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中国的颜色》 布鲁诺·巴贝的中国红与蓝

影像 后浪出版公司编译2019-05-27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彩色胶卷拍摄中国人民普通生活的人极少,而布鲁诺·巴贝是第一个用彩色胶卷大量拍摄中国的玛格南摄影师。他的作品让一直以来只能从黑白照片中想象历史的人们,有了更直观的视觉感受;他的拍摄时间跨越46年,拍摄地点涉及国内二十多个城市;照片中的大量细节, 他的招牌客观展现当时中国的时代特征;他用颜色主题的论述,主观体现发展变化中人民的心理感受。在大师的镜头之下,极致用光、柔和色调、精彩构图,尽显一位真大师的摄影特点。

  布鲁诺·巴贝(Bruno Barbey)1941年出生在摩洛哥。他在瑞士沃韦应用艺术学院学习摄影和平面设计。上世纪60年代,他加入玛格南图片社,1978—1979年,任玛格南图片社欧洲区副主席,1992—1995年间任主席。他的作品以对色彩自如协调的运用而著名。巴贝的足迹遍布五大洲,见证过无数次军事冲突。尽管他不接受“战地摄影师”的标签,但却亲身经历过尼日利亚、越南、中东、孟加拉国、哥伦比亚、北爱尔兰、伊拉克和科威特等国家和地区的战乱。他的照片也广泛被世界各大杂志采用、发表,并被多所美术馆收藏。

  1973年,时任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巴贝作为总统府认证的新闻记者加入了随行记者团,他用最喜爱的柯达克罗姆胶片记录了当时中国人的生活场景。自此,巴贝多次来到中国,足迹遍及北京、上海、四川、广西、新疆、香港、澳门等地。记录如:虹桥机场参加迎宾活动的学生们,最高领导人会晤,为巴贝题词作画的书法家画家,在故宫休息的游客,在天安门的列队的红卫兵,在街头推着小车卖冰棍的奶奶,在进行军事演练的士兵,在简易乒乓球台打球的儿童,在照相馆照婚纱照的新婚夫妇们等等,《中国的颜色》全书以三百余幅彩色照片记录现当代中国的发展演变。

·从中国红到中国蓝(节选自《中国的颜色》前言)

  迎宾女生队伍走过的天安门城楼旁是可容纳上万人的观礼台。这一戏剧性的背景,与一排行进中的女学生叠加在一起构成一个亮眼的舞台。新华门是一个象征现代人民与传统皇权之间接触的地点,它见证了中国与西方之间长期接触和交流的历史,就像1973年9月11日这天的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的正式访问。第一次来到中国,巴贝免不了要去长城和天安门广场。因此有天凌晨,巴贝离开了喧嚣的国事访问,去寻找天安门广场的宁静。在毛主席画像中的温和目光下,只有几辆自行车随意地在没有车流的街道上驶过。两天后,蓬皮杜总统在深夜里被秘密召见,在中南海的书房里和伟大舵手私下会面。

  从北京到上海,巴贝的镜头记录了北方天空微妙的秋光、前朝的红色土门以及紫禁城墙上的混合物反映出来的色彩。红色和蓝色也可以在那张三个吃冰棒的男人的照片里看到:他们坐在印有“为人民服务”的布袋子上,头上顶着一个巨大的桃红色的“香”字,津津有味地享用着他们的冰棒——形成一张构图微妙的经典竖幅图像。

  1973年9月,当时中国还处于“文化大革命”的第八个年头,天安门广场和机场上迎宾女生的花裙子与全国整体的严肃朴素风格形成鲜明对比。当时革命标语和海报仍然随处可见,巴贝背着装有柯达克罗姆反转片的一架尼康相机和一架徕卡相机,一路不断地录制墙上的海报和革命口号。


《中国的颜色》图书内页

  他的纪录片给宣传艺术研究者和历史学家提供了足够的一手文献。他拍到的红色宣传画和工农兵的大头像让我们想起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的波普肖像。事实上,当年这些无所不在的宣传海报替代了以前和后来的户外广告,没有这些海报,城市生活就会变得更加沉闷和单调乏味。在北京、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和成都,它们在最困难的时代起到了敦促和鼓励大众的作用,还成就了很多匿名的艺术家,让他们可以去练习画技和发挥才华。像陈逸飞、陈丹青等“文化大革命”后成名的画家,对于当年在为人民服务时得到的艺术机会,都表达过书面或口头的感谢。还有一张巴贝最具代表性的照片展示了排在路旁等待总统车队的上海工人队伍。他们站在一幅庆祝《鞍钢宪法》的巨大的宣传画下面,红色和金黄色的炼钢火焰象征着革命的激情,与穿着蓝布制服、脸上毫无表情的工人的冷色调的安静,产生出一种想象不到的强烈反差。

  1980年在成都,巴贝拍到了经典的中国红,就是唐朝诗人杜甫的草堂里一千多年前留下来的红墙。杜甫的诗是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最爱吟咏的中国诗,1999年他在巴黎接待中国领导人时,引用了杜甫的《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作为在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率先冒险使用彩色胶片做报道的马格南摄影师之一,巴贝对中国印象最深刻的是,街道上群众的衣着都是深色单调的:工人的深蓝色工服、军人的卡其绿色军装以及普通老百姓的无性别的灰色中山装。在巴贝的视觉日记中,上海豫园湖心亭茶馆里的一片蓝色的老茶客,大多手抱着一壶茶来取暖,蓝色的空气中飘散着一条条白烟雾,有一种时间凝固的平静。外滩的蓝色清晨中,巴贝看到了慢悠悠打拳的太极拳学员,可惜他看不懂背景的中文标语,不然一定能理解那句“争分夺秒奔向2000 !”的口号与慢悠悠的太极拳形成的反差中所蕴含的幽默感。

  在上海某个公园里一对年轻人在谈恋爱,一个抱着孙辈的年长者旁放着一辆婴儿车,一个年轻爸爸抱着他已经会站起来的孩子。巴贝可能也不知道这张老中青三代的时代背景是1982年起实施的计划生育。他们所穿的“中国蓝”在法国1968年的“五月风暴”发生后开始成为法国的流行服装。这种从中国进口的非常便宜的蓝染棉布中山装,法语叫“bleu du Chine”,其实在中国就是农民和工人穿的一种蓝色的劳动工作制服。来自大自然的靛蓝染料还有防蚊虫的功效,对农民很有用。在豫园,巴贝还拍到了一个神奇景观——画面左边是一个端着禄来相机为他的模特拍照的专业摄影师,右边是一位倚在“S”形门洞的穿着黄色毛衣的女子,她左手臂挽着一个红色手提包,摆出一个炫耀的姿势。画面左边的摄影师身后还有个正在抽烟的旁观者,这两人也形成了一种黑白影调的皮影戏效果,而在画面右边就是柯达胶卷包装上的标准颜色:黄色与红色。

  1980年少年宫里的手风琴班的照片呈现了巴贝的摄影构图手法。他利用教室里随意分散的乐器和乐谱架子,重新组织了由黑白手风琴键盘构成的错落分布的矩形,创造出富有几何感的构图。我们好像还可以听到这些小琴手拉琴箱时发出的音响,还可以欣赏到这些年轻音乐家脸上表现出的高度专注力,包括左上角一个正在专心演奏的小女孩。在巴贝拍完这张照片三十几年后,这个小女孩的母亲在互联网上看到这张照片,并认出了她的女儿。最终她们成功地联系到巴贝。通过他们往来的邮件,我了解到当年的小手风琴家现在已安居美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在冬夏两季之间,在纽约和佛罗里达州棕榈滩之间像候鸟似的迁徙来回。这再次证明了摄影可以抵御时间流逝的力量,以及摄影师作为记忆的守护者的作用。

摄 影:[法]布鲁诺·巴贝(Bruno Barbey)

编 者:[法]尚陆(Jean Loh)

字 数:149千

书 号:978-7-5596-2900-5

页 数:456

出 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尺 寸:285毫米×285毫米

版 次:2019年4月第1版

定 价:698.00元

最新评论(4)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评论

热文推荐

热帖推荐

4

分享至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