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景-十年】潘科:含英咀华品师道

影像 潘科专稿2014-05-29

我从2008年开始接触西安理工大学摄影专业的教师团队和他们的作品,时间不长却给我留下三个突出的印象:

首先这个团队注重育人育心,使同学们普遍具有强烈的人文情怀。近年在全国各类展览中他们的学生作品引人瞩目,比如《心相》(王雅欣)《大学城》(徐慧芳)《生命•划痕》(汪海)《大学门面》(孙娜娜),我列举这些作品不仅是因为获得了大奖的首肯,奖项代表了各方面对这些成果的认可。我要强调的是还有很多这样的作品诞生在师生们中间,都集中着关注现实的力度。即便是创作商业广告片(安黎《中华英才招聘网站创意广告》),也散发着学生对于现实中人的命运关切之情。学生能大面积地积极对应现实生活,用摄影手段表达自己的立场与态度,老师们功不可没。比如教师张辉的《社火系列》明显地摆脱了民俗式的观看,意图在民俗活动中从被摄者和摄影师两个主体上寻求时代的划痕,凸显现代性的影像表现。教师李小舟的《像》通过拍摄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类塑像,表达了对现实存在和摄影复制的严肃追问与认真思考。


汪海

基于人文情怀,在摄影本体上,教师带领学生们也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很多大学摄影专业都涉及摄影史上曾经使用过的工艺技法与材料,所不同的是西安理工大学在工艺、技法、材料等多方面,从老师到学生实际运用的非常普遍并且种类丰富。无论是便捷的数码拍摄与电脑操控,还是很多在今天实用摄影中已经淘汰的工艺与材料,在师生中间广有探讨。这意味着那个工艺劳作中所需要的心态与蕴含的精神特质将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得以传承,这就不仅培养了手艺,使之免于失传,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过程体验不同时代人与工具、工具与社会等诸多对应关系。相信这条路走到极致,滋润的将是极具当代意味的表达能力。教师罗斌的《药•物》彭敏的《印相•社火》张辉的《唐陵系列》都不是卖弄技法,而是探讨丰富的表达。学生们在这样开放的环境中,创作也势必活跃多元。比如曾佳璐的《生命迹象》麦思瑶的《存》于家睿的《一个小学的十二个学生》王冬梅的《秦腔人物》陈子遐的《空山》陈凡的《月夜童话》等作品指向不同,形态不同,但是都能感受到他们运用学到的东西展现对于人生的真爱。

他们是一支生机勃勃的青年团队。每一位教师都想干实事,因此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能想方设法地克服。团队成员各自有不同的特点,长项互补,齐心协力。从他们所指导的几届学生作品看下来,没有无病呻吟,虽不乏稚嫩但绝不浮躁。教学相长,对于这样团结敬业的一伙年轻人来说,学生们的成绩是他们最精彩的作品。

最新评论(1)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评论

热文推荐

热帖推荐

1

分享至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