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管一片海,有多么澎湃
何必管那山岗,它高在什么地方
只愿这颗跳动不停的心,永远有慈爱
好让这世间冰冷的胸膛,如盛开的暖阳
旅人等在那里,虔诚仰望着云开
咏唱回荡那里,伴着寂寞的旅程
心中这一只鹰,在哪里翱翔
心中这一朵花,它开在那片草原
旅人等在那里,虔诚仰望着云开
咏唱回荡那里,伴着寂寞的旅程
我就停在这里,跋山涉水后等待
我永远在这里,涌着爱面朝沧海
----许巍《第三极》
从阿里回来已经有一个月的时间了,许巍这首清澈寂寥的歌声,依然不时的回响在耳畔;歌中描绘的那些山海,依然不时的浮现在眼前。
此次西藏之旅,我姑且把他叫做“阿里大环线”吧。从拉萨出发南下,经康马、岗巴到定日,沿219国道一路向西,经仲巴、塔尔钦,到达此行最西端扎达。后北上再向东,延317国道经改则、申扎至日喀则,最终回到拉萨。八千里路云和月,虽谈不上踏破山缺、壮怀激烈,但也算风尘仆仆、马不停蹄。
蕾秋.乔伊斯在他的小说《一个人的朝圣》中写道:不是你马不停蹄就能到达目的地的,即使你的旅程只是坐着不动、默默等待。偶尔你要在小路上驻足,欣赏风景,看看窗外的一小朵云、一棵树,你得看看你以前不曾看见的东西。
“不曾看见的东西”是20年前天涯社区榕树下,村郎的藏地孤旅,对他来说生活只简单成一种状态----走在路上;是杨柳松将“北方的空地”比作“他一个人的荒原”,是他翻越多雄拉山到达墨脱的感慨----终点亦是起点。这确实是“不曾看见的东西”,“不曾”到只能靠自己的想象去构造文字中的画面。
“不曾看见的东西”是《中国国家地理》那一本本厚重的特辑,是“中国人的景观大道”、“第三极”,是“大拉萨”以及“219国道风光无限两万里“,还有蜂鸟上叶子户外空灵隽秀的文字,以及第一装甲旅那一幅幅”浓油赤酱“风格的大片。此时,这些”不曾看见的东西“已经跃然纸上,变成了”书上看见的东西“。
“不曾看见的东西“是廖东凡先生的节庆四季和神灵降临,是马丽华笔下的西行阿里和灵魂像风,是刘曼卿的康藏轺征,是黄慕松的1934年,是”拉萨的时间“和”无性别的神“。这些”不曾看见的东西“仿佛变成了“再熟悉不过的东西”,也仿佛变成了”更加遥不可及的东西“。
去吧,去阿里看那些“不曾见过的东西”吧。
不去过多的赘述行程了,分几个主题,各上传10张照片,请各位老师指教
--明知是错却一错再错
--上古土林的朝朝暮暮
--高原上的精灵们
--给每座雪山都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因为山就在那里
--我希望脚下的路永远没有尽头
--路遇.偶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