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荣,原名杨宗贵,(1917~1947),山东牟平宁海镇嵎岬河村人。民国34年(1945)参加八路军,历任战士、班长、团侦察排长等职。
1917年出生在山东省牟平县(现烟台市牟平区)城南一个叫?峡河的小山村。父亲杨世恩是个泥瓦匠,母亲宋学芝是个刚强的农村妇女。杨子荣4岁那年,父母曾带着一家老少去东北安东(今辽宁丹东)谋生。但父母一天到晚拼死拼活地干,也难以维持一家人的温饱。没办法,除了父亲和姐姐外,母亲又领着其他孩子回了老家。在老家,母亲省吃俭用地供杨子荣上了几年私塾。
1929年,胶东地区军阀混战,民不聊生,12岁的杨子荣在母亲的安排下,去安东投靠父亲。开始父亲让他去上学。两年后,杨子荣到姐姐做工的缫丝厂干活,以挣钱补贴家用。但是好景不长。杨子荣三年学徒期刚满,厂子裁人,杨子荣被赶出工厂大门。无奈之下,杨子荣就到码头搬木头、扛大包,到鸭绿江江边放木排、当船工。1938年底,他在鞍山千山采矿区找了一份当采矿工的活儿。矿区的活儿也不是好干的,不仅有生命危险,还要常常忍受日本监工的打骂。最让他不能忍受的是,看到日本监工毒打自己的工友。一次,他实在是看不下去,夺过监工的皮鞭,为自己的工友出了气,但他自己也无法在矿山呆下去了,在工友的帮助下,杨子荣逃离了矿山,回到了老家牟平。这一年是1943年春,杨子荣26岁。
从12岁离家算起,杨子荣在东北整整闯荡了14年。这14年,对杨子荣来说,可谓是尝遍了人间的酸甜苦辣,体会了生活的艰难辛劳。但也使他熟悉了东北的风土人情、山情地貌,结交了一大帮穷苦朋友,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这段经历,在他后来参加的剿匪斗争中,可谓是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国18年(1929),杨子荣一家因生活所迫,迁往安东谋生。12岁的杨子荣,在安东一家私营缫丝厂当童工。“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安东地区,杨子荣的父亲染病身亡。母亲领着两个妹妹回山东老家,留他在安东继续谋生。四年后,他和老乡结伙到鸭绿江上当船工,顺水放排,逆水拉纤。后来,他被日军抓当劳工,流放深山采矿,过着牛马生活。他饱尝了人间的疾苦和亡国奴的滋味,结识了不少患难与共的朋友。民国32年(1943),他不忍洋人的欺凌,带头打了为洋人服务的工头,从东北跑回山东家乡。
他回家以后,秘密加入民兵组织,积极参加抗日斗争。
民国34年(1945)8月,他参加八路军解放牟平城的战斗。同年秋,29岁的杨子荣报名参加八路军,编入胶东海军支队。10月下旬,胶东海军支队赴牡丹江地区剿匪,11月,杨子荣加入中国共产党。部队改编后,杨子荣编在牡丹江军区二团三营七连一排一班。首长见他是个“年龄不轻,军龄不长”的老兵,便分配他到伙房当炊事员。他经常冒着敌人的炮火,把热饭送到前线,帮助抢救伤员,关键时刻还给排长、连长出主意、当参谋,博得指战员的称赞和爱戴。
牡丹江地区匪患严重。杨子荣所在部队,担负着剿匪、保卫土改的重任。首长派杨子荣等30多人,化装成便衣,先行到达海林镇。杨子荣进入有百余人枪的地主武装孙江司令部,敦促其放下武器,拒降者,就地缴械。民国35年(1946)2月2日,海林镇解放。
一次夜行军,拂晓前在密林中跟绰号“姜左撇子”的惯匪遭遇。杨子荣巧逼姜的副官喊话,智擒“姜左撇子”及姜部百余人。民国35年(1946)3月20日早晨,三营在杏树沟追击李开江部李匪据险顽抗,杨子荣与营长交换了作战意见,部队正面佯攻,进行火力侦察。杨子荣带领一班人迂回到敌人阵地侧后,他示意副班长和战士隐蔽好,独自一人跃出掩体,巍然挺立在敌群中,威逼400余名敌人放下武器,迫使匪首李开江、张德振投降。杨子荣被评为团战斗模范。大股匪徒歼灭后,小股残匪流窜于深山老林中。部队首长组建武装侦察小分队(团侦查排),消灭残匪。小分队负责人由既熟悉当地情况,又有独立指挥作战能力的杨子荣担任.小分队组建后,首先生擒了所谓许家四虎(许福、许禄、许祯、许祥),消灭了九彪李发林、马希山等惯匪,其后杨子荣带领四名战士,化妆成敌人,深入**雪原,摸清敌情。民国36年(1947)2月6日晚,他只身打入虎穴,里应外合,活捉国民党保安旅长、牡丹江一带匪首“座山雕”。东北军区司令部给杨子荣记了三等功,授予他“特级侦察英雄”的光荣称号。
同年2月23日,杨子荣在追歼顽匪郑三炮、刘焕章时,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1岁。杨子荣生前所领导的侦查排,命名为“杨子荣排”。烈士的遗体安葬在海林县烈士陵园,1981年4月,海林县建起了杨子荣纪念馆。让烈士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成为激励全县人民永远开拓进取的精神力量.
-
相机品牌:佳能(Canon)
相机型号:佳能 60D(单机)
光圈:f/11.0
曝光时间:1/125 ISO:100
焦距:12.0
拍摄时间: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