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高原文明秘境 江西五十铃牧游侠西藏阿里游记

汽车 徐博雷原创2019-10-15

  没有哪条线路的旅游会如此笃定地被上升到精神洗礼的高度。在这呼吸都困难的高原,你很容易被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打动,你会不由自主地拷问幸福,反思人生。都说“无阿里,不西藏”,地球最高峰珠穆朗玛、世界的中心冈仁波齐、一路之隔的圣湖和鬼湖、神秘消失的古格王朝、西藏最后的秘境吉隆沟……绝世无双的风景、厚重独特的传说,这才是西藏的精髓!在由江西五十铃mu-X牧游侠联合中国国家地理联合主办的,题为“牧行万里 探知神州”的科考活动中,我们与江西五十铃mu-X牧游侠一起,历时7天,深入阿里腹地,探秘天上阿里,西藏之源。


  我也曾经几次到达藏区探秘,不过来到藏区文明的起源——阿里,实属首次。迎着拉萨清晨的阳光,我随着考察团队一同乘机抵达阿里昆莎机场。提着沉重的行李走下舷梯的刹那,寒冷稀薄的空气瞬间灌入肺部,不用看手机上的GPS海拔显示,身体就已经反映出这里的海拔高度肯定超过4000米,内心独白——中午得少吃点,免得血氧含量不足。


  阿里昆莎机场作为进出西藏腹地的重要空中通道,于2010年建成通航,据当地地接同事介绍,这里的机场是全世界第二高机场,营建时耗费巨大人力物力,落成后大大促进了当地的旅游运输业。平均每天只有一班飞机,客流量较为稀少,这直接导致了坤沙机场运营8年以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全部依靠国家财政经费维持,因此说它是国内“最穷机场”。


  昆莎机场很小,下了飞机无需摆渡车,拖着行李箱徒步5分钟就能出机场大厅来到停车区。不过就是这5分钟路程,我的呼吸已经开始急促起来,这里不光平均海拔比拉萨高出一个量级,平均气温也低最少10度左右。不过幸好,此次科考团队的座驾mu-X牧游侠已经开启暖风,整齐划一的等待着一众队员的到来。


  在此之前笔者并没有实地试驾过牧游侠,从图片上看,它的车身很紧凑,肌肉感较强一看就是为野外探险打造的专业硬派越野车。不过打开牧游侠的后备箱,瞬间感觉,这车的空间巨大,轻松塞进几只32寸行李箱。这一幕不仅让我联想起,常年为攀登珠峰的游客背负大量行李的夏尔巴人。


  乘坐上牧游侠,旅程正式开始。昆莎机场周围的地貌如图所示,除去平坦的戈壁之外,远处山峦叠嶂、云层掩映,让人感觉已经远离现实,来到曾经梦中的虚幻世界,但眼前的景象还只是刚刚开始,更加不可言喻的奇幻景色还在远方向过往的旅人召唤。


  路边的指示牌提示,道路前方的终点是被无数人魂牵梦绕神山岗仁波钦神山。对于神山我们在后边会有更详细的介绍,这里重点要提的是这条由阿里昆莎机场直通神山的新公路。这条公路在我们前往的时候,虽然能够通行,但官方并未正式通车。一路上几乎没有来往的其他车辆,路两旁的风景可以用壮美来形容。


  这张照片摄于公路上的第一次停车点,平直黝黑的柏油公路携着中央黄色车道分离线延伸到远处的白雪皑皑的雪山。低矮的云层将阴影铺洒在斑驳的山丘之上。天上阿里,这个词汇只有人们亲身到了当地才能体会到各种含义。


  车队行驶不到1个小时,周围的景色便从金黄的沙山地貌转换到了被雪山环抱的环境。途径路边鳞次栉比的水泥电线杆引起了众人的兴趣。如果是供电,也不需要这么多根电线杆密集的摆放。曾经探路经过的领队也在这里卖起了关子,让科考队的众人猜测这些杆子的用途。


  这条公路一直还未被命名,我个人给她起了一个名字——雪山孤路。这个名字也源于这张照片,曲折的公路犹如一条细长蛇沿着雪山间的峡谷,蜿蜒前行。这里也简单谈一下风光照的拍摄技法。首先,要考虑构图。自然风光拍摄也要选择拍摄主题,并突出主体在画面中作用。上图这种公路既是被摄主体也是画面引导线,指引视觉延伸到画面最上方的山脉深处。


  之前树立在路两旁的诸多水泥杆子用途要给出解释——传递热量。如图所示,脚下这条全新建造的公路有很长一段地处高寒冻土区域,随着季节变化,冻土会融化后再次冷冻,这样柏油路面会收到极大影响。而利用导热线缆便可以将山上的热量均匀的传递到道路两旁的地基,从而降低温度对于路面的影响。


  黑白两种颜色的羊群点缀在山坡上。当然这些明显都是牧民饲养的绵羊羊群。


  秘境阿里,深入的过程并不是那么轻松,翻越苍茫的雪山后,紧接着映入眼帘的是奇特的土林地貌。如果说此前的地貌类似于瑞士的高山雪峰,而札达的土林地貌就是典型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这就是疆域广阔的好处,任何地形地貌都能在国内找到,根本不用去国外寻找。


  扎达土林的地貌环境以块状的“古堡式残丘”为主,山脉上遍布一道道深邃沟壑为整个大地蒙上一层奇幻色彩。好像这些沟壑是古时候人们构筑城堡所留下的断壁残垣。


  但实际经过科考队员实地采集土壤样本,推断出,在面积足有2500平方公里的扎达土林中,100多万年前曾存在一个方圆500公里碧波荡漾的大湖。随着后期气候变化,蒸发量加大,水位线递减,才逐步冲蚀出类似人工建筑物一般的奇特形状。


  时至下午,车队前方出现了札达县的指示路标。


  缓缓流淌在札达县旁的象泉河。藏语朗钦藏布指象河,源头位于中国西藏,是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最主要的河流,同时该河也是印度河最大支流萨特累季河的上游。象泉河流域是西藏西部最为重要的古代文明发祥地,历史上著名的象雄王国(汉文史书称其为“羊同”、“女国”等)、古格王国都曾以这一流域为中心创造过辉煌灿烂的文化。由于这一流域与南亚、中亚紧相毗邻,因此也成为中外文明交流的一个十字路口。


  科考队在札达县的驻扎地——土林城堡酒店。由于札达县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此前根本没有什么大型星级酒店。土林城堡酒店的建筑样式很有特色,形如土制城堡,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重要的是酒店的后院就能看到整个札达土林地貌,视野开阔。


  酒店内餐厅的一旁的墙体上摆放满了各式明信片。其实土林地貌本身何尝不是一张为了留住过往时光的明信片,时空迁移在大地上留下的道道痕迹好似在明信片上的留言签名,都是为了记住曾经发生在这里的一切。


  在土林城堡酒店做出简单休整以后,车队马不停蹄的踏上前往皮央东嘎遗址的路途。


  拍摄风光类照片不一定总是采用长焦大光圈来压缩景深。还可以将镜头换成广角端搭配小光圈来突出景深,这样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阿里的野生动物资源非常丰富,驾车在沿路行驶便发现二楼数只在路旁悠闲散步的岩羊。岩羊又叫崖羊、石羊、青羊等,形态介于绵羊与山羊之间,外貌也确实兼有这两类羊的一些特征。作为阿里地区的专业攀岩选手,我们曾经在路边陡峭的山脊上发现岩羊行走在上边如履平地。


  东嘎是札达县的一个靠山临水,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在"古格王国"遗址西北约40千米。


  曾经在国外风靡一时的岩洞酒店,让人们体验到了居住洞穴也可以很舒适。可在见到东嘎遗址之前,我的脑海依然很难去想象,整个由数千个散落在陡峭岩壁上的洞窟所组成的城市该是怎样的模样。


  皮央和东嘎遗址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札达县境内的东嘎村、皮央村。东嘎·皮央遗址由东嘎扎西曲林寺遗址和皮央石窟群组成。由于两村距离很近,遗址规模巨大,故命名为皮央和东嘎遗址。我们的第一站首先来到了东嘎遗址。可以看到途中的洞窟的内部都有黑色的烧灼痕迹,证明从前这些洞窟都有人类长期生活居住的痕迹。


  这张拍摄于东嘎遗址脚下的照片采用了逆光剪影的拍摄手法。在类似严肃宏伟的建筑类景色面前,通过仰拍更能凸显建筑物的宏伟高大,而逆光拍摄又能营造更好的神秘氛围。这里光圈要调整到14以上,高ISO数值,能够拍摄出太阳的星芒效果。另外,拍摄的曝光补偿增加一档即可,阴影部分可以通过后期软件来提亮。


  东嘎皮央石窟壁画遗址,1992年被发现,是西藏高原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一处佛教石窟遗址,也是国内年代最晚的一处大规模石窟遗存,是中国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佛教古窟遗址。


  随处可见的大型玛尼石堆,历经多年的风霜雨打,逐渐显露出岁月的痕迹。


  皮央和东嘎遗址的具体创建年代暂时无法确定。有关文献记载也极少,只有一本流传到印度的藏文手抄本《古格普兰王国文》,其中记载皮央寺始建于古格王国建国初期的10世纪,为仁钦桑波当时所建的古格八大佛寺之一,七十年之后又有一次规模较大的改建。另有藏文文献提及东嘎在意希沃时代的10世纪建寺,约12世纪前后由于古格王国国内的分裂斗争,一度成为与都城扎布让对峙的另一个王室的所在地,后来古格王国恢复统一,东嘎丧失了王宫的地位,但仍为古格的政治及文化要地。


  秃鹫盘旋在一直上空,业已斑驳褪色的经幡仍然在风中飘荡,我站在浓密云层下笼罩的东嘎洞窟遗址,聆听呼啸的狂风吹过洞窟发出的悚人声音。


  一只乌鸦伫立在残垣上久久不肯离去,乌鸦在很多的文化中都是不详的象征,可在我眼中,仿佛曾经生活在此的众多灵魂都集中在这只乌鸦身上。


  坦白说,高原地区爬山并不是一件轻松的活计,在遗址半山腰上被大风吹过几分钟后,高反症状便开始加剧,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头晕脑胀,种种突发的状况让我决定迅速下山。


  至于后来的皮央遗址,强烈的高原反应已经使我整个人陷于瘫痪状态,无力再继续攀登。


  阿里的白天日照时间相比内地要长两个小时左右,夕阳西下,被高反折磨的呼呼欲睡的我拍摄完这张层次丰富的野生动物照片过后,回到酒店被高反折磨到半夜,终于在吃过几片药后,沉沉的睡去。或许高原反应也是探秘阿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经历一晚的高反的折腾后,第二天清晨,为了拍摄古格王朝遗址在日出时刻的全貌,几名科考队员先于大部队出发,提前到达遗址附近架设机位。摄影艺术其实是玩弄光影的过程,一张成功的照片,大多已经存在于拍摄者的脑海中,所以一位好的摄影师想象力的丰富程度要异于常人。


  对于阿里的古格王朝,包括我在内,在实地探访之前脑海中完全没有概念。如果说按照时间线来规划,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托林镇的古格王朝遗址是,九世纪中叶,吐蕃王朝崩散,部分王室后人逃往阿里,建立了三个小王国,其中德祖衮在10世纪前后建立古格王朝。


  在古格王朝遗址的脚下,地上布满了前来探访人们留下的祈福石头。这些石头无论是形状还是材质都是遍地可见的普通石头,但通过堆叠的方式,表达心底最虔诚的祝福与崇信。


  正式踏入古格遗址的大门,脚下坚实的步伐扣醒在此沉睡千年的文明。现在看似一片祥和的背后,掩藏的却是一段曾经残酷无比的血腥历史。


  古格王国遗址位于阿里地区的一座土山上。公元10世纪前半期建立,前后世袭了16个国王。王宫城堡是从10-16世纪不断扩建的。占地约18万平方米, 从山麓到山顶高300余米,房屋建筑、佛塔和洞窟密布全山,达600余座,形成一座庞大的古建筑群。


  古格王朝的整个都城共分为上中下三层,依次为王宫、寺庙、和民居。从这样的分布,不难看出,古格住宿有着非常严格的等级制度。山坡之上为达官贵族的住宿,山下为奴隶的居住地,而另外一些洞窟则是僧侣的修行地。如此险峻高耸的洞穴城市,生活在此的人们是如何上山的呢?原来聪明的古格人在山体内修筑了诸多暗道,暗道中许多类似窗户洞,既可以采光,又可以用来防御,拾阶而上便是山顶巍峨的王宫。但就是这样易守难攻的建筑,最后却间接造成了这个王朝居民受到惨绝人寰的对待。


  在这片备受摧残的土地上,唯有寺庙保存完好。山腰中部的几座寺庙分别为渡母殿、红殿、白殿和轮回殿。这些寺庙都带有浓郁的西藏建筑风格,寺庙飞檐上雕饰的图案多为狮、象、马、孔雀等动物,这种雕饰大概与从冈底斯山脉分流的四条神水:同时也是印度河上游的主要河流——狮泉河、象泉河、马泉河、孔雀河的传说有一定关系吧。


  在白殿之上的红殿建筑面积要大许多,门前总是有一位看守人员在时刻守卫,似乎每次入内餐馆都要限制人数,以保护殿内文物。我一个人走在大部队的最后,所以经过大批游客参观过后,我有幸独自一人进入殿内参访,在我步入殿内后,看守的小哥关闭了大门。


  来之前就听说古格壁画是古格艺术的精品,虽然他们已经沉睡了几个世纪,如今依然光彩照人。在殿内,周围的壁画果然栩栩如生,真实的记录了诸多佛教故事、神话传说以及当时古格人的生产、生活场面等等,内容十分丰富。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头顶的天井,应该说古格人极端聪慧,懂得在恰当的位置和角度开凿天井,让自然光恰到好处投射到殿内的佛像之上,充分烘托出了殿内造像和壁画的立体感和真实色彩。仅从这一点上,我感觉古格人就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懂得光影和色彩的变化之法。


  红殿庙前的神鹿似乎对着山顶宫殿仰天祈拜。古格王朝的前身可以上溯到象雄国,王朝的建立大概从9世纪开始,在统一西藏高原的吐蕃王朝瓦解后建立的,到17世纪结束,前后世袭了16个国王。它是吐蕃王室后裔在吐蕃西部阿里地方建立的地方政权,其统治范围最盛时遍及阿里全境。不仅是吐蕃世系的延续,而且使佛教在吐蕃瓦解后重新找到立足点,并由此逐渐达到全盛。因此古格王朝在西藏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据当地人介绍,仔细看,山下的这片绿植呈现出一副牛头形状。古格王国最神秘的地方在于,拥有如此成熟、灿烂文化的王国是如何在一夜之间突然、彻底消失的。在其后的几个世纪,人类几乎不知其存在,没有人类活动去破坏它的建筑和街道,修正它的文字和宗教,篡改它的壁画和艺术风格。它甚至保留着遭到毁灭的现场,唯一不能够了解的,就是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在17世纪的时候,古格里面已经有了西方来的传教士,当时的古格王和古格的宗教领袖——其实是国王的弟弟矛盾比较深,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古格国王开始借助西方传教士的力量削弱佛教的影响。1633年,僧侣们发动叛乱,古格王的弟弟勾结了与古格同宗的拉达克王室利用拉达克的军队攻打古格都城,企图推翻古格王朝,于是一场残酷的攻坚战就在这里打响。


  而建在一座山上的古格王宫是西藏防守能力最强的建筑,整个王宫只有一条隧道可以通到山上,从这里绝对没有可能攻打上去,而另外的地方全都是悬崖。战斗持续了很长时间之后,拉达克开始驱赶古格的老百姓在古格的半山腰修建一座石头楼,他们的想法是等石头楼和山顶一样高的时候,他们就可以最终拿下古格了。


  没有修完的原因是因为在修的时候,上面的古格王出了变故。据说,由于拉达克人强迫古格的老百姓日以继夜的修石楼,老百姓在下面非常凄苦地唱歌,被国王听到了,国王非常难过,于是做出了决定。说国王最后从悬崖上跳了下去,国王一死,古格自然也就城破了;另一种说法是为了挽救百姓古格投降了。不管国王最后的下场怎么样,古格老百姓的结局却都很惨,古格下面的无头藏尸洞就是证明。但是藏尸洞里的尸体远没有十万之多,又找不到古格人的后裔,那么当日十万之众的古格人如何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呢?


  在离开古格王朝宏伟的遗址后,我们一行人前往到了托林寺。托林寺坐落于中国西南部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扎达县城西北的象泉河畔,始建于北宋时期,是古格王国(公元10~17世纪)在阿里地区建造的第一座佛寺。


  1996年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几百年以来,托林寺虽然历经各种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但至今仍是殿宇林立,佛塔高耸。 托林寺始建于公元996年,由古格王国国王益西沃和佛经翻译大师仁青桑布仿照前藏的桑耶寺设计建造。托林,意为飞翔空中永不坠落。由于古格王朝的大力兴佛,托林寺便逐渐成为当时的佛教中心。


  在藏族历史上,托林寺的地位举足轻重。著名的益西沃、阿底峡、仁钦桑布等人物的故事都以托林寺为背景展开,它凝结了印度、尼泊尔和拉达克的工匠的心血,也是三地的建筑和佛像风格的集大成者。


  古格开国之时,已确定尊崇佛教。当时的藏地佛教虽开始复兴但却仍然混乱。第二代古格王意希沃拨乱反正,兴建托林寺。其后请来的印度高僧阿底峡弘法,以此寺为驻锡地。阿底峡带动了西藏佛教的复兴,托林寺也因而逐渐成为当时的藏传佛教中心。


  离开托林寺,我们返回了古格遗址附近的一处戈壁滩。驱车开足油门一鼓作气爬向山顶,配置3.0T4jj1柴油发动机的牧游侠轻盈的冲上了近乎65度的碎石破路,并且还没有挂上四驱模式,两驱模式就能够轻松应对。



  行程转眼间来到了第四天,依旧赶在太阳升起之前,车队出发前往普兰县,顺道探究藏地文明起源,象雄文明。


  很多人向往西藏,提到象雄,绝大多数人却并不了解。象雄是西藏在吐蕃王朝之前的古老文明,根据学者考证,可以追溯到距今四千年左右。公元七世纪,吐蕃王朝军事征服象雄,统一整个藏区,象雄各部落被吐蕃兼并,吐蕃军队在今天那曲尼玛县当惹雍错附近设下伏兵杀死末代象雄王李弥甲,象雄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在这之后,关于象雄的记载并不多,因此留给后人无尽猜想。值得注意的是,西藏很多历史文化民俗还是从象雄继承而来。


  我们今天了解象雄,基本都是通过雍仲本教文献。雍仲本教是在象雄时期形成的西藏最为古老的教派。雍仲本教文献记载,象雄的发源地在今天西藏的阿里地区,冈仁波齐和玛旁雍错圣湖一带。象雄的疆域分为里象雄、中象雄、外象雄,里象雄就是今天阿里的冈仁波齐玛旁雍错一带,中象雄是指今天那曲尼玛县达果雪山和当惹雍错一带,外象雄是指今天西藏昌都丁青县的孜珠寺以及川西地区和云南西北部地区。虽然象雄的疆域广阔,但象雄的都城位置至今是个疑团。目前学术界普遍对此有争议点是一个卡尔东遗址和曲龙遗址,两个遗址到底谁为主要都城,各有论证。


  卡尔东遗址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在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门士乡卡尔东城址,位于海拔4400米的卡尔东山顶,面积10余万平方米。围绕着卡尔东遗址周围共有象泉河、马泉河、孔雀河、黑河四条河,而远处还能遥望世界神山冈仁波钦神山。


  但想要登上卡尔东遗址附近并不是一件易事。这里的山势险峻,并且路况恶劣,路旁就是万丈悬崖,幸亏我们乘坐的牧游侠采用九横双纵式大梁结构的非承载式车身,能过滤大幅颠簸震荡带来的不适。非承载车身虽然在公路的舒适度不如城市SUV,但一旦到了野外,你才能体会到它的美妙。


卡尔东遗址在目前看来只是一座光秃秃的土山。


  近些年,西藏阿里地区考古不断有新的发现,挖掘出的文物证明了象雄时期曾经的辉煌,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是2006年在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门士乡的卡尔东遗址发掘。卡尔东遗址的发现是因为一次偶然事件:一辆载重卡车在行驶到门士乡古如江寺附近时,后轮陷进泥土当中,卡车司机求助寺庙僧人和周围村民把卡车从坑里推出来,人们这才发现下陷路面是一个木质墓室,后上报了当地文物部门。


  当时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仝涛博士等在阿里进行考古调研,经过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挖掘,这处墓室出土的文物有“王侯”铭文锦、茶叶、黄金面具一具,面具有朱红色着色。


  古入江寺内,悬挂着僧人根据古籍中记载的卡尔东都城原本的建筑面貌。


  曲龙遗址,坐落在象泉河谷的一个拐弯处。因为这里的地形看上去像一只展开双臂的大鸟,所以当地藏语称它为“穹隆”,意思是“大鹏鸟之地”。 从空中俯瞰,曲龙遗址依土林山体而建,两翼山体陡峭,开凿着很多洞室,沿着遗址中间的山梁,可以看到很多建筑遗迹,虽然多数已经是残垣断壁,但是依稀可辨这座古堡曾有的规模。


  根据最新的考古调查,曲龙遗址东西长约1.3公里,南北宽约1.2公里,遗址内存留有房址45座,院落105处,护墙29段,碉楼1座,此外还存有古塔20座,至今残留的洞室更多达742座。通过短片的介绍,我们也了解到了,曲龙遗址现存有洞窟式的居住遗址就有700多处。


  我们是一路爬山向上,现在就来到了曲龙遗址众多洞窟当中的一个。可以在这里看到,这里是当时人们居住时用于生火、做饭、烧水的灶台。就地取材,用石头垒起来的。而且在灶台的墙壁上可以看的非常清楚。厚厚的这种当时的烟灰或者是烟苔,一直把整个墙壁都熏黑了。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有人在这里生活或居住的印记。


  土林对窑洞的凿挖非常适合。另外一个它不需要大量的木材,建造屋顶之类的。


  它具有一些冬暖夏凉的特点。所以,目前老百姓有时候也会沿用一些洞窟来做仓库。像放一些酥油,糌粑、干肉之类的。放在里面以后,保存的时间更长一点。


  针对曲龙遗址与卡尔东遗址到底谁是象雄都城的争议,我个人倾向于卡尔东遗址,因为对于一个王国的都城,虽然曲龙遗址的地貌环境低矮,不像卡尔东遗址一样险峻,易于人类生存。但是王朝的都城表述的政治意义远高于经济生活意义。况且卡尔东遗址还能够与冈仁波钦神山遥相呼应,宗教意义更是不可估量。


  在曲龙遗址的附近,车队一行人沿着陡峭山壁,曲折的探访目前海拔最高的地址奇观——泉华。


  碧绿的河水流过曲龙遗址的门前,难以想象的是,这附近具有丰富的地热资源,我们还调侃道,附近的百姓可以日夜和温泉相伴,就是国王住在山顶,想要下来泡汤,就只能依靠人力将泉水搬到山顶。


  泉华(sinter)是指溶解有矿物质和矿物盐的地热水和蒸气在岩石裂隙和地表面上的化学沉淀物。泉华(sinter)主要是指在泉口附近从泉水中沉淀下来的疏松多孔的物质。泉华按成分主要有两种:钙华(CaCO3)和硅华(SiO2)。主要是泉水自地下溢出地表,压力骤然降低,使溶解于其中的大量二氧化碳,呈过饱和而沉淀出来的碳酸盐。


  泉华是指溶解于岩溶泉中的重碳酸钙,由于温度、压力的变化,又从水中沉积下来,成为泉华,如淡水石灰华、石笋和钟乳石、岩石裂隙和洞穴中的矿物沉积等。有的还可堆积成巨大的台地,如云南中甸的白水台。泉华是泛称,在具体使用时最好根据化学成分或矿物成分加上相应的限定词。


  从曲龙遗址离开,一路向南,车队前往中印边境的普兰县。其中会经过上百公里的无人区道路。在无人的狂野狂奔,这也是我毕生所追寻的梦想。当然这还需要脚下座驾拥有极强的可靠性。毕竟在无人区如果出现机械故障,真的是无人能够援救,周边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其中就包括了藏野狼。


  对,没错,我们车队在初入无人区最先看到的就是藏野狼。它表现的很谨慎,刚嗅到车队的气息,便远远的跑开了。


这一路上看到最多的野生动物非藏野驴莫属。


  藏野驴性情温和,但有个怪癖,喜欢比拼速度。藏野驴在看到车队后,会狂奔跟随车队,直到超越头车为止。

成群的奔跑的藏野驴。


  远处的乌云正在播撒倾盆大雨。在藏地平坦的高原上,几乎不需要天气预报,因为前方的天气基本可以依靠目测观察。


  夕阳下车队旁经过大片牛群。在尝试过3.0T的迅猛动力之后,我对1.9T排量款的牧游侠也产生了浓厚兴趣。实际体验来说。1.9T发动机虽然排量要更小,但是实际体验动力应对高原稀薄的空气也完全足够,超车爬坡样样不在话下。总结来说来说1.9T款牧游侠集柴油发动机的强劲动力和小排量发动机的低油耗为一体,。


  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战备公路,只有我们车队的灯光在旷野中闪耀。一路上牧游侠的超低油耗给我们以充实的信心。在这种边境战备公路穿梭,身边没有任何保障支援的油料站,这时候牧游侠柴油发动机低油耗,大功率,稳定长续航的优点被凸显的淋漓尽致。当晚我们终于抵达冈仁波钦神山脚下住宿。


  第二天一早,我们驱车一个小时攀登上了冈仁波钦神山脚下的一处山峰。这里有几座佛教白塔。据领队介绍,来到神山,一般都要转山一圈表示虔诚的敬意。不过也可以通过转这些佛塔十三圈来代表转山一圈。


  在山坡上慵懒晒着太阳的土拨鼠,网红呐喊哥指的就是他,啊!!!!对就是那个动图。


  神山岗仁波齐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境内,是冈底斯山的主峰,海拔6638米。岗仁波齐外形有如巨大水晶钻石,四周有八瓣莲花状的群峦护绕,雪峰洁白晶莹,一如圣女。其周围自然风景非常美丽:与藏族人称之为“圣母之山”的纳木那尼峰相距100公里遥遥相望,两峰之间是圣湖玛旁雍错和鬼湖拉昂错。


  圣湖和鬼湖最有意思的是,一处为盐水湖一处为淡水湖,两处湖泊相聚不到50公里,遥相呼应,但相差巨大。


  在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至今保留着非常独特的藏族服饰—普兰服饰,又称普兰飞天服饰,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普兰服饰不仅华丽,而且稀有,目前存世的主要是普兰县科迦村的7户人家所保存的7套,已经传承了几百年,每逢节日盛典时才穿戴,其上装饰有黄金、白银、松石、玛瑙、珊瑚、珍珠、田黄等珠宝,价值从几十万到数百万元不等。


  阿里普兰地区盛行羔皮袍,制做精细、装饰典雅。羔皮袍的面料以毛呢为主,领、袖、襟底镶水獭皮,外套绸缎,这在整个藏区都是较具特色的。而普兰服装的最精美、最独特的却是妇女的“孔雀”服饰,它与阿里孔雀河的美名紧紧联系在一起。


  孔雀河源头似孔雀,它是美丽和吉祥的象征,为了使孔雀般的美丽和吉祥永生永世地存在于这块土地上,妇女们的装饰便模仿孔雀而流俗于今。妇女戴的帽子叫“町玛”,是棕蓝色彩线氆氇制做的圆筒帽,帽的底边截一段为留辫子处,妇女的耳坠以珊瑚及珍珠连串而成,长约15厘米。


  独特的帽子及耳坠象征孔雀的头冠,妇女背部系“改巴”,即背部围裙,“改巴”用毛色纯白光滑的山羊皮制作,正中部镶嵌带有圆形花纹的棕蓝色氆氇,是婀娜多姿孔雀的翅膀,底部开的三道叉口便是孔雀的尾羽。有的“改巴”皮面夹有色彩绚丽的绸缎,更具有非凡的风姿,犹如开屏孔雀临现眼前,美丽多姿。



  行程的尾段,经历了此前数天的奔波,科考队的众人都已经处于人困马乏的疲惫状态,步履维艰。好在接下来,海拔5000米的达格架温泉早已为众人备好了喷涌千年的温润泉水。


  达格架喷泉位于西藏日喀则昂仁县切热乡境内,数百米长的河谷两侧密布着大大小小几十个泉眼,是中国规模最大间歇喷泉群,这里海拔5086米,距离国道219线25公里,达格架喷泉的形成与喜马拉雅山近代的上升活动有关,这里的喷泉群对于研究青藏高原地质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对于笔者来说,海拔5000米烫个脚的意义远远大于科考。真是舒筋活血,益寿延年。


  作为阿里之行的结尾,我们参观了最为著名的扎什伦布寺。扎什伦布寺意为“吉祥须弥寺”,全名为“扎什伦布白吉德钦曲唐结勒南巴杰瓦林”,意为“吉祥须弥聚福殊胜诸方州”。位于西藏日喀则的尼色日山下。是该地区最大的寺庙。


  明朝正统12年,宗喀巴弟子根敦主兴建。后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赞加以扩建。寺中错钦大殿可容2000人诵经,殿中有释迦牟尼像,两边有根敦主与四世班禅立像。大殿两侧为弥勒殿与度母殿。寺的西侧有大弥勒殿,高30米,甚宏伟。另有历世班禅灵塔殿,藏舍利肉身 。寺有四扎仓(经院),教学显密并重。


  扎什伦布寺可与达赖的布达拉宫相媲美。它与拉萨的“三大寺”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合称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四大寺”。四大寺以及青海的塔尔寺和甘肃的拉卜楞寺并列为格鲁派的“六大寺”。建筑结构也深刻影响了其他藏传佛教建筑如五当召。


  整个寺庙的建筑绝对可以用恢弘来形容。白色的建筑为僧人日常居住的房屋。而红色为寺庙供奉的主要宫殿。在这里很容易拍摄出排比阵列的构图。白色的窗帘在风中摇曳飘荡。


  我们恰巧赶上了僧人在寺庙中央的平台上集体诵经,梵音悠扬的飘荡在寺庙的每一处角落。虽然我们不曾听懂到底僧人在歌颂何种意义,但是这些声音总能让内心躁动的灵魂平息下来。

  在众多僧人中,有些人的脸庞还流露出稚嫩的微笑,他们的年纪很小。在藏区,很多家庭的孩子,从小离家到寺庙里跟着师傅学习,像我们的孩子上学一样,学藏文、学宗教知识也学天文历法,还要研究佛典、学做酥油花、绘唐卡……修行的日子不轻松,每个出家修行的孩子都背负着整个家族的供养与期望。听着耳畔飘来阵阵梵音,牧游侠阿里科考队驱车缓缓驶离扎什伦布寺,同时整个阿里行程也正式画上圆满句号。


  最后总结来说,来到阿里之后,牧游侠带着我们经历了神秘莫测的古格王朝;领略了恢弘浩大的象雄文明;于玛旁雍错湖畔朝圣世界中心冈仁波钦;见识了华丽无比的普兰服饰。

  当我们驾车攀登空气稀薄陡峭无比的卡尔东遗址,独自行驶在漆黑荒芜的国境线无人区,我却充满了信心,因为我们脚下的座驾是牧游侠mu-X,发动机舱永远会向四轮输出浑厚的强大扭矩,非承载式高强度底盘面对任何恶劣地形都无往而不利。

  如果说有人需要一辆座驾去探寻世界的尽头,那我肯定向他推荐牧游侠mu-X。也正是牧游侠使我真正的学习到了何为敬畏天地,敬畏自然,敬畏造物主给予我们的一切。人类文明虽几经坎坷,有些诸如古格这类的文明消逝犹如沧海一粟,但总会后人会记住,曾经他们所创造的辉煌与奇迹。

最新评论(42)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评论

热文推荐

热帖推荐

42

分享至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