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一段时间 重新审视一下你曾拍下的照片

影像 谭佩里原创2018-03-14

  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重新审视一下我曾经拍过的照片。说来也奇怪,或许有些照片在刚刚拍下的时候会让你兴奋异常,甚至大多照片让你觉得平平无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在你我心中的样子会变得越来越清晰,这也让我开始重新思考影像的意义。

·问题并不出在照片本身

  互联网+小屏幕改变了观看的方式,我们拍下了那么多照片,却很少会将其打印出来观看,而是直接在明亮的屏幕上观看。在屏幕(可能很多人还是在只有几寸大小的手机小屏幕)上看一张照片,我们视线能够停留在这张照片上的时间基本不会超过5秒,折和在画册或画廊中观看的体验绝对是不一样的。在屏幕上看照片的我们往往只会注意到第一眼所见的主体本身,而忽视了更多的细节。

  并不是我们缺乏好的照片,而是我们身边各种各样的照片实在是太多了,摄影设备的超高速发展,使得每个人获得照片所需要的精力和成本大大降低,这也就直接导致了网络上图像的泛滥。数量庞大的照片所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让我们失去了观看的态度和心情,眼睛不由自主变得麻木,毫无倾向性,也不会用太多的时间去思考照片本身。每天大量的图片充斥着我们的视线,我们是视线不得不变得模糊。

  很显然,伴随着数字图片泛滥的就是实体照片的消亡。在数码摄影出现之前,几乎每个家庭都会有一本家庭相册,里面装满了充满回忆的老照片。每当亲戚朋友们来串门的时候,将相册拿出来翻阅并且讲述其中的故事也成了那个时代必不可少的固定环节,在当时,通过相册是他们讲述自己的生活故事的最佳方式之一,照片的厚度让一切变得真实可触,泛黄的卷边也为照片本身增添了一份时间感。而在今天,我们显然已经很少会看到实体照片了,虽然手机里的照片越来越多,却再也不能说出一个完整的故事。

·拍的更多,看的更少

  更换观看媒介往往会从根本上改变观看体验。这和读书有些相似,很多人习惯在平板电脑或手机上读小说,而一些偏学术和科研的工具书籍,相信大多数人仍会选择纸质书。因为阅读小说的时候,你只需要将自己沉浸在作者设置的场景之中,随着作者的笔触推进,并不需要反复的阅读。

  而那些需要思考的书就不一样了,你需要不断重复之前的段落才能更好的理解下面的道理,也需要在上面用笔记录下自己的想法,才能让自己在下一次阅读时,回想起上一次的思考。照片也是一样,尤其是对于那些主题性的组图来说,虽不需要记笔记,却需要用反复的阅读来了解其中的滋味。

·如何去阅读照片

  阅读照片永远是一个发问的过程,不论是否喜欢照片中的内容,对于照片中所展示的未知,都要在脑海中产生疑问:它是如何被拍摄下来的?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拍下来的?为什么要这样拍摄?这张照片中的关键点是什么?摄影师在拍摄的时候想要我们注意到什么?他实现自己的目的了吗?这张照片有哪些不足?怎样才能够改进?

  你在心中的问题的越多,不管能不能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你都会对这样照片本身理解的越透彻。也从另一方面通过照片的连接拉近了你和摄影师,和那个场景之间的距离。是被动的看到一张照片,还是积极的参与到照片中去寻找答案,是能否理解一张照片真正内核的关键,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你需要对每一张照片较劲儿,我们还需要学会选择取舍,学会分辨出照片仅仅是「好看」还是能让你回味。

  这好像说明了为什么我们会那么容易的就爱上自己的照片,因为我们对这张照片太熟悉了,没有人会像我们自己一样,能够身临其境的去感受拍摄瞬间的心情,所有的问题在心中早就有了答案。而对于那些仅仅只是匆匆一眼瞥见你的照片的人来说,他们自然不会产生疑问,更谈不上答案,自然也就不会理解你的照片的意义。

  每个人都希望当别人观看你的照片时,恨不得把关于自己的照片的一切全都灌进观看者的脑子里,让他们也能感受和我们一样的感受,也和我们一样爱上自己的照片——很可惜,并不能。

最新评论(9)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评论

热文推荐

热帖推荐

9

分享至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