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的成就-佳能EF镜头技术剖析(二)

学院 刘文杰 《DiGi数码双周》编辑部投稿2008-06-20

萤石及UD镜片

  虽然可见光为白色,但是当光线穿过透镜后会因为本身不同的波长而使折射幅度有所差别,红色光波因为波长较长,折射幅度也较为轻微,而波长只有400mm的紫蓝光,其折射幅度却最大。由于“白光”未能聚焦在一点之上,并因镜片内的折射作用而使光线分散成7种颜色,我们称这个现象为色散。然而,焦距愈长,色散问题愈明显,而只有萤石才能针对性解决这个问题。虽然科学家早在19世纪初期已得悉萤石在光学上的功效,由于天然萤石十分细小,其尺寸根本不适合用来制造相机镜头。1960年代,Canon着手研发适合相机使用的人工萤石合成技术,这种材质名为氟化钙(Calcium Fluorite;CaF2),并成功在1969年将人工萤石装在FL-F300mm f/5.6镜头上使用,将二次色差控制在一个极低的水平。可惜,人工萤石的制造成本高昂,Canon的研发人员很快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推出成本较低,但同样拥有跟萤石相同特性的超低色散镜片(UDLens)。虽然单一块UD镜片未能与萤石所媲美,但Canon后来就发现使用2片UD镜片的色散抑制能力等同于1块萤石镜片。1993年,Canon在UD镜片的基础上成功生产出超级超低色散镜片(Super UD Lens),色散修正能力等同于人工萤石镜片,并且套用在同年推出的EF 400mm f/5.6L USM上。


一般光学玻璃跟萤石的光学特性


萤石对色散的修正能力显著

展开全部内容

最新评论(2)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评论

热文推荐

热帖推荐

2

分享至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