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闪光微距摄影中的光源(作者:杰仔)
来源: 白皓天的日志
微距摄影相对于其它题材的拍摄在用光方面其实相通无异,但在光线使用上有很大区别。这是环境因素的影响。通常在阳光灿烂的地方,虫子不太出没,就算出来活动的也是比较活跃。往往我们拍摄微距时都选择在清晨或黄昏的时分,此时的光线相对柔和。中午日照强烈,正常会是十分适宜手持自然拍摄的时段,不过光照位置不理想,光感很硬,光比太大,照片反差强烈,影响细节的表现。在这种时候,丛林里的因为有树丛遮档发散,比直接暴露在阳光下在要好得多。但也就因为在林中,光线强度不利于手持自然光拍摄,必需上架。
谈到上架,虽然自然光是一个非常理想的拍摄光源,不过却不能适应全天候拍摄的需要。因为有各种的因素去影响,如:风、虫子动等。上架拍摄适合某些不太好动,而且距离适当的主体。这种场合通常出现在一早一晚,这个比例不算高。我们经常拍摄微距的人的观点是能上架时就上架。对于大部分不利于上架的场合,就必需靠手持了。
这里不是谈手持与上架哪个更好,实际上我们野外拍摄微距时手持的比例是相当大的,因为会随时发现不同的虫子,随机应变地去记录生态照。阳光猛烈的时候不适合拍摄,那么在密林中光线也不可能充足,这个时候就需要人工光源了。
人工光源有多种,就持续光源也不少的类型。而实用上还是以闪光灯为主流。闪光灯简单地说就是使用电池升压贮能大功率瞬时输出的移动光源。以其出色的便利性移动性成为了户外拍摄的理想辅助光源。与其它摄影一样,有了光源,就到了如何利用光源去辅助你拍摄出好照片。
常用的闪光灯有:机顶闪即内闪、外闪、加上离机装置的外闪。在微距拍摄中还出现有环闪、双头闪。光的强度传播的距离有关。同样的照度或叫曝光量,灯与主体距离越近需要的功率就越小。简单的公式:GN(指数)=距离(米)X光圈。显然,在微距摄影小光圈状态下,主体的距离都是非常近,随便一个闪光灯的功率都足以应付。
大家都知道,柔和的光线更有得于表现主体的细节与质感。特别是主体非常细小的微距摄影,更明显地表现出不同光线造成的影响。例如对于表面有反光层的如甲虫一类,光线不够柔会出现强烈的光斑,形成光比很大亮暗反差,严重影响质感的表现。
光的质量大致关系到两个方面:光源的面积、光源的数量。
面光源比点光源更柔和。当光源与主体的距离很远的时候,即使面积较大的光源也趋向于点光源照射状态,到达主体的光线近乎于只有光源直线间的硬光照。而当光源与主体距离越近,相对的面积就越大,到达主体的光线更多角度更平均,所获得有接近漫射光线的效果。
除了要有尽可能大面积的光源外,增加光源的数量也相当于增大光源的面积。而且多个光源的加入,更灵活地创造出不同角度照射与光比效果,既可做出更自然的光照,也可以创造超自然光照效果。
光源硬度是一个变量,不一定都需要很柔的光,如逆光、轮廓光等。而作为主光,一般情况下,柔和的光线能体现出丰富的细节。所以通常的情况下,对作为主光的灯光进行适度柔化处理会得到更好的效果。
就以上提到的,我们来看看几种闪光光源的特点。
内闪:固定于相机顶上,指数大多是12。不同型号相机的内闪弹起的高度不同,不同微距镜头工作距离不同,因此使用内闪有可能因照射角度与镜头前端遮档的问题而受限。接近1:1时通常用内闪光照角度会受阻。而且内闪的角度不能调节,永远在主体的正前方,正面远距离直接照射的效果都比较硬,阴影大,反差大,光斑厉害,无法展现细节。加上柔光罩也非常有限,一来是距离远,柔光效果不明显,而且功率小,加了罩子损失过大,无法在小光圈下应用。
外闪:常用也是固定于机顶上,与内闪不同的是更大,回电速度更快。但缺点也与内闪大体相同。外内灯头虽然高,但照射角(焦距)与镜头同步,在近距离时,射出角度小的限制让大部分输出光量无法打在主体上,只能得到一小部分的余光照射,因此功率损失也很大。光照距离与内闪等同,也是接近是点光源状态,直接照射效果与内闪无异。不过功率大可以补偿加装柔光罩的损失。装上柔光罩,光的面积会大大增加,照射角度更大可以覆盖微距主体,不过距离与光源角度不是不理想,也只是等于一个相对柔一点的正前方照射。外内功能是强大的,离机装置可以帮上大忙。
各家均有相应的离机方式。通过小支架把外闪移到接近主体的附近,加上柔光装置就相当于一个很大面积的面漫射光源,效果马上体现出来。而且照射的角度通过支架与外闪本身的调节功能,能模拟出顶光、侧光、逆光等多种变化的“自然光”效果。有一点要提醒的,很多似模似样的外闪支架,把外闪装在相机旁边离机。其实这样与装在机顶完全无异,依然是在主体的正前方,完全是多此一举的做法。
环闪:这个很多人一提微距就想到的。环闪的特性如同手术台上的无影灯,给主体打出一个四周都有光的环境,消除阴影,但并不能做到柔和自然的效果。往往用于文件翻拍、专业行业记录资料等特殊场合。用于微距摄影,也不能说不适合,但其角度非常有限,功能也单一,更不方便加装柔光装置。实际在拍虫的人中,使用到环闪的比例相当的少。
双头闪:双头闪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通常只用两个为多)小体积的闪光灯装置在镜头前端,每一个子灯的输出功率可以按比例调整,也就是调光比。每只子灯可调节左右、上下、前后,还可以沿镜头轴向旋转位置,方便你调节任意一个角度去完成你的创意。当中以NIKON的无线系统最灵活,SONY的双头最轻便。虽然通常是装在镜头前端,但也可以离机,把其中一或两个子灯放在你想要的位置,几乎是无限制地随心所欲。因此,双头一直是闪光微距摄影人心中的理想人工光源。双头离主体很近加上小巧的柔光装置(SONY就原配有)就可以获得近乎完美的大面积柔光源,得到仿如影棚中的专业效果。
关于闪光微距摄影中光源的特点就简到此。光在摄影中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除了能拍清楚主体外,更多的是考虑如何表现你的想法。
如何去DIY一个你自己认为理想的光源,需要有清晰的原理基础与动手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与尝试,不是短短几页字就可以成为一个秘诀的,还是需要大家自己多去努力。有时间的可以考虑把实际拍摄中的经验作一个案例去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