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
中国传媒大学是中央部属高校,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全国72所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之一。“111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高校之一,2011年6月成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之一。
其前身是创建于1954年的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1959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升格为北京广播学院。2004年8月,正值北京广播学院五十周年校庆之际,学校正式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立志将本校创办成为以传媒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
本校位于中国北京城东古运河畔,朝阳区定福庄东街一号,校园占地面积46.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2.4万平方米,可乘地铁八通线到传媒大学站。与著名重点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相邻,学术气氛浓厚。
编辑本段
学校概况
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原名北京广播学院,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学校位于中国北京城东古运河畔,校园占地面积46.3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8.35万平方米。与著名重点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相邻,学术气氛浓厚。中国传媒大学的校训是:立德、敬业、博学、竞先。
学校以大传播的理 念、全媒体的视野,致力于广播、电视、电影、报刊、出版、网络及新媒体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秉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和“以特色带综合,以综合强特色”的学科专业建设理念,形成了文、工、管、经、法、理、教多学科协调发展,传媒特色鲜明,综合优势突出的信息传播学科专业体系,拥有新闻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两个国家重点学科。[1]
中国传媒大学致力于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建校50多年来,学校培养了大批广播电视领域高层次人才,为党和国家的传媒事业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广播电视人才摇篮”、“信息传播领域的知名学府”。
作为信息传播研究领域的学术重镇,中国传媒大学致力于传媒内容和
校园风光(20张)形式创新研究、传媒高新技术研发和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决策咨询服务,形成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学校建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播电视研究中心、广播电视数字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有声语言分中心、新媒体研究中心和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建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数字媒体工程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学校主持完成了国家数字中短波广播技术标准制订与系统研制、参与国家手机电视、移动多媒体技术标准制订,在数字广播技术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学校办有教育部“名刊工程”期刊《现代传播》。
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是中国传媒大学下属学院之一,与中国传媒大学培训中心、中国传媒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同为合署办公机构,主要承担中国传媒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及非学历培训教育任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院秉持“植根广电系统,面向全媒体、服务全社会”、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为国家广播电视系统及相关行业培养了大批业务骨干,其中许多人已成为著名的记者、编辑、播音员、主持人和工程技术专家。
中国传媒大学培训中心作为我国广播电视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形成了以播音主持、电视编导、摄影、摄像、新闻、广告、电视节目制作、灯光、化妆、舞美、新媒体、文化创意产业、动漫等传媒专业为主体的培训结构。
学校通过合作办学在六朝古都南京设立了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南广学院,规划占地面积1660亩、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已建设用地810亩,完成校园建筑33万平方米。学院设立34个本科专业,72个专业方向,现有在校生11000余人。
面向未来,中国传媒大学正以“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为发展理念,坚持内涵式发展,以质量、管理、特色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提升教育质量、学科实力和办学水平,为建设国家传媒和文化事业发展的人才库、科技库、思想库和信息资源库,实现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传媒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1]
编辑本段
985平台
6月8日,教育部、财政部下达了《关于继续实施“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做好“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方案和项目预算编制工作的通知》,传媒大学“数字媒体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获得建设立项,并获首批(2011-2012年)中央财政专项资金7000万元,这标志着中国传媒大学正式进入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行列。
学校将以成为“数字媒体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学科建设力度,有效整合数字媒体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数字媒体艺术等多个优势学科,优化重组科技资源,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相互交叉渗透的学科体系;大力提升创新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汇聚和造就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取得一批原创性和对国家经济建设具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以培养传媒界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创新人才为主体,以面向数字媒体业的高新技术研发、艺术基础理论研究与实践创作、决策咨询服务、传媒内容和形式创新为科研重点,提升在数字媒体领域承担国家重大研究课题的能力,力争成为国家传媒和文化事业发展的人才库、科技库、思想库和信息资源库,开创学校特色发展、人才辈出、学术繁荣的新局面,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传媒事业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编辑本段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李培元
党委常委、校长:苏志武
党委副书记:田维义
党委副书记:刘利群
党委常委、副校长:高福安
党委常委、副校长:袁 军
党委常委、副校长:胡正荣
党委常委、副校长:吕志胜
党委常委、副校长:廖祥忠
副校级领导:吕学武
名誉校长:刘继南
编辑本段
学校信息
办学特色
学校的以大传播的理念、全媒体的视野,植根广播电视,面向传媒界,为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网络、出版及新媒体竭诚服务,逐步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与广播影视事业鱼水相依的行业特色;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开放式的办学特色;多学科兼容,相互交叉渗透充分体现综合优势的学科特色;重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育人特色。
学校设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采取函授、夜大、现代远程教育等多种教学模式,建立多媒体、多形式、多层次的继续教育体系,为信息传播领域提供全方位继续教育服务。目前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8个分院、30个函授站、32个远程校外学习中心。
发展目标
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把中国传媒大学建设成为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高水平传播大学,成为传媒界的人才培养与人才信息交流中心、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中心、文献信息资源汇集与发散中心,成为传媒内容创研与示范平台、传媒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
校训
立德、敬业、博学、竞先
校歌
《年轻的白杨》
作词:叶延滨
作曲:刘天礼
领唱:罗京、白岩松、敬一丹、周涛、陈鲁豫、李湘、胡可、赵琳(赵子琪)等知名校友
歌词:
校园里大路两旁
有一排年轻的白杨
早晨你披着彩霞
年轻的白杨傍晚你吻着夕阳
啊……
年轻的白杨
汲取着大地的营养
汲取着大地的营养
啊……
年轻的白杨
树叶莎莎响
年轻的白杨
你好象对我讲
要珍惜春光珍惜春光
珍惜春光
中国传媒大学校园电子地图
学校学生
截止2010年9月,学校有全日制在校生15156人,其中普通全日制本专科生10597人,博士、硕士研究生4389人;有继续教育在读生16700多人。
师资力量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931人,其中专任教师1070人。拥有一批国内外享有声誉的教授、学者,还聘请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担任特聘教授、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近年来,有1人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入选“长江学者”讲座教授,3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5人入选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荣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2人荣获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9人次荣获北京高校教学名师奖,30人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脱颖而出,教师队伍的整体学术实力得到增强。同时,学校还聘请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担任特聘教授、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
学校设施
学校建有校园多媒体网络、数字有线综合业务网、图书文献信息资源网、现代远程教育网,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建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播电视与新媒体实验教学中心,6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告实践教学中心,动画实验教学中心,影视艺术实验教学中心,传媒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电视节目制作实验教学中心等;多媒体教室、演播馆、实验室等装备精良,功能完善;图书馆形成了信息传播学科内容丰富,纸质、电子、网络形式多样的馆藏体系。
学校出版物
学校主办《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当代电影》《电视艺术》《媒介》《广告主》等学术刊物,编纂出版《中国广播电视年鉴》《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年鉴》《中国广告作品年鉴》,经营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新闻视野》(电视与新闻学院新闻系传播系),《电视人》(电视与新闻学院电视系),《传媒工科生》(信息工程学院记者团),《中传攻略》
对外交流
学校与五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所国外知名大学、科研与传媒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2009年学校发起成立了“传媒高等教育国际联盟”,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46所知名传媒高校加入“联盟”。学校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教席单位,建有亚洲传媒研究中心、欧洲传媒研究中心等国际学术研究机构。由我校主办的亚洲传媒论坛、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中国传播论坛等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已成为国际传媒界、高教界交流的重要平台。
院系设置
中国传媒大学坚持“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相互支撑”的学科建设思路,充分发挥传媒领域学科特色和综合优势,形成了以新闻传播学、艺术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为龙头,文学、工学、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相互交叉渗透的学科体系。现在学校设新闻传播学部、影视艺术学部、理工学部等3个学部;设信息工程学院、电视与新闻学院、广告学院、外国语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戏剧影视学院、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文学院、理学院、计算机学院、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和2007年新成立的对外汉语教育学院(留学生院)2008年新成立的凤凰学院等16个学院 及电子信息工程系、 通信工程系、广播电视工程系、数字媒体技术系、自动化系、应用数学新闻学系、传播学系、电视系、编辑学系、广告学系、广告设计系、公共关系系、国际传播系、国际关系学系、英语语言文学系、外语系、经济系、公共管理系、管理科学与工程系、法律系、社科系、文艺系、导演表演系、广播电视文学系、摄影系、美术系、录音系、播音系、应用语言学系、动画系、游戏设计系、数字艺术系、中国文学系、语言文化系、应用数学系、光电学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软件工程系等 37个系。
学校拥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4个博士点、48个硕士点,7个专业硕士点,80个本科专业。另外设有独立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学院共设有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新闻传播学院、传媒技术学院、演艺学院、广播电视学院、摄影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文化管理学院、国际传播学院、艺术设计学院10个院。开设34个本科专业,88个专业方向。学校专设行业培训机构--中国传媒大学培训中心。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主管机构--中国传媒大学自考办,2007年四月开设广播电视编导、摄影两个专业,2010年增加了播音与主持、动画两个热门专业。同时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开展一年制自考助学工作,为参加自考的学生提供业余辅导。[2][3][4]
编辑本段
科研机构
文化发展研究院
计算机与网络中心 广播电视与新媒体实验教学中心
广播电视数字化工程中心 广播电视研究中心
传媒经济研究所 高等教育研究所
中国系统经济研究中心 传播声学研究所
亚洲传媒研究中心 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
学报 中国广播电视年鉴
图书馆 出版社
学校是中国信息传播领域科学研究的重镇,设信息科学技术研究院和传媒发展研究院,拥有广播电视研究中心、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有声媒体)、国家级动画教学研究基地、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心、国际文化贸易研究所及国家非通用语本科人才培养基地等6个国家级教学科研机构,另有5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和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编辑本段
MBA教育
中国传媒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据国务院学位办第35号文件,2010年开始,中国传媒大学获准开展MBA专业学位培养。
中国传媒大学MBA作为国内第一个以传媒为特色的MBA项目,中国传媒大学MBA教育致力于培养掌握工商管理规律,具备现代企业管理者素质和能力,对文化传媒业具有敏锐洞察力,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全球视野、创新能力强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树立文化传媒管理人才教育的新标杆,为全国各行业,尤其是文化与传媒产业,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和职业经理人。
编辑本段
国际课程
作为中国传媒教育领域的最高学府,中国传媒大学已经成为众多高考学子向往的殿堂。为满足众多考生希望在传媒和艺术领域学习深造的愿望,中国传媒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于2007年起与英国、澳大利亚七所知名大学合作,联合培养传媒、艺术领域的国际课程学生。
中国传媒大学美英澳国际本科合作课程采用联合培养模式,由国内培训和国外课程学习两个阶段组成。学院整合国内外优势教育资源,为渴望深造的中国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学习机会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传媒和艺术领域专业人才。
学生在中国传媒大学学习期间, 既可以融入校园生活,充分享受得天独厚的教学资源和校园氛围,又可以近距离与海外高校沟通,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海外发展之路。
由于中国传媒大学机构调整,中国传媒大学美英澳国际本科合作项目自2012年在培训学院开始新的合作。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合作大学也由2007年的几所增加至目前的39所,其中包括美国旧金山艺术大学、美国纽约电影学院、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英国伦敦艺术大学、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等。中国传媒大学美英澳国际本科项目在中国传媒大学西校区上课和住宿。
编辑本段
著名校友
传媒大学建校近六十年,几乎伴随新中国广播电视文艺事业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尤其在人文社科方面成绩显著,据校友会统计,该校在播音主持、出版编辑、电视制片、文学评论界共有六十名著名校友,恰恰是新中国广播电视文艺事业六十年光辉历程的真实写照,老中青三代结合,更显时代风采。
幕后
丁文华:(现任中央电视台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先后主持设计并负责安装彩电中心工程的“播控系统和播出区演播室制作系统”、建立了央视第一套机械手自动播出系统,率先将移动卫星地面站( DSNG )用于各类环境不同地域的直播活动,如香港、澳门回归活动电视直播。,1982 年 毕业与该校 广播电视工程专业 毕业)
周毅:(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总工程师,1988年毕业于该校工科专业)
由于幕后工作者大都不接触公众,所以暂时列举出两位。
学院简介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是中国传媒大学为拓展学校品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优质教育资源,满足国家对高等信息传播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与南京美亚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合作,经教育部批准于200
4年6月创办的四年制、本科层次独立学院。南京美亚教育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蒲树林担任南广学院董事会董事长,中国传媒大学原校长刘继南教授任南广学院名誉院长。
学校位于景色秀丽的南京方山风景区脚下,校内碧草如茵,环境幽雅,建筑错落有致,与方山风景区浑然一体,是修身治学的理想园地。学校规划用地1660亩,一期校园规划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截至到2008年4月,已建设用地810亩,完成校园建筑约33万平方米。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依托中国传媒大学独具特色的教育资源和雄厚的师资力量,利用新模式、新机制,致力于为全国广播电视等信息传播领域培养急需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学校的发展目标是,从现在起到2020年或更长一段时间,把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综合性、教学型、国际化的高等院校,成为中国传媒界重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媒体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和学院派影视节目创研制作基地。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坚持以人为本,依据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加强学科建设、全面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为中心,采取各种激励措施,致力于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学校现在不仅有一大批在教育界、传媒界享有盛名、卓有成果的老教授,还有许多富于创新精神、站在学科前沿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充满活力的青年教师,已逐步建立了一支创新能力强、教学水平高、师德品质好的师资队伍,为进一步实现学院成为一流大学的战略发展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截至2010年09月,我校共有教职工716人,其中专任教师589人。另从国内外业界、学界聘请了180多位教授、专家任兼职教师,大大充实了我院的师资力量。
学校共设有播音主持艺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文化管理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演艺学院、摄影学院、传媒技术学院、国际传播学院十个二级学院和思政教学部与基础教学部。开设36个本科专业,88个专业方向,截止2010年9月在校本科生10597名。
学校面向全国招收普通类和艺术类学生,学生毕业后颁发国家承认的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毕业证书,2007级(含2007级)以前毕业生经中国传媒大学学位委员会审核,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中国传媒大学学士学位证书;自2008级学生开始,经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学位委员会审定,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学士学位证
发展目标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力争到2020年把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知名、国际化发展的教学型传媒院校,成为中国应用型本科传媒人才培养基地、传媒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和传媒内容创研制作基地。
所谓“特色鲜明”是指坚持为我国传媒和文化事业服务的方向不变,培养一大批上手快、后劲足的传媒行业急需人才。
所谓“国内知名”是指整体实力成为江苏省26所独立学院的领头羊,全国322所独立学院前20强;多数专业达到省内一流,精品专业达到国内一流,如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实现“全国一流、江南第一”。所谓“国际化发展”是指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媒体国际化发展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