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活到半百年岁我是第一次接触到“父亲节”这个名词,这得要检讨我的愚钝以外还得要感谢上苍创造了这个无所不能的网络时代!如今的网络便利到躺在床上都能知晓天下事,这不,卡特在那边的发言声未落,这边的人们就如亲临现场一般,并能绘声绘色的说叨一番…… 父亲节,顾名思义是感恩父亲的节日,不过水有源树有根,每个节日自有它的来处,而“父亲节”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呢?带着一丝好奇我打开百度搜寻:父亲节约始于二十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现已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最广泛的日期在每年六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呵呵,好家伙,原来这“父亲节”还是舶来之物!看看父亲节的编辑词条:父亲节:英文名Father'sDay;节日时间:六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流行地区:全球;节日意义:感恩父亲。
中国的父亲节,最早定于民国三十四年的八月八日。民国三十四年,正值我国对日抗战达到白热化,上海一部分爱国人士看到日本人猖獗狂妄、环境恶劣,为了激励全国同胞奋发团结,早日消灭日本人,就发起了“父亲节”来颂扬、纪念在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父亲们。抗战胜利后,***元老、上海各界名流如吴稚晖、李石曾、潘公展、杜月笙等人,觉得订制父亲节很有意义,就联名呈请政府准予规定每年八月八日为父亲节,通令全国遵行。后来呈请获准,此后每年的八月八日就正式成为我国的父亲节。 我们有自己的“父亲节”却鲜有人过,很多人宁愿“崇洋媚外”而丢弃掉自己的根本,或许在这些人眼里外国的月亮就是比中国的圆!
“父亲节”是人们思想情感的的一个汇聚节点,或者说是一个载体,它是孝文化的一种彰显和释放形式。回观过去,无论是美利坚的“六月的第三个星期日”还是中华民族的“八月八日”,这其间都揉贯着一个“孝”字。我并不是反对“舶来”文化,更不是反对“舶来”的孝文化,我只是不想让这些透心透骨的文化被当成了一种装饰性的时髦,从而被流于形式少却了它应有的内涵。其实,只要我们心怀感恩心存仁义,那么每一天对我们来说,都可以是父亲节,抑或是母亲节!
其实“舶来品”不一定都是不好的,同理,“舶来品”不一定都是适合我们的!假若是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应该谦虚求学,所谓洋为中用嘛,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凸显的今天,我们在很多方面很多领域都需要一些“舶来品”。而于源自美利坚的“父亲节”,诚如百度词条的释义是“感恩父亲”,于是乎我在想,难不成在此节日舶来之前我们泱泱大中华的人们就不懂“感恩父亲”么?《二十四孝》难不成也是“舶来品”?
-
相机品牌:徕卡(Leica)
相机型号:LEICA M (Typ 240)
光圈:f/6.8
曝光时间:1/15 ISO:1600
焦距:90.0
拍摄时间:2018-06-17 19: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