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取局部作为拍摄对象,恰如大声宣言∶你我倒要把它看个真切。镜头将被摄物定格,转换成图像,就是为了“看”,为了能看得仔细。
看到图片,不论油然而生的感受是“原来如此”或“竟然如此”,总归让观者得到一个新的印象。为此,我可以说,摄影功能特色,既非表现亦非再现而在于发现。不厌其烦地将镜头对准平淡无奇的日常,或者把相机送入人类感官未达境地,其目的的共同项就是期待着新的发现。用“令人眼目一新”来评价一幅照片,即说摄影达到了它先验的目的。一位刚学会按动快门的新手,一位出于好奇偶然按下快门的孩子,从他得到的画面上也可有新的发现。反之,批评一幅作品为平平,是说从这幅作品中“发现”了无法振奋人心的那些事物及格局。
话说到这儿等于什么也没说,既然人人拍照人人有所发现,又何必孜孜以求呢?“求”的过程中又会获得什么呢?经验!经验的内容非常丰富,有技艺操作方面的,也有审美方面的,经验归属于个体,他人类似的经验与我个人经验相符,达成的则是“共识”,推而广之则为知识。经验是形成个性的要素。摄影者的有别他人的个性表现,选择的题材也好,拍摄手法也好,都是在不断拍摄的经验过程中完成的。欣赏也一样,接受什么拒绝什么也是观看比较各类图片逐渐明确的见解(审美观)。
空洞的议论就此打住,话题再回到组照。吊兰主角兰与背景霜花同为冷色系,且对比度不强,调动不起观者的情绪。较之,《近拍霜花》一组色调搭配要好。画面一枝兰叶,或繁或简,从不同观点看各有道理,不敢妄评。花与周边空白位置似有调整的余地,究竟居中好还是靠左靠右好,您还得琢磨琢磨。例如图2花枝过于靠上,所剩空白无多,给观者局促、压抑的感觉。许多图片将叶脉这个细部刻划得很精致,是画面的看点之一。有的(如图4图5)画面背景图案(霜花)清晰可见,有的(如图9)朦胧一片,前者可以与兰枝搭配,搭配“关系”也可作为主角,搭配得当,或给人“巧妙”的印象;模糊朦胧作为背景如通常只起到“烘托”、“映衬”主角的作用。当光圈缩小到f/22,f/36拍摄时,前者效果更加明显(兰枝与背景距离也是相关因素,二者不能距离太远)。开放光圈,兰枝和霜花拉开距离,很容易得到后者的效果。这两种拍摄效果有难易之别。
截取物体局部与其它搭配,是摄影描述、解释、重构世界的主要手法,也表明摄影者的意志和态度。
说得不当处还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