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得的机子在我一贯的印象中,主要的不是色彩。某种时代的话说,色彩都是后期可调的,机子不是唯一可以决定的因素。
但是宾得相机的的层次细节的刻画,这个怎么表达才好,并非是指宽容度,就是层次过度的细腻程度,宾得相机是有显著的特点,这个就不是后期可以弥补的,是先天问题。这种感觉好像说不得,只有意会。
新到手的KM,似乎继承了这个特点。
把新拍的片子发给一个sonyA700的朋友,他立马郁闷,我的机子怎么就没这个表现力度?
天晓得,俺啥也没说,这是他看到片子后的第一句,自己说的。
不过话说回来,真正的摄影师,拿什么机子都可以。
不用去跟全幅比,跟中高端比,跟C跟N比,没意思,相信每家的技术人员都不是吃素的,都各有特长。咱不能跟在人家后头被忽悠,堕入器材发烧的陷阱。
或许,理想中的数码单反机,应该跟胶卷时代一样,没有背屏,没有N点高精对焦,没有···唯一的区别就是用数码感光元件代替胶卷。拿着这样的相机,也许才会在每一次快门按下之前去郑重思考,我该怎样拍,要表现什么,怎样才能达到效果。在按下快门之前,就预想到片子的样子,而非按下了快门马上去看背屏是啥效果,不行就再来几张···
怀念20年前采风拍片的日子,走出去一天,36张胶卷若全部用完,那简直是种奢侈。大多数时候一天时间只拍个20来张,于是我们人人都学会了暗室剪片送冲印店···呵呵,那时候一个柯达100度20元,冲印费20来元,若有几张效果好点的想放大,那么平均每卷的直接耗费就是50元,80年代一月工资几何啊?记得那时候我们从来不会去攀比谁用啥相机,哪怕你用的是海鸥,哪怕是珠江,哪怕是旁轴。我们尊重每一个认真按下快门的人。
珍惜每一次按下快门的机会吧,不要太随意,即便如今的数码让一切都变得廉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