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胡同、、
潘家胡同位于宣武区东南部。北起北堂子胡同,南至南横东街。因明代水利专家潘季训住此得名。
此系金中都东城垣护城河之西侧,已发现河道遗址。明嘉靖年间工部尚书潘季训住此。他是明代水利专家,浙江吴兴人,嘉靖进士。治理黄河有良方。明称潘家河沿,清称潘家河沿街。清宣统时恢复旧称,直至民国。1965年改今名。
三十七号为晋阳寺址,又称晋阳庵。内有古铜观世音像,为尉迟敬德监造。四十五号为弥陀庵,七十六号为药王庙。现均为民居。清著名学者钱大昕,经学家、天文历算学家褚寅亮,著名学者、文学家俞樾均曾居此胡同。
长久以来我都没有拆迁的概念,到看《阿凡达》的时候依然觉得这是科幻电影的剧情,后知后觉有了概念以后,我又一直不明白拆迁到底有什么意义。从过去直到未来我都认为老城的消失是极其错误而疯狂的,但有人跟我说,当然要拆了,城市要建设,要发展。但就像我一直不觉得建设城市与拆除古城之间有什么不可替代的必然联系一样,我始终不明白发展和拆迁有什么关系。在现代经济从萌发到发展的进程中,在早期的殖民扩张之后就几乎没有什么带有强拆性质的行为,几乎都是依靠技术的创新和管理的革新而进步。再者殖民扩张好歹还是因为贸易扩张,殖民之后好歹确实带来了一些进步的事物,纵然方式非常粗暴,但随着时代的向前,也已经一一改掉。中国的拆迁倒好,好好的一栋老房子推倒,原地摞了一堆豆腐渣上去,当然这是为了方便下一次的拆迁,也许不用拆就倒了。
国家要发展经济,所以我要摧毁你倾注情感与财产的房屋,你要滚出你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这么滑稽的特色,成了中国的后缀。我绝对不相信这是哪门子的发展,绝对不理解居民无居是什么大公无私的大局观,如果一个国家没有私有财产,那只能说明这个国家是一个私有财产。
当然一切匪夷所思的事情在我们这都有一个天经地义的理由,中国国情。回首往事,宋朝的GDP占到世界85%,那是因为商业发展和现代经济系统的雏形,也没听过什么朝廷圈地振兴国力的事情。民国黄金十年,也不是靠强拆民房才为我们国家积累下八年抗战的物质资本。那个时候有很多的地主,很多的私人土地。
从浅薄的经济角度来说,拆迁只是弥补产能过剩的手段,但实际上又是在制造更严重的产能过剩,房地产越来越多,住得起的人越来越少,那么总有一天,无处可拆的他们只能迷茫地问道,拆哪?无处可迁的人们只能指向某一个方向喊道,拆那!以后的世界多了一出名为CHINA的黑色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