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在学生时代中,大家都体验过校园中盛大的开学仪式、运动会等校园活动,这些活动注定离不开操场、主席台、体育馆等校园空间。肇芳雪,这位来自上海师范大学摄影专业的研究生,扛着大画幅跑了上海周边的40余所高校拍摄了这些学校的主席台。她仿佛漫步于宽阔的操场中,静静地望着空无一人的主席台,以一种平等对视的方式展开与主席台学生时代的对话,一改学生心目中对主席台高高在上的感受。她又为何会选择拍摄主席台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她对校园空间的独到体验吧!
感谢你接受采访,请先简单阐述一下你的作品吧。
这是一组拍摄于大学运动场主席台的照片。一座具有规模的大学,大抵上需要这样三种建筑:一是大学的校门,二是大学的教学楼,三是大学的运动场。如果说将校门比之一个人的颜面,那么教学楼和运动场就可以类比为一个人的双手与二足。教学楼谓之双手,用来动手、演算与写作;运动场谓之二足,用来锻炼、运动和竞赛。它们的目的都是一个,用来激发大脑、开拓知识、健全人格,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同样,通过大学的校门、教学楼和运动场基本上便可以勾勒出一个大学的样貌,而每个大学的历史、风格和演变又各不相同,从这些千姿百态的建筑样式中又能看出每个大学不同的文化和性格。
之所以挑选运动场来拍摄,原因也很简单,校门和教学楼大多熙熙攘攘,同时常常拥挤在各类建筑之中,只有大学的运动场往往一览无余、气势开阔。而运动场里的主席台似乎又是中国大学校园里比较特有的建筑之一,它暗含了一种关于行政体制遗留下来的烙印。主席台的好坏直接影响和决定了运动场的好坏,所以从一个运动场的主席台上可以臆想到这座大学的校园、学生、老师以及往昔留存下来的诸多历史。这就使得拍摄这种看似简单、无趣画面的行为变得极为有意思起来,而且运动场寂寥无人的时候更是远比人声鼎沸来得有意义,这会使拍摄进入一种屏气凝思状态,用来想象大学校园中发生的各种各样的情节和故事。
看到《主席台》这组作品,让我想到了古斯基的《莱茵河II》,请问创作这组作品有什么特定的灵感来源吗?
看起来是有点像,都是横平竖直的构图、没有人、没有特定的视觉重心,而且干巴巴的都很无聊哈哈。从小学开始一直都在重复的事情就是升旗仪式、课间操,没想到读到大学了还要去操场上晒太阳。听台上领导讲话和所谓的好学生的致辞,我在台下听不清也不想听。因为习惯了从小就被灌输的那套“集体荣誉感”之类的,又不敢不去参加或者和同学聊天,只能两眼放空目视前方,天呐,简直生无可恋。
莱茵河II,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Andreas Gursky)
我从没有机会站上去,站在那个视野最好的地方俯瞰下面乌泱泱的人头,只能因为它的存在,仰视着上面那个慷慨激昂但看不清楚脸的人,小心规矩的做一个无关的观众。后来发现大家都挺不愿意上操的,那个放在操场最开阔地带、可以把人垫高一米多的台子成了学生时代期待触摸又无可奈何的地方。
《主席台》都拍摄了哪几个学校的操场主席台?
算上前期踩点的学校的话,跑了四个城市快50个学校。最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个模糊的想法,只觉得应该站在主席台的正对面,心平气和的拍下来,太具体的也没想好,想着先拍回来看看。最早这套片子是黑白的,后来把拍回来的主席台摊开再筛选,选了12个学校出来,拍了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松江校区、广西中医药大学仙葫校区等等。
跑了四个城市近50个学校的主席台,这么多的主席台,你最后是怎么筛选的?
主席台实际上是一个“类天安门式”的拍摄,最终选出了的主席台就是看谁长得像天安门。这东西是中国人心中公认的权力的代名词。
主席台带有一点政治权利隐喻的味道,在校园中你觉得还有哪些地方、物件等可以让人产生其他联想?
我目前的身份是学生,跳脱不开自己的生活圈子,校园里面的一些大事小情更可能成为我关注到的部分。(前几天去越南转了一圈,他们学校门口竖着的宣传画更甚。有没有主席台不知道,学校里面进不去。)校园里有意思的东西很多,横条幅、开会用的大礼堂、一些学生组织,我的校园里还有风雨无阻的广场舞大妈。
这组作品采用了4*5座机和612后背拍摄完成,有什么使用心得分享吗?
扛大画幅出去拍照真是回头率超高,曾被一个特别激动的大叔抓着讲那过去的事情。用大画幅拍照是一个仪式感极强的过程,从把机器从包里掏出来,到调整好每一个环节即将按动快门,这中间会耗费很长的时间,这会让我很珍惜即将要曝光的这张底片。很有意思的是,这种在拍摄时的按部就班、心平气和似乎是可以带进底片中的,这让最终呈现出来的照片也带上了屏息凝神的感觉,很奇妙。
请列举几个你喜欢的摄影师?他们对你有什么具体的影响吗?
我喜欢杉本博司,天呐!他的作品超酷!他的作品里有一种奇妙的似是而非的感觉。在他的作品中,除了有他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在表达上跳脱了常规的思路外,以全新的角度重新探讨话题,这让他的作品变得独一无二。
还有古斯基,那是一种乍一看感觉没什么的景观,但放大之后又有一种真实得想要逃开的感觉。如果说杉本博司是在创作思路上另辟蹊径,那古斯基所引领的“大尺寸”就是将作品的最终感官效果纳入前期创作。我在美术馆看到过一次他的那张“平壤”,长度占了展厅的一整面墙,画面杵天杵地的。拍什么、拿什么拍、用什么方式展示,这都是前期需要想好了再动手的,跟表达没关系的是噱头。
我的那套片子在选装裱材料的时候也考虑了这些,黑色金属窄边、侧面厚框、照片靠近画框的前侧,这些很硬的表达在前期拍的时候已经有了个大概构想,最后也就按照这个弄出来了。
在大学期间,你还有哪些其他的创作吗?
上海是个有着拍不完主题的地方,拍过都市的街头虚焦的霓虹灯地标,也拍过海边什么的。最近在折腾一个跟视频有关的东西,也挺有意思的。
你觉得你在大学校园里学到了什么?
很多,比如说思考的方式。大学很多时候靠自学和独立思考,虽然都会这么说,但真正操作的时候却不知道怎么下手。我遇到一群非常有意思的老师,他们帮助我快速地扭转了高中时那种你问我答式的被动方式,虽然过程很痛苦,但现在看来受益匪浅。
关于摄影师:肇芳雪,90后,生于哈尔滨。现为上海师范大学摄影专业硕士研究生。
最新评论(1)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