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资本主义萌芽”并未发展成工业革命。棉纺织工艺尽管广泛
传播,却从未在技术上有所进步。中国没能出现类似萨克森纺车或飞梭
之类的发明,或许是原材料有限,而劳动力却过剩的缘故。这种情况
下,人们也不会有什么动力发明节省劳力的装置,以生产出更多布匹。
此外,棉纺织业是家庭手工业最常见的形式,每个家庭都能根据需要生
产出大部分布匹。即便纺织业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长江下游地区,
在纺织业中占主导地位的,依旧是个体农户。因此,整个棉纺织业的基
础,就是庞大的、由市场机制协调的附属劳动力。而此处的市场机制,
完全取决于不直接参与生产的商人。37织布的各个环节(轧棉、纺纱、
染色、织造)并非在一个作坊里完成,而是倚赖一系列擅于处理复杂事
务的中盘商、批发采购员、牙商和零售商,从商业角度将各个技术原
始、相对分散的个体作坊联合起来完成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市场的需
求比技术进步重要得多,所以熟练的经商手腕取代了有效管理。此外,
棉花批发商远离生产第一线,所以基本不知道布匹是如何生产出来的。
即便兼营批发的制造商,也因为中盘商的缘故,无法接触到实际的棉花
生产过程。17世纪,苏州有七十位主要经销商以固定价格向劳工承包商
购买布匹,而非自己雇用工匠织布。如此一来,商人们满足于按市场机
制调整价格所带来的丰厚利润,根本没有提升技术的意识。因此,中国
的商人或许能跻身世界一流商人的行列,却永远成不了大资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