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宁:《再出发》西安理工大学影展感言

影像 金宁专稿2014-05-29

    陕西是个和古代有关的地方,高天厚土,什么都有个来头。

   重要的是,陕西更和“当代”相关,至少在文学和艺术上都有着军团般的战斗力,这已经是尽人皆知的事情了,不必我多言。这里面就少不了声名赫赫的摄影,值得大书特书。
 
   我还不敢断定眼前这些年轻的面孔是否会书写出陕西摄影在未来时光中新的篇章,但可以肯定的是,已经显露出的新生力量决不可小觑。。他们或许不那么“陕西”,却有着更开放的面向与更多元的追求。陕西可以是他们的本土,但更该是他们的出发地。

    一个高等院校摄影系的十年历程,一群“80后”、“90后”学子在校的四年时光,通过面前展示出的风格各异的作品,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在这其间师生们的坚守与努力。

    仅仅就这十年来说,摄影变得复杂起来。无论以摄影作为目的,还是以摄影作为手段,无论作为日常生活中的泛化行为,还是所谓“新艺术环境下的当代摄影”,都是如此。

    博尔赫斯在一次访谈中说:阿拉伯语里有大约四五百个词和骆驼有关,而在英语中大概只有一个。联系全篇的上下文,这位博学多识、六岁用英文写小说、九岁翻译王尔德的大作家,在讨论关于语言本质的问题。奇怪的是我却总从这句话联想到摄影。摄影就是我们生活中的“骆驼”,无处不在,随处可见,怎样表述似乎都有道理。

    但问题是,如果选择了一种称之为职业化的摄影,那么就不应该对其随便加以处置。照片对这一类人来说就不应该只是简单的日常出品,不应该听任其如自然分泌物一般堆积出来。它要通过大脑的分析和过滤,它要集中创造的心智,再经由训练有素的手法,形成唯有摄影才够分量的表达。

    从这个角度说,我看到的这些作品令我惊讶:不是单纯的技术操练,而是有着进入现实的欲望和相当深切的关怀,有反省,有叩问,有愤怒,有担当。

    我一直认为摄影就是一个工具,它是什么取决于一个前提,那就是你要用它来做什么。当然,在真正做什么之前,工具的修炼也至关重要。在这一点上看得出来,学校的科班教育是相当成功的。教师们取一种开放的态度,各种手法都被“合目的”地调用出来。无论数码还是胶片,135还是RB67,潘福来还是LOMO,湿法火棉胶、蓝晒、蛋白印相,乃至光绘,都体现出各自独具的审美样态。

    这是一种自由的“为我所用”,“用”是核心,定格的是我们眼的观看。然而“看”并不是单纯的视网膜成像,更是一种发现,穿透熟视无睹,警惕麻木不仁,这才可以成就摄影真正的作为。

    在我们看到的手法与形式构造的背后,可以察觉出更加进取的态势。学生们在相当程度上“背离”了固化的传统,而以极大的想象力重新构造了他们理解的摄影。他们在用摄影说话,而且言之有物。他们的画面上有刻意的经营,但“刻意”不是坏事,“经营”体现用心。看这些作品,在或密集或稀疏的颗粒与像素所结成的影调里,乃至在构成与拼贴中,可以看到当代问题与现实遭遇。他们没有将摄影简单归结为“记录”,但也没有滑向纯粹画意的沼泽,而是将影像定性为一种经由观察而产生的有立场的书写。

    我认同张辉老师的说法:“摄影已由最初的记录功能以及单纯地追求绘画般的形式美感,转向以视觉影像来呈现人类的精神生活,并就此来表达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基本态度。”就我们所处在的现实情境而言,我的看法是:手法的实验和探究可以是一直持续且无需止步的事情,但问题与征候往往就在眼前,表达也就因此成为了当务之急。

    中国摄影界问题多多,太多的一拥而上,太多的题材扎堆,太多的风格雷同。往往浮光掠影,却不再持续深入;常常远行异域,却忽略日常周遭,等等。所有这些,新一代的摄影人当有更多的个体自觉,也当以新的行动和某种“异质”的力量参与校正。

    十年,值得总结。当下,是过往已经历史化的节点,当然更应该是新行程的开启。

    再出发,祝一路顺风!

 

最新评论(0)

有什么想法跟大家交流下吧~

热文推荐

热帖推荐

分享至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