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上高中三年级时候,拿出了十多年攒下的压岁钱和零花钱,买了一台真正意义的“单反”凤凰Dc303KE,28-70镜头,在运动会当年的元旦联欢会上一试身手,果然效果比傻瓜相机好得多,毕业时,我拍的毕业照比学校官方版更受同学欢迎。
故事讲到上大学时,第一学期只带了傻瓜相机去,拍些军训简单的合影和玩耍之类,这时遇到了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件事——加入了大学生通讯社和学校的摄影协会。当时大学生通讯社是作为校报的分支机构,由学生组建的,那年开始成立摄影部,当时只从二年级开始招,我还不够资格,是一位姓林的学姐看我热情十分高,破格招进去了,这里的特别感谢一下林姐。后来两次出差去郑州,还特意去看望了她。可以说是她的破格录取把我引上了摄影路。
第二学期开始,把凤凰“单反”带到了学校,开始了学生记者的工作。大学三年一共发表了三十多幅照片,从普通成员干到摄影部部长。
另一方面,参加了学校的摄影协会,从二年级开始,和上一届的学长,当时的会长,现在的好哥们一起组织协会活动,在这里倾注了相当大的精力,做宣传,招会员,办培训,搞活动,外拍实习……经过一年多的折腾,到我大三当会长时,摄影协会已经成了当时学校里最大的一个社团,会员上百人,活动搞得轰轰烈烈,红红火火。租用了电视,影碟机和大音响放摄影教学片,培训结束还放一部电影,有一次放《珍珠港》震得半个楼都跟着颤抖。
在学校期间,摄影协会订阅了《摄影之友》、《摄影与摄像》、《照相机》《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图书馆有《大众摄影》期刊,每期必看,还从二手地摊买了很多过刊,通过这些吸取营养,学习了很多基础知识。
大四上学期,本该退居二线,去琢磨毕业论文,考研或者找工作的事了,但因为那年正是50年校庆的重要时刻,党委宣传部的老师找我,希望站好最后一班岗,于是又带领摄影协会和摄影部的七个干将,承担校庆的宣传报道工作,之后还办了一期展览。
记得那天有重要领导来参加典礼,从主席台下来的时候,我就冲上前去抢镜头,只觉得背后有一股很大的力量向后拉我,回头一看,原来是大领导带来的着便衣的保卫人员,拽着脖领子把我“拎”了出去。好在他们下手之前已经拍到了重要的镜头,不辱使命。
这里还要特别感谢几位老师,一位是当时宣传部的王老师(现在已经是副校长了),他在新闻摄影方面给了我很多指导和帮助,另一位是当时摄影协会的指导老师-呼老师,从技术和构图方面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从他开始指导协会以后,协会活动开始用上了电教室,不再用借三轮车拉沉重的电视和音响了。
上学期间,也搞过一些经营,前面军训那期节目里说的很详细了,这里就不重复了,手里有了零花钱,攒起来买了一个长焦镜头:特龙75-300F5.6(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说过,那时候的品牌是很多的)
快毕业的时候,赶上了“非典”,当时实习已经结束,论文也基本完成,学校里砌起了大墙,不能随便出入,百无聊赖中,找到了呼老师,几个朋友一起在他的暗房里玩了一个月,冲洗放大黑白照片。
大学期间的这些活动,给我的摄影爱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各种活动都积极参加,特别是晚会,几乎场场都去,担任了很多职务,活动的学分年年爆满封顶,但因为牵扯了很多精力,也影响了学习,四成绩曲线呈大“对号”型,从前十名掉到倒数五名之内,又在最后反弹到前面,还因此以19名的大幅度获得了“跃进奖”。
摄影让我的大学生活过得非常充实,也为找工作多了一份特长。毕业的时候,参加过两家报社的摄影记者招聘,理论和实拍均顺利通过,但功亏一篑在面试环节,因为没有工作经历,被排除在外(后来老师找人打听说早就内定了)。
和我一起战斗过的摄影协会和摄影部的同学们,现在仍然是一群好朋友,其中一个小师妹中途退学打工,后来自己创业,现在还在沈阳经营着她的工作室,我的婚纱照是在那里拍的。
-
相机品牌:尼康(Nikon)
相机型号:NIKON D100
光圈:f/4.5
曝光时间:10/200 ISO:
焦距:58.0
拍摄时间:无
镜头型号:AF-S Zoom-Nikkor 24-85mm f/3.5-4.5G IF-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