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网 > 资料库 > 正文
珠海华声集团资产多少
发布于:2016-05-15转载自互联网
回答
珠海华声:从手工作坊到全国音像“大鳄”上世纪80年代,齐秦、谭咏麟、徐小凤、甄妮、高胜美、苏芮、王杰等港台著名歌手凭借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迅速走红中国大江南北。而《狼》、《大约在冬季》、《潇洒走一回》等收录这些歌曲的张张专辑磁带,也成为国人在改革开放之初,关于港台流行音乐最美好的音像记忆之一。也许很多人不曾留意,大量这些高质的正版磁带,却出自一家乡镇企业珠海市湾仔镇华声磁带厂。这个由渔民子弟从手工作坊开始一手打造的企业,经过十余载艰苦创业,跻身为上世纪中国音像复制行业的一条“大鳄”,改革开放的魅力和特区人的拼搏精神,由此可窥一斑。20平方米加工间起家“湾仔镇与澳门仅一水之隔,自然条件与地理位置极佳。但这里的渔民世代以海为生,1980年以前,湾仔镇甚至没有一家像样的工厂。”华声集团原副总经理容权就,向记者讲述了华声磁带厂创办的“传奇”经历。1978年,在原湾仔镇党委副书记、华声磁带厂创始人冼文的带领下,渔业大队长李天送联合三个渔业队成立了渔工商联合公司,迈开了渔民从“打鱼”到“做生意”的第一步。由渔村集资,最初创业的6个渔民弟兄,租借了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民房作为加工车间,承接一些录音带的来料加工。虽然手工作业、设备简陋,年产值却有15万元。后来,他们在镇上新建成的 “海湾大厦”租房200平方米,除扩大录音带的加工生产外,还开始学习组装收录机。一年下来,产值翻了一番。但他们并不满足于这种“小打小闹”。在分析国内外市场形势后,他们认识到磁性产品制造是国内刚开展的新兴工业,市场潜力大,于是毅然决定办厂,并从湾仔中学借调数学老师梁健强任厂长,引进技术设备生产录音磁带和扩大组装收录机的生产。1982年底,由湾仔渔民自己创办的第一家工厂华晖电子厂正式投产;次年,渔工商联合公司改名为湾仔濠江实业公司,后在1988年更名为珠海华声集团。渔家小船闯进大洋创业伊始,公司面临着三大困难:资金、技术和市场。除自筹资金外,他们还想方设法从银行借到部分资金,解决了燃眉之急。公司耗资150万美元,先后从日本、美国、意大利、瑞士等国家,引进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录音带生产设备,并从香港请来3名技术人员做指导。但在容权就看来,开拓市场才是硬道理。然而,一开始想打开市场并不容易。1983年他与当时的总经理李天送第一次参加某地全国性电子产品展销会,却因为掏不出邀请函,被工作人员拒之门外。在会场门口外,他们把行李袋里的东西全部抖落出来,在灰尘滚滚的马路边摆起了“地摊”。此番“诚招天下客”的举动,吸引了参加定货会的客户,也接到一些订单。就这样,华声磁带厂投产当年即生产销售各种录音磁带近600万盒。同时,他们屡屡北上,凭借诚意和实力,与北京、上海、广州多家国内知名出版社,建立起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市场的大门开始开启。提高工人素质也是当务之急。电子厂和磁带厂招收的100多名工人,90%是渔家子弟,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容权就、梁健强等人是从湾仔中学借调过来的老师,他们义不容辞挑起了文化和技术“扫盲”的重担。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厂区内平地崛起了4栋崭新的厂房,加上配套建筑群,总面积达19000平方米,与当初简陋的小作坊不可同日而语。而质优价廉的产品,也让许多外商赞不绝口,称赞华声磁带厂“设备一流,可与香港同类工厂媲美”。“海外版”独领风骚1987年,由华声磁带厂生产的齐秦的音乐盒带《狼》销售量超过百万盒,一举创造我国音带单品种发行量之最。“珠海华声”声名鹊起。“产品不光要有质量,是否畅销才是关键。”,利用与港澳毗邻的优势,华声磁带厂与香港宝丽金、华纳、百代等著名唱片公司“联姻”,频频引进海外版磁带,这也成为华声打开国内市场的“不二法宝”。透过包装精美的盒带,齐秦、高胜美、苏芮、龙飘飘、李玲玉、潘美辰……等一大批当红明星开始为国内听众熟知。上世纪80年代,由珠海华声引进的海外版磁带,占据了整个国内进口版磁带市场的七成以上。“当时来珠海的人,走之前都会带两盒华声出品的磁带回去,俨然把它们当成珠海的‘土特产’了。”在珠海生活了二十多年的王女士深情回忆当年情形,她的家中,至今还保留着齐秦的专辑。有数据显示,上世纪80年代中期,无论从生存规模还是利润来看,华声磁带厂都已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平均年产各种销售录音带1700万盒,占全国总额的十分之一。磁带厂经常是门庭若市。“工厂门口停满了全国各地牌照的汽车,经销商们提着大捆现钞等候产品从流水线上下来”的景象,成了当年华声的一大景观。磁带厂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CD和VCD光盘先后诞生,先进的数码录音技术,逐渐开始取代磁带类产品,成为市场“新宠”。1991年,华声集团成立中外合作华光镭射唱片有限公司。1991年年底,“华声十年”大型演唱会在珠海影剧院隆重举行,与众多明星一起熠熠亮相的,是华光公司从荷兰ODME公司最新引进的MK2单头CD生产线,这也是我国首次引进双头全自动CD光盘复制生产线。由于国家政策把关严格,上世纪90年代初期,全国光盘生产线仅26条,供求严重失衡。6.5秒即可压制一张CD唱片,唱片利润近10元/张,当时,光盘生产线几乎就是“印钞机”的代名词。到1995年,华光的年产值甚至高达4亿左右。之后,国家逐渐放开光盘生产市场,各地光盘生产厂和地下光盘生产线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此时,光盘生产企业也开始遭受大量走私唱片的冲击,盗版之风越演越烈。由于形势变化,华声磁带厂昔日的辉煌已经不再,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1
0

相关推荐

热文推荐

热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