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街巷——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那时候
果腹后的我,便开始了浏览翻阅古镇的精神游走。那么,哪里才是古镇碛口的商业文脉呢?
古街分三段,西街、中街、东街。
古时碛口,城建规划布局已非常合理。依照功能划分为三大区:即以码头、大型粮油货栈为主的西市街;以银行等服务性行业为主的高档商业区中市街;以骆驼骡马运输店为主的东市街。由于街面上地段的功能分区明确,各类店铺相对集中,进货方便,经营时可以在人力、物力上相互支援。同时也会有比较、有竞争、优胜劣汰,有利于提高业务水平。对客商来说,这样的商业布局也便于在很短的时间里和多家商号洽谈业务,比较货物的品质和价钱,不必东奔西跑,被满街的招牌幌子搞得昏头涨脑而找不到散布在各处的货栈、商号和店铺。
“物阜民熙小都会,河声岳色大文章”。古镇繁荣昌盛之时,每年仅从内蒙古河套的磴口发到碛口的船就足有上万艘,再加上五原、包头、托克托、府谷的木船和皮筏子,每天都有上百艘船和筏子从上游下来,在这里停泊,并列五、六排,绵延好几里。
站在古码头旁,遥想当年,每天大概都会有几百个苦力,在码头上忙忙碌碌上上下下,把水上运来的各种货物先卸到驳船,再泊到岸上,最后再跳过踏板,把货物扛到镇上的货栈里去。那时候,码头上空“杭育杭育”的号子声肯定是响成一片,回荡在山水之间。今天虽不再听到,然而古栈道、古巷道的石板上,那些码头工辛劳所压磨而成的个个足印,却仍在诉说着岁月年华。它们让我心生并弥漫起复杂情愫。碛口的繁荣与苦力的辛劳是成正比的吧?
而约有160米左右的中街,则位于古镇中央,连接着西街和东街,商业位置相当好。所以它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当时碛口镇上的高档商业区。
在中街漫步,满眼都是古商铺。“大德通”票号碛口分号、画市巷、兴盛韩、当铺等等,一家挨着一家,依稀可见古镇昔日繁荣。有趣的是,这里临街商铺既有典型北方样式——一门两窗的;更有许多极具南方特色——排板式的。如此,一南一北,南北交融,互为映衬。丰富视觉审美,促销店内货物。
清晨,店家老板和伙计,打着哈欠,睡眼惺忪地伸个懒腰,把头天晚上装上的门板,又依次一块块地摘下来。顿时,店面豁然开朗,里面的商品五颜六色,清清楚楚。方便逛街购物人一目了然。就这样,新的一天又开始了。新的希望再次点燃。商人的生命价值,在其排板的日日装上,天天卸下的重复中,得以体现升值和完成。
石板琐碎细腻,泛着清幽温润的光,是被时光长久揉搓的。脚步不由地放轻、再放轻;缓慢、再缓慢,生怕一不小心,惊动了历史。
白天,古街上是骆驼骡马来来往往,嘶鸣声声;商人客人熙熙攘攘,比肩接踵。暮霭中,店铺油灯纷纷亮起,噼里啪啦的算盘声满街响起飘洒,各家商铺的帐房先生在仔细核查当天的营业流水。快到二更时分,街上再次热闹起来,四处晃动着一盏又一盏标着店铺商号的灯笼,那是饭铺小伙计们在给街上二、三百家的帐房先生们送夜宵——一壶酒,一盘烧鸡,一份碗饦……
中街除了主街,还曾有过二道街、三道街,后来被洪水冲毁。
据书载,在二道街上,当年有几家给外来人投宿的客栈,便自然形成了一个暗娼聚集地,常有二、三百名妓女活动。好奇心驱使我寻找这个古镇上曾经的“烟花巷”。
向镇上老人打听“烟花巷”具体方位时,却被老人激动的慷慨吓了一跳!老人浓重的地方口音明显在激动颤巍着。我使劲听才明白:书上说的二、三百妓女根本就没有!那是为了搞旅游编出来的……我不知道谁真谁假。但我想,这位老人的义愤填膺,也许是出于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吧?碛口毕竟养育了他的一生,如其亲娘。做儿子的,岂能够容忍他人对自己恩重如山的母亲戳戳点点出言不逊行为不敬呢?
谢别激动老人,拐入一条窄巷。约20-30米处,就可见与之相交的小巷——残存的二道街。这便是了——昔日的烟花巷。我想像:白天,她们坐在街边晾小脚,晚上敲过二更,全镇宵禁,她们便开始“营业”。而当年花魁冯彩云,又是在住在哪间屋里,巧倩笑兮,颠倒众生?这位米脂女子,同柳如是,苏小小一般,在尘烟浩瀚的暗色历史中,留下浓妆艳抹的一笔。
但有一点不懂,据说她的社会地位竟高出普通商店的老板。要知道,在晋商文化腹地,商人才是备受崇敬的呀!
(未完待续,欢迎关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