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肠东风落牡丹,为祥为瑞久留难”(徐夤《郡庭惜牡丹》诗句),一年一度的牡丹花季就这样结束了。国家植物园内的牡丹、中山公园内的牡丹、太庙内的牡丹、北海公园内的牡丹等,一直萦绕心田。
国人推崇牡丹深入骨髓,“国艳天然,造物偏钟赋”(曹冠《凤栖梧.牡丹》诗句)代表了大部分国人的认识。细细揣摩和探究,牡丹花所以能在我国人民心中冠绝群芳,绝非偶然。牡丹形大鲜美,色彩绚丽,姿态端庄,玉笑珠香,雍容华贵,然最根本的原因可能是在我们的民族记忆内有着深厚的牡丹文化传统和审美偏好。
入册《诗经》,作为药物进入《神农本草经》,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及以前,牡丹已在国人眼中属高枝了。历代文人骚客就牡丹而留下的华丽诗篇,以及国色天香画卷,那是盈千累万、数不胜数的气势。“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邵雍《洛阳春吟》诗句)更是从一个方面印证了牡丹对国人日常生活影响的深刻。
最近在学习张又新的《牡丹》“牡丹一朵值千金,将谓从来色最深。今日满栏开似雪,一生辜负看花心”诗作时,有茅塞顿开之感觉。唐朝时,人们品评牡丹,以深色为佳,大红大紫的深色牡丹为高贵。正如当时的朝廷官服颜色,三品着紫袍,五品着朱红袍,高官显爵着服艳艳一样,魏紫姚黄等深色牡丹在人们心中有“唯有牡丹真国色”(刘禹锡《赏牡丹》诗句)的地位。反之亦然,似乎当时朝廷官服的颜色取舍深受牡丹花影响的道理也应该成立,只是缺乏相关资料支持,一种联想罢了。
受儒家文化影响,“官文化”或“士大夫文化”贯穿华夏文明发展历程。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从来与“官文化”有了联系,就会有高低、贵贱之分。或许,这就是“春来谁作韶华主,总领群芳是牡丹”(冯琦(牡丹》诗句)等诗词的写作文化背景。日久天长,约定俗成,成为一种独特的牡丹文化,潜移默化地左右了国人的审美走向和标准。
壮哉,牡丹!“天下真花独牡丹"(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语句)!
相机品牌:尼康(Nikon)
相机型号:尼康 D7100(单机)
光圈:f/5.6
曝光时间:10/1000 ISO:320
焦距:200.0
拍摄时间:2023-04-16 17:14:28
镜头型号:AF-S DX VR Zoom-Nikkor 18-200mm f/3.5-5.6G IF-ED [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