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新影像·不止所见”手机影像艺术展开幕

手机 张璋厂商稿2019-12-21

  12月21日,华为“新影像·不止所见”手机影像艺术展在上海西岸艺术中心正式拉开帷幕,华为消费者业务手机产品线副总裁李昌竹、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秘书长张弛、新影像·手机影片竞赛评委会主席杨幸媛,以及多位知名导演、摄影师、明星艺人出席启动仪式。


  此次展览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具有变革意义的艺术体验,以富于创造力的方式,呈现近百件由华为手机拍摄的影像作品,不仅展示了科技推动艺术变革的魅力,更为摄影和艺术爱好者提供了一场新颖而又丰富的沉浸式观展体验。华为消费者业务手机产品线副总裁李昌竹在开幕仪式上表示,华为终端的产品理念来自两方面,一个是科技+艺术,用艺术的方式对创新科技进行加持和解读;另一方面是用工匠精神去追求科技的进步,这和艺术家对艺术的探索很像。同时,华为是影像艺术生态的积极参与者和贡献者。生态的繁荣需要四个重要因素,第一是良好的商业环境,来促进不断的创造;第二需要越来越多的欣赏艺术的人群,要有群众基础;第三是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和审美层次;第四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不仅能给普通用户带来更易用的新功能,而且给专业艺术家更多的灵感,刺激他们用新的工具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艺术作品。


·打造“新影像”乐土 不止所见的沉浸式体验

  随着手机影像能力的不断创新和突破,大众通过手机影像实现了创作机会的平等、创作手段的便利,推动新影像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也要求每一个创作者拥有更为广阔的艺术视野,不仅仅停留在影像本身的层面。本次展览邀请了装置艺术家、音乐人等不同领域的创作者共同参与,打造一片可供沉浸体验的“新影像”乐土。在上海西岸艺术中心超5000平方米的场馆内,通过“像素迷宫”、“东局子礼堂”、“荧光花园”、“我们的时代”、“露天电影”、“X音舱”等单元设计,为观展用户呈现一场“不止所见”的艺术参观盛宴。




  展览的每个区域,都是由华为Mate30系列、华为P30系列、华为智慧屏、华为MatePad Pro、华为Sound X、华为VR Glass等产品为核心,通过科技产品展现影像艺术的全新表达,释放出前沿科技背后的艺术创作力,让科技成为艺术表达创新的全新载体。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期间在露天电影区域,放映的手机电影除了在金鸡百花电影节上展映的三部影片外,还有知名导演林子路使用华为Mate30系列手机最新拍摄的首部水下自由潜纪录片《无际蓝》、童话使用华为Mate30系列拍摄的暖心科幻片《长腿盒子》以及张大磊使用华为P30系列拍摄的首部黑白短片《法兹》等全新作品也将现场展映。


  除了能够在展览现场观看这些知名导演拍摄的手机电影大片外,华为“新影像不止所见”手机影像艺术展期间还将邀请林子路、麦子、王源宗等知名导演以及摄影师在现场开展“手机电影计划影像大师班”活动,为参展者分享他们的创作经历和手机影像拍摄心得,为参展者提供面对面与大师交流的机会。

·手机影像推动电影新时代,大众从欣赏走向创作

  “电影艺术的发展和进步的每一个阶段,几乎都是建立在技术发展变革的基础上。从最早的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黑白电影到彩色电影,从胶片电影到现在的数字电影,到手机可以拍一部电影,甚至产生非常优秀的作品。手机电影的出现,让电影创作的门槛变得更低,对电影艺术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未来,手机在电影行业里可能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秘书长张弛在开幕仪式上表示,“每个人的生活可能都是一部非常精彩的电影,但以前很多人缺乏表达和记录的方式。如今手机电影的出现,让越来越多的人从欣赏转为创作,这一定会对整个电影产业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从华为P30系列与多位新锐导演摄影师发起“未来影像共创”计划,这是关于手机影像科技与新锐导演创造力的一次艺术碰撞“实验”,证明手机的影像力能够拍电影,也让科技拓宽艺术的边界成为可能。

  华为Mate30系列凭借超感光徕卡电影四摄的领先影像力早在今年9月份就宣布启动“手机电影计划”,同时华为手机与第28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宣布合作,开设“新影像·手机影片竞赛”单元,面向所有创作者征集手机影片作品,鼓励更多的手机用户,更多影视专业的青年学生,通过更好的科技发挥创意与想象,创作更多好的作品。特别邀请了国家一级剪辑师杨幸媛担任评委会主席,知名艺术家祖峰、梅峰、杨红雨、邵丹组成的豪华评委阵容。


  华为手机的影像科技演进,由静态摄影延伸至动态摄影,也推动影像创作由小众创作走向大众创作。

  在通往未知的道路上,人类的目光所及终究微不足道,更广阔、更深邃、更细微的世界是我们无法用肉眼触及的。影像技术正在飞快发展,创作工具愈加轻便、智能,手机影像的迅猛迭代,更使得每个人都能够创作属于自己的影像作品。“新影像不止所见”手机影像艺术展不仅完美呈现了科技推动艺术变革的魅力,更是让大众开始从“见证者”变为“记录者”,甚至“创作者”,“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

最新评论(3)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评论

热文推荐

热帖推荐

3

分享至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