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 > 资料库 > 正文
新闻摄影技术和艺术摄影技术的区别有什么
发布于:2016-01-10转载自互联网
回答
  新闻摄影与艺术摄影的区别   新闻摄影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广义是指整个新闻摄影事业,狭义指新闻摄影作品或与之直接关联的过程、应用等。社会与新闻事业的发展赋予了新闻摄影无与伦比的历史使命,在大量的新闻报道中,它毫无疑问占有着特殊的地位,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把新闻摄影的真实性与摄影的艺术性混为一谈,以至于一提到摄影艺术的虚构、组织、加工等创作手法,都一概被斥为离经叛道,是违背摄影纪实性原则的。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奇怪。长久以来,我们接触到的只是新闻照片,从新闻的角度来衡量,自然必须是真人、真事、真场景。如果缺少这些新闻要素,也就会大大降低新闻的价值,甚至会起相反的效果。但一幅艺术摄影作品,它所要达到的目的决不是仅限于告诉读者这里发生些什么,而是要以它的典型形象去感染与鼓舞读者,让人们看了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引起对生活的联想,引起情感上的抒发与慰藉,甚至引起无法言传的内心交流。尤其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结合,它具有强大的内涵力,它既可以使人肠回百转,抒情移性,又可以使人热情奔放,激励斗志。这就是艺术摄影的特性与它的社会功能。而新闻摄影没有必要硬拉扯到“审美”的层面,恰恰相反,若把“审美”的理论生搬硬套地加在新闻摄影的拍摄和欣赏上,势必束缚了新闻摄影的健康发展。   新闻摄影与艺术摄影都是以摄影方式为表现手段的视觉媒介,共同的基本方式构成了两者的共性。但就其各自的本性特征来说,却存在着本质的不同。然而许多人在二者的特性上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他们常常混淆两者根本不同的社会作用和价值取向,以至二者不能很好地发挥各自独特的功能和实现其各自应有的价值,出现了新闻摄影艺术化、艺术摄影新闻化这样一种尴尬局面。   新闻是事物变动的信息,是社会生活中为人们所需要的、有价值的、刚刚出现或正在出现的事物或事件。它是一种信息,这种信息有极强的时效性,是由整个社会的运动属性所决定的。   新闻摄影是新闻报道形式的一种,其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完整、准确、及时地揭示新闻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意义,达到影响社会生活的效果。新闻摄影所以越来越为整个社会重视,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由于它更能体现新闻的客观性和形象性。在这方面,它明显优于文字、口头传播等新闻报道形式,人们对形象的理解快于对文字和口头传播所限定的间接理解。由现代科技手段创造的摄影,具有快速再现客观的优点,故而新闻摄影又能满足新闻时效性的要求。   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之一,这是由新闻自身的客观属性决定的,也是社会生活的必然要求。新闻事件是整个客观社会的一部分,反映这种客观的意义价值,是新闻报道的基本任务。摄影是所有新闻传播媒介中最为客观的方式。文字等传播方式都可能存在由于报道人气质、生理及心理条件以及采访的客观条件不同而造成的若干偏差。而摄影的科技客观性,则把这种偏差压缩到最小限度,从而表现出更可信的真实。从新闻的属性看,所有的新闻记者都应该是客观反映现实,而相机与胶片则可充分保证这种客观性,这正是新闻摄影较之其它报道形式更具真实感、更富可信性的原因所在。   艺术摄影是一种新的艺术表现方式,这种新方式是建立在照片的拍摄和制作过程中人为的主观"偏移"基础之上的。艺术家通过拍摄时对对象的选择表现和制作中对影象的加工创造,来完成自己的创造意象和宣泄个人的主观情感,所以艺术摄影具有鲜明的主观性。   艺术摄影并不排除对社会客观生活中事件、事物的直接客观再现,但这种客观再现只是艺术家个人的某种态度的表达,不包括对某个集团、群体负责的义务,更不是为了宣传的目的。即使存在宣传的话,也仅仅是宣传了作者个人的主观情感和艺术见解,所以它在本质上仍然是"表现"的。这是由于:只有在艺术家发现客观对象能够和自己的内心情感和表现欲望相契合,并能够在对象的再现时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即对象由于自身的运动在某一瞬间形成"有意味的形式"时,才利用摄影手段把客观对象凝固下来成为意象。在艺术家的眼里,对象只不过是形同任何客观的媒介物一样的艺术材料,它已失去原有的社会客观性意义,即使欣赏者在表象上感到它是客观的,但实际上调动欣赏者观赏愉悦的却是经过艺术家再创造的情感真实。这种情感真实不但是非客观的真实,而且是超越了普通物理学意义上的绝对时空观,成为人们内心宇宙的时空场。   新闻摄影通常是经由采访而完成的。所谓采访,就是在运动的社会生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领域中,去寻找、发现、记录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和事物。采访者除应具有以上诸领域广博知识的素质外,最重要的是新闻工作者的冷静、客观、敏感的意识。新闻记者必须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去发现对整个社会生活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在拍摄新闻对象时,必须去捕捉对象最有价值的典型瞬间,这种典型瞬间是指事物、事件本身所蕴含的本质,而不是事物、事件一般的外在表征。对典型瞬间的捕捉,只能严格尊重事物、事件在时间空间中的自然过程及自然特征。任何主观地干涉和摆布都会改变对象的真实性,歪曲和改变对象自身原有的特定社会意义。新闻记者更不能用艺术思维去抓取和考察新闻对象。采访时记者应牢记自己的职责,不要企图当艺术家,因为任何这类意念都会干扰记者的新闻敏感。甚至可以说,新闻记者在采访反映对象时,没有必要过多地去考虑照片在完成效果上构成的完美,他的使命是反映对象形象上的真实和时间意义上的不可重复性。这由于读者对新闻的要求不是构图影调的完美和谐,而是对事物、事件完整无误的传达。因而决定了记者在拍摄时,他应注意的不是照片的平面结构性而是对象的本质与整个社会运动形成的结构关系。只要抓住了后者,记者便基本完成了他的使命。   艺术摄影由于目的和作用与新闻摄影迥然不同,因而它对摄影者的要求恰好走向另一个极端,摄影艺术家必须摆脱机械性。在创作中,摄影家的主观性越强,作品的个性也就越鲜明,作品的艺术价值也就越高。在创作中,摄影家和记者的心理准备完全不同。新闻记者是用理性的眼光审视对象的意义,用逻辑的方法判断对象的价值。而在艺术摄影的创作中,作者是以现实生活中感性的人的身份,面对理性的共性的社会,用感性的个性创作,来宣泄自身本我的生命冲动(即欲念),以重新肯定在理性世界失掉的感性自我。艺术创作是对现实的超越,这种超越的目的是追求个体自我生命自由完美的存在。艺术家的创作除了能满足自身主观情感渲泄的愉悦外,同时也给社会提供了创造启示的愉悦。这种愉悦必须建立在对一切固有的传统的突破上,没有突破就没有创造。所以,摄影艺术家如果单纯毫无选择地、机械地复现客观自然,那么对他、对社会产生的审美价值都必然很少,甚至没有。既使出现满足,也为较低的文化层次所限定。客观性是艺术家的敌人,他要表现自我,就必然要冲破自然,此外别无选择。摄影艺术家为了达到创造的目的,必须在摄影的全过程中体现自己的主观性。对对象的选择发现是创造的第一个可能。客观对象经过艺术家的选择将带上明显的主观印记,特殊场合条件下的复现展现,更会突出这种主观色彩。   一幅优秀的新闻照片,它可以忠实的纪录下敌人的暴行,令人看了发指;或者是看到白求恩大夫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为伤员治疗的真实场景,使读者对白求恩产生了崇敬之情。以至于这些照片常看常新,每次看后都有着不同的感受。尽管这些照片可以把我们带进战争年代回忆中,但它却只是具有极其伟大的文献价值,而决不应归结为“它同样是一件艺术品。” 有些新闻照片因为纪录了那个不同时代最突出的事件而成为无价之宝,但这决不能说因为它得到人民的爱戴就具有艺术的特性。这里必须要搞清楚的是因为人们喜爱那些照片的文献价值,是因为它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人物与环境,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如果说把具有艺术成份的因素加进去,无疑对这些文献纪录照片将大为减色,甚至会弄巧成拙,变得毫无价值了。艺术性决不应像佐料一样,随意乱加的,我们决不应把群众爱看的或具有美的因素的事物,一概都认为是有艺术性的,艺术的美应有它的规律性和特殊的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社会生活将起很大的变化,摄影已成为人们精神上生活上不可缺少的必需品,时代的进化,将赋予它发展更多的社会功能。而新闻摄影与艺术摄影也会分别在其本身所涉及的领域内,去完成历史与社会赋予它的使命,而不会再令他的读者或受众感到迷茫与迷惑。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人民大众的需要.
+1
5

相关推荐

热文推荐

热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