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 > 资料库 > 正文
满族习惯和方言
发布于:2016-03-16转载自互联网
回答
生活习惯:满族人孝敬长辈,注意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亲友相见,除握手互敬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过春节时要拜两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室内西炕不得随意坐人和堆放杂物;忌打狗、杀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满族将西墙作为供奉祖先的神圣部位,不准在此挂衣物,张贴年画;西炕俗称"佛爷炕",供有"祖宗板子"。忌讳人们尤其是女人随便坐卧。通常客人也不得在西炕休息,更不许将狗皮帽子或鞭子放在这里。忌打狗、杀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不许从锅灶、火塘的三脚架上越过,不能用脚蹬踏或者随便坐在锅灶上或火塘边;不准在锅灶口或塘上烤脚、袜子、鞋靴;禁止将吃剩下的食物、骨头、鱼刺等扔进锅灶或火塘里。满族过去信仰萨满教,每年都要根据不同的节令祭天、祭神、祭祖先,以猪和猪头为主要祭品。在大祭时要杀猪,特别是在祭祀祖先时要选用无杂毛的黑猪有的还必须选黑公猪,宰杀前要往猪耳朵内注酒,如猪的耳朵抖动,则认为神已领受,即可宰杀。此举俗称为"领牲"。有的地方要将猪肠和膀胱放入吊斗挂在杆子上,让乌鸦来吃,如果三天内被吃掉,就为吉利。然后把全猪卸为八块,按原样摆在方盘内,供于家里屋内西山墙的祖宗牌位下,家人按辈份排列免冠叩头三遍,再将肉切碎入锅熬煮,全家围坐,蘸盐而食。此时如有客至,只要在祖先牌位前叩头三次,即可坐下同吃,吃完也不必道谢。满族人家至今还有逢杀猪时请亲邻好友前来品尝头顿猪肉的习惯。过去,在庄稼成熟的季节,满族还有"荐新"祭祀的习惯,如今已被"上场豆腐了场糕"习俗所代替,即在五谷上场时,用新豆子做豆腐吃,打场结束时,用新谷做大黄米饭或豆面饽饽吃,以庆丰收。满族男女青年结婚时,新娘必须先在南炕上坐帐,也有称"坐福"。直到晚上,才在地上放一张桌子,新娘、新郎要手挽手绕桌子三圈后对饮。日常食俗 :满族民间农忙时日食三餐,农闲时日食二餐。主食多是小米和高粱米、粳米、干饭,喜在饭中加小豆或粑豆,如高粱米豆干饭。有的地区以玉米为主食,喜以玉米面发酵做成"酸汤子"。东北大部分地区的满族还有吃水饭的习惯,即在做好高粱米饭或玉米米+查子饭后用清水过一遍,再放入清水中泡,吃时捞出,盛入碗内,清凉可口。这种吃法多在夏季。饽饽是用黏高粱、黏玉米、黄米等磨成面制作的,有豆面饽饽、搓条饽饽、苏叶饽饽、菠萝叶饽饽、牛舌饽饽、年糕饽饽、水煮饽饽汉语的饺子等。满族的饽饽历史悠久,清代即成为宫廷主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御膳"栗子面窝窝头",也称小窝头。满族点心萨其玛也成为全国著名糕点。较著名的还有清东陵糕点,也称清东陵大饽饽,北京小吃墩饽饽,河北承德小吃油酥饽饽,湖北荆州小吃猪油饽饽等。北方冬天天气寒冷,没有新鲜蔬菜,满族民间常以秋冬之际腌渍的大白菜即酸菜为主要蔬菜。据传用腌渍的方法储存蔬菜,始于清顺治年间。用酸菜熬白肉、粉条是满族入冬以后常吃的菜肴。酸菜可用熬、炖、炒和凉拌的方法食用,用酸菜下火锅别具特色。配菜也可用来做馅包饺子。东北地区的满族,每户腌渍的酸菜一般可以吃到第二年春天。此外,日常蔬菜还有萝卜、豆角等。满族人民爱吃猪肉,常用白煮的方法烹制。辽宁沈阳市的那家馆是家有100多年历史的满族餐馆,该店经营的白肉血肠,被誉为正宗的满族风味。满族的进餐习俗和饮食礼仪很多。如祭祀用过的神糕、神肉,路人可以分享,但一般不能带去,吃完后不允许擦嘴;家中人就餐,长辈不动筷,晚辈人绝不动筷;过年杀年猪时,有把亲友、邻里请来同吃白肉血肠的习惯。民族食品满族居住分散,各地均有代表性的典型食品,主要有:①白肉血肠。②火锅满族传统风味菜肴③酸汤子辽宁岫岩满族的典型食品④清东陵糕点也称清东陵大饽饽。最早是清朝皇帝到东陵祭祀祖宗时做供品用的,因此也称为"祭饽饽"。做供品时有果馅厚酥饽饽、鱼儿饽饽、匙子饽饽、菊花饽饽、糊面饽饽、炸高丽饽饽、江米糕、黄米糕、七星饼、鸡蛋糕、枸奶子糕、山葡萄糕、山梨面糕等几十种。传入民间制成糕点后,大体上分为大小两种饽饽。大饽饽每斤八块,俗称清东陵大八件;小饽饽每斤十六块,俗称清东陵小八件。大小饽饽品种主要有太师饼,松饼,玫瑰饼,龙凤饼,山楂桃。还有无馅的七星点子、八裂饼、核桃酥、到口酥等蜜供和萨其马最有名,此外还有绿豆糕、花生糕......传统节日:满族许多节日均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逢年过节,都要杀猪,过年春节时每家要杀猪二至三口。农历腊月八日腊八节,要用黏高粱、小豆等八样粮食煮粥,称为腊八粥。除夕吃饺子,在一个饺子中放一根白线,谁吃着白线就意味着谁能长寿:也有的在一个饺子中放一枚铜钱,吃到便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有钱花。此外还要吃手把肉和特有的点心"萨其玛"。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夏历十月十三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一般在正月十六日。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清明节:上坟祭祖时不像汉族纸钱后在坟顶上压钱,而是在坟上插"佛朵"。"佛朵"是满语,译为汉语为"柳"或"柳枝"。根据满族信仰,柳是人的始祖,人是柳的子孙,为表明后继有人,要在坟上插柳。端午节:满族过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其风俗与汉族相同。中元节:满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届时,各处寺院设立道场,燃灯念经,要举行各种超度仪式。中秋节:满族人家过中秋节也吃"团圆饭"。此外,月亮初升之际,还要供月。即在院内西侧向东摆一架木屏风,屏风上挂有鸡冠花、毛豆枝、鲜藕等,为供月兔之用。屏风前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饼。祭时,焚香磕头,妇女先拜,男人后拜。腊八节:满族人家腊月初八要泡"腊八醋"和煮"腊八肉"。除全家人吃外还要分送亲友。小年:满族过小年的习俗与汉族相同。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届时家家户户要祭祀灶神,俗称"送灶王爷"。满族方言:现代满族普遍使用汉语,除了一些学者还能应用满语外,目前会说满语的满族人只余下屈指可数的老人家,大多数满族人已经不懂满语了。不过,东北和北京地区的汉语方言中吸收了很多满语的词汇。* 埋汰脏* 嘎哒/疙瘩地方* 嘎拉哈羊拐骨或猪拐骨,用于游戏* 恩那是、对、好* 饽饽糕点,后亦指饼干* 个应gè ying使反感* 萨其马:来源于满语sacima,原意为“狗奶子糖蘸狗奶子为野果名”* 白bái:来源于满语baibi,意为“徒然”、“空”* 嬷嬷:来源于满语meme,意为“乳”、“奶”,转意为“乳母”* 克扣kē kòu:来源于满语keike,意同汉语* 哈喇hā la:来源于满语har,意为“刺鼻”,今意为食用油变质* 呵斥hē chì:来源于满语hacihiyambi,意为“责备”* 勒勒lē le:北京、东北方言,来源于满语leolembi,意为“谈论”,现转义为“空谈”* 抹擦mā sà:北京方言,来源于满语macimbi,意为“舒展”,今意为将有褶皱的东西抹平* 磨蹭mó ceng,北京,东北方言,来源于满语moco,原意为“迟钝”,今意为“繁琐缓慢”* 撞克zhuāng ke:北京方言,来源于满语jangkulembi,意为“撞上邪祟”* 咋呼zhā hu:北京、东北方言,来源于满语cahu,意为“泼妇”,现在意为不沉稳,喜欢大呼小叫* 胳肢gé ji:北京、东北方言,来源于满语gejihesembi,意为“搔腋下使发痒”* 邋遢lā tā, 东北、北京发音为lē te:来源于满语lekde lakda,原意为“胖人随行”、“衣摆下垂”,形容人穿戴不整齐,不利索* 哨叨shào dao:北京方言,来源于满语sodombi,原意为“马步行不稳”,转义为“轻佻、不稳重”* 挺tǐng:北方方言,来源于满语ten,意为“很”、“甚”* 克kēi:北京、东北方言,来源于满语koikasambi,原意为“打架”,转义为“批评”* 敞开儿chǎng kār:北京方言,来源于满语changkai,意为“尽量”、“任意”、“随意”* 块儿亮kuàr liàng:北京方言,来源于满语kuwarling,意为“漂亮”、“美丽”* 摘歪zāi wai:北京、东北方言,来源于满语jailambi,意为“躲”、“避”,转意为“闪身让开”、“歪”、“斜”、“斜靠”。* 该漏gái lou:北京方言,来源于满语gaimbi,意为“要、取”,转意为“揩油”* 的瑟dè se:东北方言,意思是轻佻,卖弄* 马马虎虎:北方方言,来自满语lalahuhu,意思是办事不认真,毛糙* 磨即mò ji:东北,北京方言,即磨蹭,来自满语moji,moduo* 个色gé shǎi:东北方言,北京亦称gélu,来自满语,意思是人性格特殊* 额吝 é lìn: 北京方言;和勒hé le,满洲方言, 指衣物或者被子上的渍痕,如衣领上的汗渍。来自满语,波纹的意思[编辑] 满语单字* je:为清朝时在下位者对主上的应答声* 喳 ja贱.易...等* 阿尔萨兰arsalan 狮子* 它斯哈 tasha 老虎* 伊汗 ihan 牛* 箍了马混gulmahun兔* 母督理muduri龙* 某林 morin 码* 骰应 sain 好* 多铎 dodo 胎儿* 阿库 aku 没有* 巴来伊balai 放肆* 笔 bi我* 保扭 bonio猴* 叉虎 cahu泼妇* 阿玛 ama父亲* 哈哈 haha男人* 呵呵 hehe女人* 哈啦hala姓氏* 呵呵了库hehereku娘娘腔* 宜兰 ilan 数字三* 母色 muse 咱门* 那丹朱 nadanju 数字七十* 沙克沙哈 丹敏 saksaha damin 上半身黑 下半身白 出生约一.二年的雕 又名:接白雕 亦为满清名画家 郎世宁所绘之画"雪点雕"之正确解释[编辑] 满语地名辽宁、黑龙江和吉林的诸多地名也是由满语的汉语音译而来。* 牡丹江弯曲的河* 张广才岭满洲阿勒楚喀语,吉祥如意的山* 松花江白色的江* 伊春市皮毛之乡* 呼兰县烟筒* 阿城阿勒楚喀* 绥芬河市锥子* 哈尔滨晒网场,晒渔网的地方* 佳木斯驿丞村或站官屯* 吉林原名吉林乌拉,沿江之意* 兴凯湖兴凯:水从高处流下的
+1
0

相关推荐

热文推荐

热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