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汾一线无颜色 唯有清徐入画图
清徐,古名梗阳牞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于县之东境分设徐沟县,属太原府;明沿此制,清朝乾隆八年(1763年),废清源,并入徐沟县;民国初年,复设徐沟、清源两县;1952年两县合并,取两县名之首字,定名清徐县。1959年1月划归太原市管辖。
清徐县位于太原市南端,属晋中平川的一部分。背靠吕梁,面向晋中,汾河由北向南横贯全县中部,流长19.5公里。县境北与太原市晋源区、小店区接壤,东与榆次市、太谷县毗连,南与祁县、文水县为邻,西靠古交市和交城县。县城距太原市区38公里,以307(晋夏)、208(大运)国道为主干的公路四通八达、循环成网,青银高速公路穿越境内,交通十分便利。清徐县属于太原市辖区,位于太原市西南部,紧靠太原市著名景点晋祠。
清徐名胜扫描
清徐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中国古典文学大师罗贯中先生的故乡,也是全国四大葡萄名产地之一和山西老陈醋的正宗发源地,素有“葡乡”、“醋都”之称。
“城外青山城内河,荷花万朵柳千株。晋汾一线无颜色,唯有清徐入画图。”清徐之美,美在西山,美在东湖。清徐县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县内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且人文与自然巧妙结合,相辅相承,相得益彰,为清徐县发展旅游业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徐老陈醋]
清徐是闻名全国的山西老陈醋正宗产地和发祥地,老陈醋的酿造技术在全国独具特色,品质优良居中华四大名醋之首。其特点色泽黑紫透亮,醋香浓郁,纯正柔和,绵酸适口,后味余长,久存不霉、不变质。其功能不仅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全天然调味品,而且还有许多医疗保健作用。
醋也叫醯,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古代周朝时期即把管理酿造醋的官叫“醯人”。外地人将山西人称为“老西儿”,这“西”就是古字“醯”的谐音。古代把醯作为山西人的代名词,足见山西酿醋时间之早、规模之大和品种之多。早在300多年前的清朝初期,清徐生产的山西老陈醋,就以“天下第一醋”的美称享誉神州大地。清徐食醋产量之大、花色品种之多、市场占有率之高,在国内首屈一指,成为中国的食醋之都。
[非物质文化遗产:东方一绝——徐沟背棍]
“南庄的火、太谷的灯、徐沟的背棍爱煞人”。徐沟背铁棍产生于明代,至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经过历朝历代民间艺人的不懈努力,博采众长,吸取欧美芭蕾舞“托举”、东北秧歌“群舞”、民间高跷“凌空”之优点,形成了集戏剧内容之精华、舞蹈动作之飘逸、雕塑造型之优美、杂技惊险之玄妙、“绘画”色彩之缤纷于一体的独特民间艺术,受到了群众的厚爱。外国人首次看后认为上边是假人不无道理。被誉为“无言戏剧”、“空中舞蹈”。
[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徐葡萄]
清徐葡萄驰名华夏,是山西的著名传统水果之一。这里有栽培葡萄的悠久传统,早在春秋时期,这里的葡萄和酿造的葡萄美酒就闻名遐迩。所以山西诗人王翰才有“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名句。刘禹锡有“自言我晋人,种此如种玉;酿之成美酒,令人饮不足”的诗,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写到:“太原一带有许多葡萄园,酿造许多酒,从太原贩运到全省各地销售。”
[醋都博物馆]
博物馆坐落在美丽的东湖之畔,是清徐县的标志性建筑,又名文源楼。楼高49.88米,馆内陈列有山西老陈醋的发展史。“醋都”广场倚醋文化博物馆而建,是建县以来的第一个广场。
[岩香寺石窟]
位于西山都沟的屠谷山山腰间,坐北向南,内存大佛像9尊,小佛像1200余尊。此窟又名千佛洞,凿于唐,露面于宋。洞内有大佛像,壁间有小佛像无数。从现存的释迦牟尼及千佛石雕像,可以看出唐代的审美价值和艺术观念。佛陀面目饱满,胸部丰盈,坐态富贵,气宇不凡,充分显示了唐人以胖为美的价值观念。岩香寺石窟,为不可多得传世之作,只因养在深山人未识,历经千年风雨剥蚀,随时有倾塌的危险。
[宝梵寺]
位于西山脚下的东于村,是目前太原地区保存最为完美的一座晚清寺院,状如城堡。周围农舍林立,置于其中,特别醒目。从佛寺建筑艺术的角度来讲,许多人认为,自清朝康乾以后,抄袭之风日重,大多平庸之作。如果你去宝梵寺游历一番,就会有新奇的发现:佛传大型彩色壁画,极尽宋元山水之美;神态各异的十八罗汉雕像,丝毫不逊于盛唐遗风;精巧细致的三晋院落结构,宛若清富商宅地。
[葡峰山庄]
在城西白石沟,迎西南风村北,距县城7公里。白石沟两侧山坡地历来以盛产葡萄而著名。山庄四周葡萄之地比比皆是,凉亭、楼阁各居一方,每年金秋之际,游人络绎不绝,来者就地品尝鲜桃鲜果,情怀别具一格。
[东湖]
位于清徐县城中心,水面525亩。该湖水清面广,水质良好,游鱼嬉戏,垂柳依依,石径曲折,楼阁散布,风景秀丽。民国初年,清源县县长续思文曾赋诗一首:“城外青山城内湖,荷花万朵柳千株,太汾风景少颜色,唯有清源入画图。”每逢皓月当空,湖水更是迷人,城内居民游湖赏月,享受天伦之乐,清源古八景之一的“东湖夜月”便由此而来。东湖东南隅,原有座明代建筑文源楼,又名水阁楼,历经沧桑,几度重修。1997年投资1000多万元在旧址上再度重建牞新建的文源楼,气势宏伟,辉煌瑰丽,矗立湖畔,是城内最高的建筑物,是清徐的象征。
[尧城与陶唐古迹]
位于清徐县孟封镇尧城村,古为官道铺地,历史悠久,为上古君王所居都城之地,距208国道仅1公里。尧,上古五帝之一。据说尧本姓伊祁,名叫放勋,号陶唐氏,是轩辕黄帝的玄孙。16岁时,因有德才,尧被推为首领,继位为君,史称唐尧。因陶唐城是帝尧所居之城,所以后称为“尧城”,以城命以村名,称为现今的尧城村。后人在传为尧帝原所居之旧址上所立之庙,称为尧庙。
[帝尧庙]
俗名无梁殿。位于县东南20公里处的尧城村,相传始建于周初,元至正年重建,后屡次增补、修葺。《山西通志》载:帝尧在尧城镇,旧传陶唐造历之所,故立庙。庙向南,现为单体建筑。传为尧帝原住茅屋之旧址。重檐歇山顶,边长14米,呈方形,殿实体宽为3间,井深、宽深各7米,顶部用小拱组成八角藻井,不用梁架,故名为无梁殿。
该殿是太原地区唯一现存的木结构无梁建筑,亦是山西古建筑行业考察研究的重点之一,为清源八景之一的“陶唐古迹”。
[罗贯中纪念馆]
在城西北2公里处的中隐山麓。院内楼亭曲折,错落有致,花木繁盛,是清徐境内唯一的一处园林式的名人纪念性建筑。展堂内有我国文学巨匠罗贯中生平籍贯简介及罗氏家族延年家谱文化,同时此处亦是文坛聚会之所,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清泉寺]
清泉寺俗名小峪寺,在城西北4公里处的中隐山中,因寺前有清泉环绕得名。该寺建于元至正二十四年,寺门前有桥有阁,院内古木参天,院外存有五福洞、九莲洞诸胜景。古人有诗“四面有山皆入画,一年无日不看花”,旧志八景“中隐环青”即是指此。
[香岩寺]
香岩寺俗名无梁殿,位于城西5公里许东马峪村北的山腰上。寺周桃红李白,芳香四溢,故名。自金代明昌年创立以来,香火不绝,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九庙会常兴,游人如织。现存有金代石构无梁殿三座及五莲洞、龙王洞等古建。旧八景“西岑香岩”便是指此。
[都沟石窟]
位于县城西南1公里处的都沟村北山上。千佛洞开凿于唐会昌年间,内存小佛龛1000有余,故称千佛洞。窟内佛像全为摩崖石刻雕像,造像神态优美,色彩绚丽。窟外还建有龙王洞、观音殿等建筑。
[都沟贞节牌坊]
在都沟村东30米处,是为都沟村清代儒士王映垣之妻罗氏而立。牌坊全为石构组成,整个建筑造型典雅,气势恢弘。当今亦是太原地区唯一现存的贞节牌坊。
[狐突庙]
狐突庙旧称“狐神古洞”,在城西5公里处马鞍山脚下的西马峪村北。狐突为我国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乡人为祭祀这位忠贞不逾的“三晋名臣”而在此立庙。该庙两进院落,碑刻林立,是清徐境内唯一的一处宋代建筑。
[大常寿宁寺]
大常寿宁寺曾名太微观,坐落在大常村北,距县城30公里。寺始建于北宋年间,二重院落。相传宋太祖赵匡胤曾到此地拜访他当年有功之臣苗广义。整个院落描金彩绘,殿内雕塑栩栩如生,目前是晋中一带规模最大的佛教圣地之一。
[徐沟城隍庙]
在县城东20公里处的徐沟镇西北坊。乡人以隍卫城,故在城西隅修城隍庙一所。该庙主体建筑为山门兼乐楼,高约15米,又名栖霞楼,重檐歇山顶。乐楼三层出檐,层层四角翘起,斗拱密密麻麻,纵横交错,上下重叠,梁架蟠龙飞跃,内设过道戏台,结构独特,整个楼用千余条大小不同的构件串联吻合,彼此扶持,相互制约,构成一座造型优美的楼阁,完全不用一钉一铆。这种独具匠心、设计新颖的乐楼,既大胆又有创造性,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我国建筑学家们认为这是一通非常漂亮利索的结构绝招,在古今中外的建筑史上都是罕见的牞不愧是“天下第一楼”。
[马名山]
马名山在隋唐时称龙林山,在城西白石沟内,距县城15公里,海拔1258米。其山陡峭,有小径若羊肠,山巅有唐代文殊石塔及马跑泉,山中存有重建的梵宇寺、舍利塔、八角亭等,寺周松柏成林。相传汉文帝曾牧马于此,故曰马名山。旧八景之一的“白石云松”即是指此。
[中隐山生态旅游区]
位于清徐县城北部,紧邻大运高速公路,大峪村位于入山口3.5公里处。走进山村,源远流长的葡萄文化和满山遍野的葡萄风光,让游人大有回归自然、品味绿色之美感。特别是葡萄文化可观可读,大峪村有千年种植传统,有千亩园林式葡萄。中隐山有三亿年形成的特殊地形地貌、东坡旧村遗址、土月亮、三涧坊、拜青龙洞、观馒头山、游马犁沟、观古煤窑等原生态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