我终于有机会去探望一下这莫明的籍贯之地了,它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观城是山东西部的一个小镇,濒临河南。观城虽然地方小,但历史却很悠久,… …据史料记载,观城建制于夏朝,公元前2249年,大禹之孙相在此建都,时称“斟灌”,城东南有百亩坑塘,名曰“灌”,故称“灌城”,后延称“观城”… …在观城至今仍有一些古迹散布在乡野,比如“野猪林”“琉璃井”“南灌坑”等… …
从观城向西不远,有个村子,叫孟秋寺,我的老家就在这里了。听名字就知道里面有故事,好象是和尚、寺庙什么的故事,现在也快失传了。
整个鲁西都是平原,阔野良田,典型的农业区。五月的平原正是绿肥红瘦的季节,满眼苍翠,一片生机。这里主要的农作物是小麦,抬眼望去,不着边际。
孟秋寺就是平原上的一个普通的村子,村子往西就是河南地界了。我时常想,平原都一样,那么村庄是如何聚居形成的呢?是依水?依路?还是因典故?呵呵,又胡思乱想了… …
平原上基本没有石头,所以在以前,房子都是土房,用土加上草秸什么的夯筑起来的。孟秋寺据说更是落后,说是八十年代才通的电,住房还经常是人畜同屋。现在的孟秋寺已然大变样了,主要的房屋都是砖房,院子也是以砖砌墙,而且很多人家都修建了非常气派的院门,门柱上有楹联,门楣上有横批。
奶奶几年前去世了,现在是叔叔守着老房居家过活。叔叔一家六口人,两个闺女,两个小子,两个小子还在读书。叔叔很瘦,生活的苦乐都刻在了脸上… …
老房子很破旧了,房间里也很杂乱。院子挺大,里面有猪,半圈养着,时常拱的满院子坑;有两只山羊,倒是拴着,没有任意行事;还有一头牛,已经没有多少实际用途了… …总之,典型的农民家庭。别人家可能还要全一点,有鸡,有鹅,还有鸽子,整个一个“陆海空三军”。
要说这牛,在以前那可是主要的农用牲畜,种地绝对离不了它。现在发展了,机械化了,家家都置上了小四轮,人轻松了,生产效率也提高了。对这牛,就只剩一个字,吃!
与牲畜有关的一套设备也都淘汰了,比如犁,比如石碾子。这石碾子最明显了,很多人家的院门口,都放着个石碾子,很大很重的,从很远的地方运过来的。现在没用了,就摆在那里,也算是个念性吧。
说起石头,这孟秋寺还有一块镇村的石头。从村子正南方(应该算是村子的正口吧)进入村子时,可以看到一块石碑样的石头立在当路,好象石头上还有字,已经非常模糊了。后来向村里的老人求证,石头上果然有字,刻的是“太山石当”。这块石头立在这好多年了,据说有人曾经想移动它,结果出了事故,于是再也没有人敢动它了… …
孟秋寺就是这样,有旧的,有新的,旧的仍有它的天地,新的却止不住的发展… …
叔叔在老房子的后面又盖了新房子,新样式的房子,不只是建筑材料不同,更主要的是窗户都开的大大的,完全不同于老房子,老传统。房子还没有完全竣工,现在主要放些杂物;农家就是东西多,大到车,小到种子,新房子简直成了仓库。
我的到来,叔叔一家非常高兴。而且消息传得非常快,也是通信手段进步了吗,近旁的本家很快就来探望;时间不长,居住在其他村子的两个姑姑也赶了过来。都是老太婆了。大姑也曾闯过关东,现在回顾故土了。听说“大侄子”来了,她们“跑”着就来了… …
老家人说话很有意思,“走”是一般不说的,而总说“跑”,大概是古语的演变吧。称呼名字时,也多是单字发音,比如“洪玉”,就叫一个字“玉”… …
老家更有许多的老传统,比如“倒插门”吧,这里就讲究不少,和我同辈分的一个“倒插门”女婿说是姓名已经改了,姓娘家姓,行娘家辈分字序,就是说已经成为“本家儿子”了。
还有就是吃饭的规矩,吃饭时总是男人坐正席,先吃,先喝,只有男人们吃喝完毕,女人们才能吃,而且一般不能上正席的。如果有外来的客人,这个规矩就更严格… …
阳历五月在老家是个相对清闲的季节,春种已经过去,现在的主要工作就是给麦地浇浇水什么的。没事了,人们就会放一放自家的几只羊,让他们也啃啃青草。这羊都是顺便养的,不成规模,多则四五只,少则一两只。傍晚了,没事的男人们经常蹲坐在临街的院门旁,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闲天,还不时和放羊归来的人打着招呼… …
一个老头,一只山羊,缓缓往回走。老头走在前,山羊跟在后,老头背着手,没有牵着羊。老头走,山羊走,老头停下来聊天,山羊也站住听着… …夕阳下,炊烟渺,老头和山羊… …恬静。
虽说现在是过节,学校却没有闲着,这里的小学“五一”才放了两天假,其他时间都是正常上课。学校虽然总是在上课,但教学质量好象不是很高;看看他们的作业,老师只有批没有改,错字别字照样过关;再看看他们答的试卷,错的就更多了,那成绩自然高不到哪里去。这种情况,哎,也是一言难尽啊… …
这里小学的作息时间也很有意思,早晨学生很早就到学校上早课,不吃饭的;上完一两节课后再回家吃早饭,吃罢早饭后,再去学校进行上午的学习。原来这种安排是与当地农活的作息习惯相吻合的。
一天的生活往往是这样开始的,男人们很早就起来下地去;小孩子去学校上早课;女人们在这个时间里做早饭,喂牲畜,收拾家;一到两个小时后,男人们、孩子们又都回到家里吃早饭。接着是上午,中午,下午,晚上… …
这里的小学一共有五个年级,一到四年级和一个学前班。小学比较残破,起码没有村公所那么气派。我去的时候,除了学前班,其他年级的学生都在上课。看到我支起了相机,学前班的孩子们非常兴奋,争先恐后,抢着照相。瞪着大眼睛,挺着小胸脯,盯着相机一动不动,想让他们放松都很难做得到。那就照吧,一个接一个… …
老师们听说我是回老家省亲的,是孟秋寺的“后生”,于是很高兴的让我给各个年级都拍拍,一边拍一边给学生们介绍,这是我们孟秋寺出去的… …
回老家本来就很悠闲,又赶上了连天的阴雨,越发慵懒了。老家的饭菜很实在,我每顿都要吃撑,但每顿还是照样吃… …这又令我想起了在大连的家,也是饭菜实在,也是每顿吃撑… …这,就是家!
后记
学语文时有个理论:形散而神不散。我这整个一个形散神也散!就是黄宏那个小品――找不到焦点。
回老家看看吧,宗族、谱系、辈分,这不单只是一家子的事,这里面更有历史的变迁,一家的,一地的,一国的… …当然,需要慢慢体会,细细品味… …
完成于2002/5/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