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殿遗址---金中都宫殿纪念阙
“北京建都纪念阙”2003年9月20日在宣武区滨河公园内金中都大安殿遗址上正式揭幕,从而拉开了北京纪念建都850周年系列活动的大幕。
阙是古代宫殿、祠庙和陵墓前的专用建筑物,具有装饰和象征的作用。纪念阙整体造型由一个斗拱和四条分别朝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青铜坐龙构成,阙身高12米,地面采用花岗岩石材铺装,占地面积约760平方米。
纪念阙正面朝南,“金宫殿故址”5个金黄色大字镌刻其上,在其东面是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撰写的《北京建都记》碑文,西边是宣武区政府特别设立的建阙说明,在纪念阙正前方的花岗岩地面上,雕刻着金中都大安殿遗址的布局图。
金中都城建于金天德三年(1151)。至完颜珣贞祐二年(1214)迁都汴梁(开封)。其间中都城做为金朝的国都共历60余年,也是北京城在历史上作为王朝都城的开始。中都城周37里余,近正方形,故址略当宣武区西部的大半。北城垣在西城区的南界以内,北距复兴门大街约l里。
金中都遗址其方位大致是,出右安门沿护城河岸西行至凤凰嘴村,是中都城的西南角,复兴门外黄亭子是西北角;宣武门内翠花街是东北角,永定门豁口外四路通是东南角。城门有:施仁、宣曜、阳春、景风、丰宜、端礼、丽泽、灏华、彰义、会城、通玄、崇智12座。现丰台区卢沟桥乡界内尚存西、南城墙遗址3处:①三路居凤凰嘴村为城西南墙角,墙体残高3米,绵亘约百余米,墙南面的水渠应为金代护城河遗迹。此为金中都遗址较大的一处;②万泉寺村有南墙两段,连在一起;③东管头高楼村有西墙一段。均为夯土墙,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北京建都纪念阙碑文}
北京建都记
北京古城肇兴于周初之分封,初为蓟。及辽代,建南京,又称燕京,为陪都。金朝继起,于贞元元年即公元1153年,迁都燕京,营建中都,此乃北京正式建都之始,其城址之中心,在今宣武区广安门南。
金中都以辽南京旧城为基础,扩东、南、西三面有差,而北面依旧。城池呈方形,实测四面城墙,东长4510米,西长4530米,南长4750米,北长4900米。四面城垣各开三门,北城垣复增一门,共十三门。城内置六十二坊,前朝后市,街如棋盘。
皇城略居全城中心,四面各一门。正南宣阳门内有街直通皇宫应天门前之横街,两侧建千步廊,廊东有太庙,西有中央街署。宫城位居皇城东偏,宫室建筑分为三路,结构严谨。中路殿宇九重,前有大安、仁政两殿,为常朝之所,后有后宫,为帝、后所居。主殿大安殿建于三层露台之上,规模宏伟。东路有东宫、寿康宫、内省诸建筑,西路有蓬莱院、泰和宫等建筑。宫城内西南隅凿鱼藻池,建鱼藻殿,以为宫城之内苑,故址即今白纸坊桥西之青年湖。宫城迤东置太子东宫,迤西为同乐园,有瑶池等湖泊。
中都城之扩建,将西湖即今之莲花池下游河道纳入城中,导流入同乐园湖泊及鱼藻池,又经皇城前龙津桥下,转而向南,流出城外。公元1990年,在右安门外大街迤西之凉水河北岸发现其水关遗址,已就地建为辽金城垣博物馆。中都近郊建有行宫多处,其最著名者为万宁宫,故址在今北海公园处。元朝继起,就其址规划扩建大都城,遂为今日北京城奠定基础。
公元1990年西厢道路改造,市文物研究所沿宣武区滨河路两侧,探得金中都宫殿夯土十三处,南北分布逾千米,并作局部发掘,从而确定应天门、大安门和大安殿等遗址位置。公元2003年为金中都建都850周年,应宣武区人民政府之约,撰文以记北京建都之始,刊石于金中都大安殿故址之前。
侯仁之
2002年7月30日
-
相机品牌:无
相机型号:无
光圈:
曝光时间: ISO:
焦距:NaN
拍摄时间:无
北京天宁寺塔 中国辽代佛教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北京宣武区广安门外天宁寺内。据清《日下旧闻考》引旧籍考证,寺始建于5世纪北魏孝文帝时,初名光林寺。隋仁寿二年(602)称宏业寺。唐开元改天王寺。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更名大万安禅寺。元代寺院毁於兵火,殿宇无存。明永乐时重修,宣德间改今名。天宁寺坐北朝南,现存古塔1座,清代重建山门、弥陀殿及乾隆二十一年(1756)、四十七年(1782)两次重修天宁寺碑记等。天宁寺塔始建无明确纪年。据梁思成考证应为辽代所建,明、清两代曾进行过多次修葺,是北京现存著名的古塔之一。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塔为密檐式砖塔,平面呈八角形,通高57.8米,塔基为方形平台。底部为须弥座,在须弥座束腰部位的壶门内雕有狮兽头,间柱上浮雕缠枝莲纹,转角处雕金刚力士像。须弥座上又加一道束腰,其壶门内雕刻坐佛像,间柱及转角处均雕有金刚力士像。基座上部是平座,勾栏、斗拱均仿木结构,再上施三层仰莲座承托塔身,塔身四正面辟拱门,门侧砖雕天王像。馀之四面为直棂窗,窗侧砖雕菩萨像,形像生动,是辽代雕塑艺术的精品。塔檐为飞檐叠栱十三层,逐层收迭,使塔的外轮廓形成缓和弧线。每层塔檐下施仿木结构的双抄砖雕斗拱。塔顶用两层八角仰莲上托小须弥座承宝珠。天宁寺塔在整体造型和局部手法上表现了辽代密檐砖塔的建筑风格,是研究中国古代佛塔的重要实例。同时该塔又是研究辽代南京(今称北京)城址地理位置的重要依据。
该塔年久失修,再加上自然灾害,已受到严重破坏。1976年7月唐山地震波及北京,顶部受损严重,塔刹坍塌,塔杆外露,个别砖雕也被震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