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上海200万元的《鸦》 照片标价有什么学问?

影像 谭佩里原创2017-09-11

  2017年9月7日至10日,阴雨绵绵的上海展览中心沸沸扬扬,在此举办的“2017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的吸引力超乎想象,在短短四天迎来了超过三万名观众。除了摄影师和喜爱艺术的“文艺青年”们,还有大批希望够买作品的专业藏家。

  “基于前几年累积的经验,第四届‘影像上海’已渐趋成熟。来自亚太地区与其他国家画廊的比例也几近完美。特展版块的策划达到相当的高度,例如『洞见』版块追踪了艺术摄影的色彩历史,以及收藏家特展『叙事』等。在博览会上能看到欧美地区一流的藏家及策展人,似乎每个人都在计划着对中国摄影的收藏。
”

——Christopher Philips,知名策展人

明码标价的博览会

  摄影收藏在中国正处于起步阶段,意味着巨大的机会和潜力。早在1971年,著名的国际拍卖行苏富比于伦敦启动了常规摄影作品专场拍卖。直到近些年,安德烈·古尔斯基的作品《莱茵河II》以4,338,500美元的价格成交,是迄今最贵的摄影作品。

  来到今年的博览会,从展出的作品来看,很容易发现每个画廊其各自的特点,比如他们所关注的作品方向,艺术家的方向等,比如有些关注当代摄影,有些只收藏经典作品,有些则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本次现场所展出的作品,从最低的5000元左右,到高达200万元的价格,价格差异明显,而大部分的均价则集中在3万到20万元之间。

现场最高价!这张照片为什么卖200万?

  “模糊、粗糙的显影粒子、高反差的对比、看似不精确的局部放大,甚至有些曝光不足或是过度的曝光,却灵巧地勾勒出鸦仅有的黑白轮廓。”——对于《鸦》的评论


深濑昌久的《鸦》,由See+画廊所代理,受到了全场观众的大量关注

  作为本届博览会中最贵的作品,北京see+画廊代理的已故日本摄影师深濑昌久的《鸦》系列作品之一,售价高达200万元。这张照片尺寸为178×110cm,是深濑昌久最大的唯一一幅作品。这张照片是深赖昌久专门为1985年美国的黑太阳联展(细江英公、森山大道、荒木经惟、深赖昌久四人联展)亲手制作,并附有签名。


展签中提供的信息,拍摄于1976年,手工制作的银盐印象画幅尺寸巨大,制作难度极高

  在深濑昌久与妻子鳄部洋子在1976年发生情感破裂。洋子的离开让深赖开始酗酒并陷入了抑郁。他背着内衣和胶卷,穿梭往返于上野与故乡北海道之间,将内心的自我影印在《鸦》中,他的作品也被称为“灰暗的杰作”。


《鸦》系列作品

  关于《鸦》的创作,他自述:“在上铺,我喝醉了。枕头下是背包(塞着内衣,胶卷),以及一瓶威士忌——时不时吖两口。那时,正值我十多年的家庭分崩离析。无处可去,浑浑噩噩的过活着。该是逃离东京的时候了,我想。对我,唯一可逃往的地方是我的出生地,北海道。最后一次踏上那片土地已是七年前了,是春天,地上依然有星星点点的雪。 ”

  1992年,深濑昌久因酒醉不慎由阶梯摔落,脑部重伤,丧失了语言与记忆能力,再也无法拿起相机。洋子却回到了深濑的身边,她每个月都去陪伴深濑,深濑却再不能与之交谈,更也记不得洋子是谁。到了2012年,深濑昌久因脑溢血离开了人世。深濑昌久的悲惨经历和作品的稀缺程度,是这张作品直指高价的主要原因。

摄影的价格,我们该怎么看?

  其实作品价格的秘密,都体现在作品边小小的展签上。这张精炼的小卡片上包含了足够展现作品价值的信息,包括内容、地点、年份、技术参数(冲印、装裱方式)、尺寸与版数等等。本着稀缺性原则,版数越少价格越贵,而摄影师的身份价值更是起了绝对的作用。在此我们通过一些展签来看看这些作品的价值是如何体现的。


“决定性瞬间”开创者布列松大师的作品,拍摄于1932年,售价20万元,附签名


出乎意料,这张教科书一般的作品价格并没有高达百万。由于没有提供版数等信息,在此我们考
虑到这张作品或许并非第一版(AP)作品,制作方和制作的年份(不同于拍摄年份)也无法确认,
还包括版本的数量等因素。


美国大师安塞尔·亚当斯的经典黑白作品,拍摄于1958年,标价102万


根据展签信息,这张作品的版数多达100+15版,尺寸也较为常规,并且为后期三方制作。
但由于亚当斯在黑白风光摄影的地位,他的作品价值也是可以估量的,作品也附有签名


这张美国摄影师罗伯特·弗兰克的作品售价达61万元,拍摄于1960年,版数不详


中国模特刘雯,由法国著名商业摄影师partrick demarchelier于2012年拍摄,版数8,数字喷绘装裱,
价格15万8千,由于这位摄影师的知名度极高,对他作品本身的价值就会有一定提升,但由于年份并不久远,
15万的价格也算合理

  从价格上讲,影像市场还处于艺术市场的最底端,当然三百万美金的作品也有,但毕竟是极少数的。影像市场其实是主打消费的,买的人不一定是为了赚钱。的确,在影像艺术随着手机和相机的普及而趋于大众化的今天,关于影像的收藏似乎仍是一个小众的话题。

  像是版权不清、版数失控的问题、作品保存年限的顾虑,是制约着影像市场发展的现状。虽然在这种情况下依然“炒”出了百万元作品,但大众缺乏基本的摄影及收藏概念,导致影像市场长期以来给人一种水深莫测之感。当然,市场也逐步变得更加规范,然而许多藏家仍因心理上的困惑望而却步。

  在此,我们期待影像上海诸如此类的博览会,能够从长远角度给摄影收藏的市场带来更明确的方向,无论是从科普教育意义,还是引领未来艺术创作的风向。

最新评论(29)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评论

热文推荐

热帖推荐

29

分享至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