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寺位于避暑山庄东北,建于西元1755年,乾隆二十年,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竣工。
本来在避暑山庄外只有康熙年间修建的溥仁寺和溥善寺。这两座寺庙是纯粹的宗教场所,与汉地的寺庙并没有什么区别。而从乾隆修建普宁寺开始,事情就起了变化。
西元1755年,乾隆皇帝发动了平准战争,准备趁着准噶尔汗国内乱的机会,彻底消灭这个盘踞在新疆的心腹大患,完成爷爷和父亲的遗愿。这个时候准噶尔汗国经过连年的内战,元气大伤,加之乾隆皇帝对准部实行种族灭绝政策,终于彻底荡平了与满清抗衡了70余年的准部,完成了康熙和雍正都没有完成的事业,新疆全境纳入清朝版图,清朝进入极盛。
乾隆皇帝一下子就膨胀了,毕竟连康熙爷都没干成的事儿他干成了。于是乾隆准备纪念一下。如果在欧洲,大概会修个广场,在广场的中央树立一座纪念碑。然而这毕竟是在清朝,是在东方,于是乾隆皇帝准备修一座庙来纪念这件事儿。修成的这座庙就是今天的普宁寺。
所以说,普宁寺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寺庙,而是乾隆平准战争的纪念碑。这座寺庙与其说是寺庙,不如说是乾隆向来避暑山庄朝觐的各番邦显示天朝威严的宣传机器。目的就是告诉那些藩属,天朝有多牛X,天朝有多强大。
为了达到这目的,普宁寺的规模和装修大概已经达到了当时技术的极限,站在大雄殿前的广场上,你实际上感受不到这是一座庙,相反你会有进入一座宫殿的错觉。
单纯在规模和工艺上追求完美,追求极限还不能达到震撼的效果。不但要求高求大,还要求新。乾隆皇帝明显觉得汉地传统的四合院布局不够新颖,不够气派,很难体现天朝的气象,也不符合蒙古人藏传佛教的信仰习惯。于是在前面汉式伽蓝七堂的后面,建起来一座坛城。
佛教认为,人类所处的世界由漂浮在大海上的五块陆地构成,即:东胜神州、南赡部洲、西牛贺州、北俱芦洲。在四大部洲中央是高大的须弥山。日月围绕须弥山东升西落。这当然是个模型,然而在普宁寺的坛城中,这一切变成了现实。
设计者用六座小殿象征四大部洲和日月,以殿宇下面台子的形状标识不同的部洲。每座部洲殿的两侧各有一座小白台,象征着散布在四大部洲外的八小部洲。这些小台也用台子的形状来区分彼此。而在这些部洲殿台环绕的中央则是一座三十多米高的大型阁楼,号曰:大乘之阁。象征着位于世界中央的须弥山。在大乘之阁两侧是象征着日月的两座小殿。在大乘之阁四个对角的方位上还有四座塔台,上面的宝塔分别被涂上绿、红、黑、白四种颜色,象征着四种宗教含义。
大乘之阁内供奉着一尊千手观音像,高23.5米,全部由木材拼接而成。观音像两边伺候的龙女和善财童子则稍微矮一点儿,不过也有15.6米高。大乘之阁内有楼梯以及回廊,可以上到顶层,从不同的高度和角度礼拜瞻仰观音像。
乾隆皇帝这不是在修庙,基本上就是要建一个18世纪的人间奇迹,来镇服那些朝觐的番邦使节和首领。他是不是达到了这个目的我不清楚,但后来的几座庙基本都是这路数。包括普宁寺、殊像寺,大雄殿后都有一座主题建筑。至于安远庙、须弥福寿之庙和普陀宗乘之庙,索性抛弃了汉地寺庙的布局方式,直接照搬西藏和蒙古藏传佛教的布局和样式,在避暑山庄周围修建起来固尔扎庙、扎什伦布寺和布达拉宫的山寨版。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周围修建起一座又一座的主题乐园,打的旗号都是弘扬佛法,镇服四夷,但我感觉他实际上的目的就是把自己脑袋里一个又一个的想法用朝廷的银子变成现实。举个形象点儿的例子就是,今天的屌丝脑袋里有个好想法,或许只能画在纸上或者在电脑里做个模型,要么在我的世界里用方块搭建一个虚拟世界。而乾隆皇帝则是用真金白银做个真的,自己没事就去里面玩玩看看,然后很平静,很淡泊的写上一首诗,似乎他并不是一个很喜欢折腾的人。
-
相机品牌:尼康(Nikon)
相机型号:尼康 D3200(单机)
光圈:f/6.3
曝光时间:10/3200 ISO:200
焦距:35.0
拍摄时间:2018-01-25 16:37:44
镜头型号:Sigma 28-300mm F3.5-6.3 DG Mac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