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与摄影是有区别的,从字面意思可看出,照相是一种技术手段,通常的作用是把看到的三维景象转化为平面图像,无论形状还是色彩,照得越真实还原越好,更偏向于纪实,充满匠气。而摄影不同,添加了点艺术气息,增加了一定的美感,再往高里走可以上升至艺术。
数码相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进入照相爱好的门槛极大降低,造就了越来越多的人涌入照相的大潮,无论有没有美术基础的、艺术修养的、文化素质的,以及初中未毕业的,一句话只要买得起数码相机的,对这方面有点兴趣的,都端起了相机加入照相行列。初入门的新手于是开始学习相机操作,弄明白光圈快门、曝光景深、构图色彩,不管看到人还是狗都一通狂拍,谋杀快门次数,数码时代,拍不好可以再拍,不像胶片时代还得考虑菲林成本。通过不断的反复实践,最终从照相师练成摄影师的寥寥可数。为什么真正的摄影师这么少呢?因为进入门槛太低。
相对于以摄影为职业的摄影师来说,更多的大于90%以上的摄影师是业余爱好者,我曾问过几位爱好者,你为什么摄影?有说没事干的时候好玩,有的说为了拍美女,跟美女套近乎,有的说为了旅行的时候拍些纪念照拍风光之类的,也有的说为了创作,我看在80后里边,更多的是为了跟美女套近乎,至于摄影的意义、或是艺术,早已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这就是中国摄影的现状,正如艺术批评家顾铮所说,这是一个庸俗摄影泛滥的时代。
大众盲目的跟风,毫无自己的个性所言,年龄大一点的喜好拍摄大山大河、花花草草、农村人文纪实,抬着好相机到处寻找景色绝美之地。美其名曰搞艺术创作,请问你创作了什么?云在那里,山在那里,水在那里,你就到那卡擦一按把这风景记录下来你就说你创作了。那创作也太不值钱了。再说你创作的这些,别人手里也有,无外乎天上的云位置不同,光线构图有一些小区别,何来创作之说。
年龄小点的80后就整天抬着相机找模特拍摄各种唯美、性感、催情、扭捏造作假扮忧郁之类的影楼糖水片,我曾问他们你们既不是影楼摄影师拍这些糖水片有啥用?答曰:为了哄妹妹开心,为了多认识一些美女,把照片拍美了她们才会高兴的。擦,原来照相还有这用处可以方便泡妞。庸俗,实在庸俗,拍成千上万张美女照片不知可以用来意淫还是可以洗两幅挂在客厅里。这简直就是买台相机打着艺术的名誉进行泡妞。
另一种庸俗就是沙龙派摄影,不管是拍摄风光还是美女,片面的追求唯美主义,内容空洞匮乏,完全没有任何意义,这即是杜尚曾经反对的“愉悦视网膜”的艺术,这也是美学等级层次里最低级的一个。越来越多的人在追求“共性”,而不是艺术创作里最难得的“个性”真正实现了你有我也要有,你这样拍好看我也跟你拍的一样好看,就比如流行于网络的那个恶俗的“阿宝色”别人摸索出这种美化小妹妹肤色的色调你也非要去跟着学习模仿,模仿也没什么,你却不管老奶少女,都统一的去用这种方法去美化肤色,把60岁的老奶弄得像20岁的样子你觉得很美么?合适么?美就是艺术么?艺术难道还分美丑?说到这点不得不说说中国的艺盲,艺盲们通常认为:美就是艺术,不论画画还是照相,你把那老虎狮子画像了画逼真了它就是艺术,你把那妹妹照得比明星还美它就更艺术,我只能说“无语”。
最后一种大庸俗就是器材派技术派,他们是摄影器材和摄影技术方面的专家。曾经网络上看过一篇文章,称玩器材的为“器材测量员”这称呼实在是名至实归啊,他们一碰面就三五成群的讨论这样器材那样器材,这只镜头的锐度如何牛、那只镜头的光圈虚化如何了得,拍出来的色彩有德味,4X5的底片得电分,光影、颗粒感、质感如何如何好,一串串专业名词如数家珍,路人从旁边过还以为是相机生产厂商的技术人员在讨论工作,而对于拍摄意义、拍摄主题、艺术探讨、学术杂论从来避而不谈。这些人请永远记住别跟他们交往,别看他们的器材也别看他们的作品,他们是一帮俗气到家的人,跟他们打交道只会使你自己也变得更俗气。而你,也就永远停留在照相师的水平上。
转自:PO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