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吴桥杂技博物馆
首先欢迎大家来到中国吴桥杂技博物馆,在这里让我们走进历史的大门,感受是吴桥杂技的起源、发展和千年辉煌,这座博物馆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唯一的杂技博物馆,通过它可以让他们了解吴桥为什么被称为杂技之乡,吴桥为什么会成为世界杂技艺术的摇篮。
众所周知,吴桥是举世闻名的杂技之乡,但真正叫响杂技之乡的是谁呢?他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20世纪50年代,周总理在出访西欧14国时,所到之处都有吴桥籍的杂技演员被接见,周总理欣喜地称赞:“吴桥真不愧是杂技之乡啊!”
现在我们走进了杂技博物馆序厅,2003年9月23日河北省省委书记白克明来吴桥视察杂技文化产业之后,为“吴桥杂技”欣然作序,他高兴地写道:“万里长城万里长 杂技吴桥是故乡”,同时他还特别提到法国“明日与未来”杂技节主席莫克•莱尔先生的话:“吴桥不仅是中国的杂技之乡,也是世界杂技艺术的摇篮”。请大家随我这边走,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1957年在吴桥县小马厂村挖掘出来的古墓壁画残片,它是吴桥杂技历史最早的有据可考的真实物证,当时它的出土曾在考古界和杂技界引起了很大的震撼。
据《史记》、《汉书》记载:“杂技起源于5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古冀州一带,当时流行一种人们戴着有角的面具,互相比武,斗力的游戏,民间称之为蚩尤戏,也叫角抵戏”,它就是杂技的雏型,而吴桥位于古冀州东部,因此吴桥是中国最早的杂技发祥地,中国杂技的历史发展实际是吴桥杂技历史在推动,吴桥一直是支撑中国杂技存在,并影响杂技发展的主要因素。从春秋战国至今,吴桥杂技历史已有二千八百年,在这2800年的历史长河中,吴桥杂技经历了秦、汉、魏、晋、南北朝的质朴与神圣,登上隋唐盛世铺就的恢宏与艳丽,又从宋朝的皇宫御苑飘散回归民间,在故土吴桥重获新生和发展。杂技博物馆一厅是中国杂技和吴桥杂技历史发展脉胳的展示,在先秦时代,吴桥杂技已发展成为品种多、技巧高、颇具规模的表演形式,到了汉代,以杂技为主的“乐舞百戏”成为宫廷和民间的主要娱乐方式和文化现象,汉代杂技画像石、画像砖的大量出土,说明汉代杂技的普及和杂技艺人的群体规模,这些杂技图案及纹饰及杂技俑的出现,说明汉代杂技节目种类的丰富,这个就是杂技俑“双人倒立”,中心广场的铜塑“杂技魂”的作者就是看了这幅图片而受到的启发,这张就是我们在序厅看到的古墓壁画的图片,上面有倒立、肚顶、转碟等各种杂技图形,在明代吴桥杂技已经具备了现代杂技雏形,尤其是驯马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据《吴桥县志》记载:吴桥籍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范景文回乡探亲,在故乡吴桥看过一次马戏,写下了《游南园记》一文,对故乡精彩的马戏表演作了真切而生动的描写,是吴桥马戏技艺的印证。吴桥杂技真正走向辉煌,推动中国杂技事业的发展时期是在清末民初,这个时期涌现在许多蜚声中外的杂技团、杂技班和一些杂技世家,如孙福有和他创建的“中华国术马戏团”,孙凤山和他的“北京班”、“四大金刚”的张献树父子等等,吴桥杂技艺人的足迹遍布世界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各地市也先后出现了一批很有名的艺人聚集地,如北京天桥、天津三不管、南京夫子庙、上海大世界,他们有的自组班团,有的与各地合作,在全国任何一个杂技团里,都有吴桥人参与其中,因此,在中国的杂技界有这样一句话:“没有吴桥人不成杂技班”,这说明吴桥杂技艺人的贡献世人瞩目,就是这些吴桥的杂技艺人,他们把中国的杂技带到了世界各地,把中国介绍给了世界,让世界了解了中国,同时也把国外的先进技艺带回了中国,对世界杂技艺术的交流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也打造了“吴桥杂技”这一知名品牌。
1、孙福有:吴桥县孙龙庄人,中国近代史上的杂技名师,清末他在俄罗斯加入俄罗斯马戏团演艺,1921年回国创立孙家班,1929年创立“中华国术马戏团”,该团有演员120余人,马24匹,大象9头,老虎4只,还有4辆卡车,4辆轿车,两部发电机及可容纳3000观众的大盖棚,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大的马戏团,有“世界第一大马戏团”之称,就是到目前,还没有一个能超过他,他在推动杂技历史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创建的杂技大盖棚,不仅为演员的演出提供了方便可行的条件,同时也大大改善了观众看演出的环境,他发明的安全保险绳挂钩,使高空杂技演员的生命得到了保障;他是第一个将西洋乐运用于马术当中的人,使中国文化巧妙地结合了起来,因此他被法国杂协主席莫克•莱尔先生誉为“当代世界马戏杂技之父”。
孙凤山的“北京班”:孙凤山是吴桥县孙龙庄和孙福有同村,常年在德国、欧美一些国家演出。他是“北京班”的创始人,演出时他们都身着戏装,富有浓厚的民族色彩,被誉为“中国北京皇家杂技班”,他们是唯一一个登上处国一流剧院舞台的中国杂技班。
“文武艺术团”:吴桥县范屯村人范洪训率领的,在这里注有“河北吴桥”,那时已把吴桥当作金字招牌,说明吴桥在世界上已经很有名了,在印度和南亚国家各地演出。
第二展:影视厅
吴桥是世界杂技艺术的摇篮,红牡丹的故乡,在20世纪80年代有一部家喻户晓的电影《红牡丹》就是描写吴桥艺人杂技生涯的影片,此片的原型就是吴桥籍名人孙福有父女,蒋大为的一曲牡丹之歌也成为吴桥杂技艺人闯荡江湖的生命之歌。
第三展厅:杂技艺术形式展厅
在我们吴桥广泛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吴桥而杂技,人人有一手”,就是这一句享誉世界的吴桥民谣曾经伴随我们吴桥人走过了杂技之乡的千载风流,正是由于吴桥杂技根子深,普及广,绝活多,才使吴桥成为世界杂技艺术的摇篮。
吴桥仓上村73岁老杂技艺人郭振江表演的《伞技》
《十样杂耍》:孙秀力
小推车:过去人们闯荡江湖的出行方式和交通工具,一首锣歌子生动地反映了过去吴桥杂技艺人闯荡江湖的艰辛:
“小小铜锣圆悠悠,学套把戏江湖走,南京收了南京去,北京收了北京游,南北二京全不收,洮河两岸度春秋,财主种有千顷地,老子玩耍不伺候,黄金有价艺无价,铜锣一响夸海口,别听艺人夸海口,玩命受罪在前头”。
上世纪20年代,吴桥杂技艺人在德国一流剧院冬季花园演出,这就是吴桥杂技艺人孙凤山的北京班,一般的艺术是进不去的,二战期间剧院被炸毁。
-
相机品牌:索尼(Sony)
相机型号:索尼 a700
光圈:f/4.0
曝光时间:1/13 ISO:800
焦距:30.0
拍摄时间:无
镜头型号:Minolta/Sony AF DT 18-200mm F3.5-6.3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