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胡同——北京胡同文化讲座暨新书签售26日将在西单图书大厦举行
胡同曾是北京四九城的标志,北京文化的体现。而今飞速消逝在高楼大厦之间,只剩星星点点的孑遗,一个疯狂爱上胡同的画家,用手中的铅笔与推土机赛跑,为后人留下昔日胡同的身影。
胡同对于北京来说意味着什么?
胡同文化中蕴含着怎样的人生态度?
怎样才能让那些即将消失的胡同留存下来?
10月26日(本周日下午14:00),西单图书大厦一层东厅,将举办《消失的胡同—铅笔画中的北京风貌》讲座及签售活动。届时,本书作者奥运受邀画家况晗、北京文化学者陆元将到场为广大读者讲解北京的胡同文化,并为现场购书读者签名留念。
东羊管胡同
花市上四条
煤市街
前拐棒胡同
香饵胡同
由学苑出版社出版的《消失的胡同—铅笔画中的北京风貌》一书,是介绍北京胡同的图文书。共收录画作110幅,摄影照片106幅。文字约11万字。
本书的编纂历时两年,在这两年中,况晗从自己二十余年来手绘的关于北京胡同的宽线条铅笔画中选择出较为满意的作品,并重新创作了几十幅铅笔画。除此之外,况晗还到每一条所画胡同的原址拍摄了照片,并请专门研究老北京历史文化的学者陆元先生为自己的画作配写文字。陆元先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每一条胡同名称、地域变迁及历史文化背景,每篇篇幅几百到一千字不等。陆元在写胡同时有以下原则:别人写过的,他不写;别人写过但未写清楚的,他写;别人写过但写错了的,他确有把握,他也写。图文相辅相成,共同编为一册,使本书具备了更深层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这本书在阅读方式上也有所创新,它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画册,也不是艰深的学术读物或拼凑的通俗读物。读者既可以随意翻到哪篇读哪篇,又可以按照每条胡同在地理位置上的关联顺次阅读。并且书后附有作者精心制作的全北京胡同地图一张,图中的数字和该胡同画作在书中的页码对应,方便读者查阅。
总而言之,《消失的胡同——铅笔画中的北京风貌》是一本兼有艺术、建筑、历史、民俗等各方面内容的图文书。
绘图、摄影作者:况晗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奥运会会刊受邀画家。
1961年生于江西宜丰,1989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曾荣获首届徐悲鸿奖学金。1993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88年在母校举办有史以来第一个学生个人画展。1992年在北京燕山石化举办个人水彩画展。2002年先后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云峰画苑举办《留住胡同》个人宽线条铅笔画展,2005年11月,在北京云峰画苑举办《留住胡同》况晗宽线条铅笔画新作展,受到专家和群众的肯定。
作品《京都纪事》入选中国美协第十三届新人新作展;《城市变迁》组画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人人健身迎奥运》入选第五届全国体育美术作品展;《拆迁之前》入选《纪念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发表六十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并获优秀作品奖,2005年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
出版有《消失的胡同——铅笔画中的北京风貌》等书。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宜春日报等国内外媒体做过专题报道,多幅作品被世界各地艺术鉴赏家收藏。
文字作者:陆元
自由撰稿人。1952年生于北京市东城区明清顺天府旧址旁的交道口,长于西城区元大都海子畔的白米斜街,现居丰台区金中都古城遗址上的高楼村。年复一年,春觅琼岛春阴,夏观居庸叠翠,秋望太液秋风,冬踏西山晴雪。含英咀华,夜读元明清三代史;寻幽探秘,日访老北京四九城。喜闻人间烟火事,常将心得付笔端,故书斋名为“食烟火斋”。曾为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节目、中国电视报、中国档案报、北京档案史料、北京青年报、北京法制晚报等撰写北京历史地理方面的专栏文稿数百篇。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