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此图为例。在机位1拍摄同样大小的玻璃1和2,由于远近距离不同,玻璃1会显得比玻璃2小,二者比例大约是1:1.6,也就是d2:(d1+d2)。
无论机位1用的是多少毫米焦距的镜头、大多的画幅、光圈、速度,玻璃1和玻璃2都是1:1.6的大小关系。
同样道理,机位2拍摄的两块玻璃,透视比例永远是1:1.35,也就是(d2+d3):(d1+d2+d3)。
很明显,两块玻璃的在机位1的透视变形比机位2严重。
拍摄人像时出现了问题,鼻子总在眼睛、耳朵的前面,因为透视关系,鼻子看起来会显得比比实际上大。拍摄距离越近,鼻子显得越大。估计你这样拍的话,成龙大哥又该动粗口了。
怎么办?
退后。从机位1退后到机位2,透视关系发生变化,鼻子不显得那么大了。
问题是退后了,在整张照片里人就变小了,所以我们用更长焦距的镜头,因为镜头焦距越长,镜头视场越小,中间的人就“充盈”照片。
等你推倒非常远,透视畸变快要消失了。这时就看不出远近关系,鼻子就象长在眼睛耳朵平面上。也不爽。
其实大家平时看到的面孔习惯于某种程度的透视关系。拍摄肖像应该靠近这种透视关系,拍摄距离不宜过近,也不宜过远。习惯证明,拍面部特写也不能在1米以内,拍全身也不能在10米以外。这样算下来,全画幅上85mm到135mm的镜头最好合适。而在APS-C画幅上,50mm到85mm的镜头比较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