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老街就像一面镜子,不同的人照出不同的期许。
对于有着千年历史的嘉定西大街来说,它未来的生命,将取决于这些不同声音间的博弈:一边是居民通过拆迁改善居住条件的渴望,一边是文物保护者保留原有建筑风貌的期盼。而同时,政府则着眼于推动区域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共同发展。
究竟谁的意见,会左右西大街的明天?
根据嘉定区“十二五”规划,西大街被定位为“历史街区复兴”,将建设成“以名人文化和民俗体验为特色,集商业、休闲、创意为一体的鲜活生动的历史街区”。但人们依然不能确定,保留下来的西大街,到底何去何从?
名人荟萃之地
地铁11号线坐到嘉定西站下车,经路人指引,不多久便能找到西大街。
需要路人指引,是因为这条老街的周围,早已是高楼大厦圈层围绕。蜗居其间的老街,呈现出格格不入的破旧。
但论及历史,老街的地位却要显赫得多。早在梁天监年间(502年—519年),当这些现代化建筑都未曾出现的时候,西大街已渐成聚落。至明清年间,此地逐渐形成一个庞大的官僚住宅群。踱步其间,几乎可以读出一本近代史——
门牌号为“项泾街1号”的数十间房子,是黄氏世家的“西溪草堂”。黄氏家族重文重教,代有名人。其八世孙黄汝成,毕生精研大学者顾炎武的《日知录》。现今通行的《日知录集释》,就出自其手。
西大街172弄的唐家弄,系清末大官僚唐绍澜故居。唐绍澜是民国内阁总理唐绍仪的胞兄,曾任八省巡抚,清末迁居嘉定,世代官宦。
西大街两侧的厚德堂,是清末民初的大清银行总裁顾溶(中国近代职业外交家顾维钧之父)所建,有房30余间。砖木结构,平房与楼房相间,街南一开间,二进深;街北五开间,三进深。门前地上用砖铺出一枚清钱币,既象征主人身份,又似乎寓有“外圆内方”意思。
西大街198号,是民国著名的实业家吴蕴初的祖居。1914年,吴蕴初与人合作创建天厨味精厂,用“佛手牌”味精抵制了日本“味之素”。1926年、1930年和1933年,天厨味精先后三次参展美国费城、比利时列日、美国芝加哥世博会,并三次获得国际博览会大奖……
2001年的早春,建筑学家阮仪三来到西大街。慢慢走过逐一查看,他给出这样的评价:“比朱家角东西多,比周庄文化底蕴深厚。”
就是这么一条老街,建成需经几代之功。如果要拆掉它,却只需几年、甚至几个月。
保护者的困窘
随着城镇翻新的需要,西大街周边的老街不断被推倒。上世纪八十年代,西大街所在的西门一带尚有名号的厅堂四十处;到如今,剩下厅堂13处。西大街,亦走到改造的边缘。
这让土生土长的西门人黄振渭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和十几名“老嘉定”一起组建了郊区唯一一个 “古建筑和民俗文化研究会”,为保护这片嘉定历史文脉而奔走。
身为嘉定区政协委员,黄振渭曾连续四年在区“两会”时递交提案,希望原汁原味地保护西大街的一砖一瓦。曾在同济大学就读的他,运用自己的测量绘图功底,手绘一张西大街名人故居示意图,将散落其中的名人故居一一标出。他建议,西大街的改造要确立以保护和修复为主的基本思路。
阮仪三注意到西大街,正是在这一时期。他与黄振渭成为知己。但就是其对西大街给出很高评价的这年,老街南岸被列入动拆迁规划。成片的旧屋被推倒,开发商在此建造起多层和小高层商品住宅。
这让黄振渭这样的“保护派”很无奈。他们发现,百年间,房屋多次易主,许多产权已不明晰。如今居住在西大街上的人群中大部分为外来务工者。保护者奔走相告的文化典故,很难使他们产生共鸣。
甚至一些嘉定本地人,对老房子背后的故事也不明所以。黄振渭曾试图向几位有关部门工作人员讲述西大街的重要性,在说到其中一幢房子是顾维钧祖宅时,对方不解道“顾维钧是谁?没听说过嘉定有这个名人。”
黄振渭气得大喊:“他不是嘉定的名人,是全国名人!”喊完了,回家大哭一场。
所幸,保留这片街区最终获得共识。2002年4月,市规划局发文,西门老街改造必须经市有关部门同意。练祁河北侧的建筑留了下来,南面开发商品房。如今站在横跨练祁河的虬桥上眺望,一新一旧两种建筑形成比较鲜明的对比。
原住民的焦虑
对住在练祁河北侧西大街上“原住民”来说,这些承载着历史的老房子,并不让他们感觉荣耀。
这里太老了。原有的市政基础设施薄弱,配套滞后,居民至今还要每天提着痰盂罐去公厕倒马桶。老街上的各类建设用地混杂,道路排水设施不成系统,消防、环卫设施缺乏,雨天小巷泥泞难走,干燥天有火灾隐患。
当年大户人家的宅邸,如今被分割成零散房间,成为多户人家租住之地。西大街西溪草堂,现在居住着近四十户人家,每间房间不过二三十平方米。原本应是花园厅堂错落有致的草堂内,现在一片衰败景象:墙粉斑驳、木雕腐朽,外墙开裂渗水,木梁上挂着多户人家晾晒的衣物,墙角杂草丛生。
一位居住在此的老妇人说,这里的生活“苦透苦透”:25岁嫁到此地起,五十年间从未在家洗过澡;每天吃罢晚饭,挪走饭桌方能放下木盆,倒些水略略沾湿了擦身就是唯一的盥洗方式。“天天盼着拆,全拆掉了也不会觉得可惜”。
也有一些对房屋拥有产权的居民提出,不愿搬走。但保留这些老宅的前提是,房屋必须按照历史文化风貌区的要求进行修葺。动辄二三十万元的修葺费用,让大部分有意留守者为难。
已编制完成的 《嘉定西门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显示,未来西大街将被分成老街传统商业区、文化创意街区、民俗观光游览区等不同区域。这将是一条向游客热情展示历史典故的街道。但本应是街区文化组成部分的居民,又会在新街区中扮演什么角色?
政府不得不深思西大街未来的方向:改造后,如果让原住民搬回居住,72家房客的居住情景势必对老建筑本身造成损坏,而且居民也未必会接受窄小的街道和原有的空间格局;若要原住民全部迁走,又带走了人文气息,只留下空壳子。
在嘉定镇街道辖区内,另一处州桥风貌保护区的保护性修缮工作已完成。沿街房屋被统一修葺为粉墙黛瓦、木窗木门。但交付居民手中不久,预设中的江南老街就变了样:不少沿街住户将房屋出租给经营者开设洗脚房、理发室、饮食店;墙上被涂得红红绿绿,木窗木门也被偷偷换成铝合金。杀鸡卖鱼的引车卖浆者,占据了弹硌路。
如果缺少“原住民”的认同和参与维护,保留下来的西大街,会面临同样的命运吗?如何让“原住民”融入历史文化风貌区,成为和谐景致,需要政府部门、专家学者更多思考和探索。
为了加强嘉定历史文化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挖掘工作,区档案局馆副局馆长沈越岭带领相关人员,探访了嘉定西大街名人故居、古桥。探访中,由熟悉老街历史的陶继明、黄振渭等同志进行了讲解。
沈越岭一行先后走访了位于人民街194—196号的王敬铭故居;西大街、项泾西街附近的西溪草堂;护国寺西侧的嘉定棉业工会等遗址;以及顾维钧、沈逸千、吴宗濂、吴蕴初、黄世祚、黄天白、唐雨亭、陶继渊等名人故居。并探访了始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因宋庆龄父母宋耀如、倪桂珍在此订婚而声名远扬的善牧堂。
尽管天气闷热,但大家兴致勃勃,认为通过实地走访,对嘉定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对教化嘉定的感受也有了更为全面、感性的提升。同时,这次实地采集为课题组下一步的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
相机品牌:富士(Fujifilm)
相机型号:FinePix HS30EXR
光圈:f/5.0
曝光时间:10/2000 ISO:400
焦距:29.1
拍摄时间: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