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同样的画幅,机身远没有镜头对照片的影响大。
聊聊镜头。
有一句俗话叫“任何牛头都不如相机后面那个头”。
这是真的。一两千块的镜头和上万块的镜头,其实,区别没价格那么大。昂贵的镜头贵在几个地方:
一,光圈往往更大。
二,成像往往更好,比如锐度、焦外。一般比较舍得下本。
三,成像效果更均匀,除了画面中心,照片角落的成像也会提高。
四,手感更好,操控更加方便。
五,更适合在极端环境中使用,比如防水防尘。
六,重。真TMD重。
光圈更大是一个很重要的优势,背景的虚化在很多时候能有效地帮助照片的主题。在光线微弱的情况下也有用武之地。但是,很多镜头逐渐开始有防抖,机身高感光度的成像越来越好,对大光圈的依赖逐渐在减少。背景虚化?虚化不完全由光圈决定,其他因素很多,比如焦距,你和模特之间的距离,模特和背景之间的距离,等等。很多时候我自己恰恰还希望延长一点景深。
锐度是一个被过分夸大了的东西。为什么?锐度很容易测试,很容易追求,很容易宣传,很容易卖钱。照片如果不放很大(论坛上交流或者印4x6的照片都不算很大),一次性相机都足够锐,何况堂堂35毫米单反。著名风光摄影师,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1937年的时候说过:
"Any good modern lens is corrected for maximum definition at the larger stops. Using a small stop only increases depth..."
大意是现在的镜头都很锐了,缩光圈只不过增加景深而已。注意这话是1937年说的。他自己用f64(显然很小),但人家用的是大画幅,缺乏可比性。
我用过的任何镜头,包括最便宜的50/1.8,在f8的时候都足够锐。不论什么镜头,缩两档光圈都会很锐。最好笑的就是,无数人为锐度倾倒,整天测试来测试去,真正碰到足够锐的镜头的时候(百微,学名EF 100/2.8 Macro),面对某些题材(比如拍人)又担心过锐,觉得还是不那么锐比较好。光圈全开不是锐度的大忌么?既然太锐全开不就完了?不行,还是得买不那么锐的镜头。
焦外。反正是不清楚的东西,讲究那么多干什么?这是玩笑话。好镜头的焦外确实好看一些,所谓“油润”。但价格又上去了。我对其他新手的建议是,咱们先把焦内的事情搞好,焦外以后再说。焦内的事情搞好已经很不容易了。
昂贵的镜头成像更均匀。当然是优点,但,静下来想一想,你见过的哪一张让你眼前一亮的好照片,哪一张公认的好照片,是从中心到四角都很清晰的?中央清楚四周模糊(相对而言,而且是放得很大的时候才看得出模糊)或者有暗角难道不帮你突出中间的主题么?便宜的镜头做这么大的好事,你还没感谢人家呢。
从使用的角度看,光线很差的时候才需要全开。问题是光线很差的时候,你还在乎角落的成像么?反正是黑乎乎的了。
手感。我不得不承认,贵了好几倍的1740L比1855IS用起来舒服很多。真的舒服很多。但1855IS用起来绝不难受,只是1740好一些。有点类似办公椅和沙发的区别。
防水防尘。任何镜头都不怕小雨小雪。我本人的镜头都在小雨小雪和零下二三十度的环境中使用过,有一些简单的保护措施,目前还没看出问题。好镜头更防水防尘(2001年后的L镜头都完全防雨水,潜水估计不行),但是,你真的会在瓢泼大雨中拍照么?我不会。至于防尘,一般在城市里应该都脏不到哪里去,真碰到沙尘暴我估计我也不拍照了。一般来说相机比人坚强。
重。有一种说法是重的镜头拍起来手更稳。我还没看出过真正区别,但昂贵的镜头如果不考虑价格,光重量一点就已经让我望而却步。以1635+2470+爱死小白+一两个L定焦为例(这么好的镜头,你总得配一个好机身吧),出去玩的时候身上背好几公斤的硬邦邦的不能扔掉的东西,乐趣还在么?即使我有花不完的钱买镜头,我很可能还是不买爱死小白,而是会选择轻便很多的爱死小小白(EF 70-200/4L IS USM)。真需要光圈的话,假设钱花不完的假设还成立,我会考虑220(EF 200/2L IS USM)。但是只在特别需要的时候带着。至于如何搭配镜头,我喜欢一机一镜或者两镜,一般镜头都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