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北京国际摄影周 当代影像的先锋探索

影像 北京国际摄影周转载2019-10-22

  “风景”是源自西方艺术的概念,而“山水”的概念则源自中国。山水与风景各代表了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语境,源自西方的风景摄影和源自中国的山水摄影都在跟随时代不断发展变革。在即将开幕的北京国际摄影周2019上,《山水与风景的对话》学术主题展将与观众见面,它不仅可以为观众呈现摄影师们如何经过探索与努力突破山水与风景摄影的“瓶颈”,还能带领更多观众去领悟中国山水和西方风景摄影的精神世界,去探索当代影像的前沿领域。


Gohar Dashti - Stateless

·山水与风景 探讨时间与记忆

  风景是西方的概念,源于德语的landschaft,指的是与城镇毗邻并隶属于城镇的土地;“山水”的说法源自中国,时间则比西方的风景概念早得多,至少可以追溯到东晋。如果说风景概念的出现,源自政治、经济等权力关系,那么中国的山水,则恰恰与对权力的逃避—隐士文化密切相关。在当代艺术语境中,风景需要突破西方长期以来的固有模式,凸显摄影作为当代艺术材质的全新可能性;山水则要打破郎静山式的套路想象,将山水摄影带入当代影像的前沿。


Gohar Dashti - Stateless

  臧策表示,这也是此展览呼应本届北京国际摄影周学术主题“时间与记忆”的方式。“不是通过照片中的内容部分来简单地思考时间与记忆,而是通过与艺术史、摄影史相关的特定文化符号以及媒材语言来超越时间与记忆的学术主题。记忆多种多样,首先我们要问的就是—谁的记忆?个人记忆还是集体记忆?如果说传统影像是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召唤记忆的,那么当代影像的方式则更加多元,可以是以文化符号、媒材语言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比如国内艺

  术家敖国兴的最新作品《山水考》就通过摄影的方式,将传统山水中的视觉元素进行当代艺术语境中的重构,进而对‘何为山水’‘如何在特定文化语境中识别山水’等‘问题的问题’予以探讨。”

·跨文化对话 突破东西方的学术桎梏

  《山水与风景的对话》由臧策策展,它既是中国艺术家在“新山水”摄影方面的最新突破,也是中国艺术家与巴西、阿根廷、伊朗的艺术家在“新风景”路径中的最新探索进行的一次跨文化的对话。《山水与风景的对话》尝试以摄影作品体现东方与西方之间对画面的不同认识以及摄影师对传统概念的突破,分为国内和国外两部分内容,便于对中外不同的摄影风格进行比照。


Chaos

  国外参展作品选自巴西、阿根廷、伊朗的三位摄影师,共27幅作品,其影像取景多以纯粹自然景观为主,减少了人物情态对画面的带入感,改变了西方艺术多年来形成的主次分明的固有概念;国内参展作品由五位专业摄影师提供,共70幅作品,不仅用影像画面追忆古代山水的意境,也在寻求突破纯粹景观的模式,在自然景象中加入了“人”的内容。

更具哲学意义 探路当代艺术语境

  《山水与风景的对话》对中国摄影在当下的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今天的中国摄影界,对摄影的认知通常只是纪实与风光,但却又把报道摄影当成“纪实”,把“风景”当作“风光”。本次展览的最大亮点,就是首次将源自西方的风景概念与源自中国的山水概念进行了区分与阐释,同时呈现了各自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可能性。


  展览还从理论上对“时间与记忆”主题进行了更高层面的阐释。本次展览呼应学术主题“时间与记忆”的方式,不仅是照片中记录着时间与历史的内容,还包括将摄影作为了一种材质的记忆以及图像作为特定文化符号所指涉的历史空间的记忆;这种“记忆”是深层的,更具有哲学层面的意义。此外,以往摄影界也曾有人提出过“新山水”的概念,但作品其实还是源自西方风景概念;本展览中艺术家敖国兴的作品,才是第一次在真正的“新山水”意义上的全新突破,这样的展览对国内摄影的未来发展具有探路者式的意义。山水与风景各代表了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语境。

  不论是“山水”摄影还是“风景”摄影,能够使其突破局限、创新发展一直是各国摄影家们的目标。《山水与风景的对话》为观众展示了一种可能性,即摄影作为承载时间与记忆的一个重要载体,不仅能够以图像的形式唤起人们的记忆,还能以一种材质,一种文化符号,一种媒体语言成为回溯时间与记忆的路标,为人们的信息交流提供新手段,为文化价值的表达提供新方法,为历史的记录提供新途径,为现代社会的情感表达提供新载体。

最新评论(0)

有什么想法跟大家交流下吧~

热文推荐

热帖推荐

分享至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