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并非要推荐多少款值得把玩的镜头,而是想向大家介绍一种并不新鲜但很有趣味的玩法。
截止至今,可谓是微单市场最火爆的一年,一声惊雷遍地开花,炸出了不知道多少款崭新的微单产品,尤其是各家在全画幅微单产品上的发力,产品跨度和分类丰富了太多,让跃跃欲试的用户有了更多的选择。
微单自然有其优势,比如绝大多数产品在体积和重量上和同级单反比小了很多。目前来看,微单最为诟病的便是不够“微”,而限制其便携性的方面只有镜头了。受限于光学设计,制作变焦和大光圈镜头时需要更复杂的结构,很难缩小体积。例如某品牌推出的28-70 F2镜头,由于超大光圈变焦镜头的定位,体积非常恐怖,便携性几乎丧失。
目前,各家微单镜头的战略依然是在“铺路”,既拓展镜头群的种类和数量,覆盖更广泛焦距段,同时追求高画质、大光圈,因此体积和画质的权衡是老大难问题,严重降低了使用乐趣。这一问题不仅出现在当下,从10余年前第一款微单面世以来,这便是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
·“转接”从何玩起?
实际上,在微单产品面世以前,转接的玩法早就被那些不甘寂寞的器材玩家发掘出来。最早人们只能通过改口(将镜头拆换成机身对应卡口)或使用很薄的转接环在单反相机上转接镜头使用,有时则需要使用带有透镜的转接环来矫正法兰距的差别,否则无限远将无法合焦。
在玩家眼中,尼康F卡口的法兰距稍小,高端机型带有光圈控制拨杆,转接优势较大,而佳能相机卡口大且浅,转接时还要考虑镜头后口是否会与反光板接触,俗称“打板”。此外,除了需要一定动手能力和物理知识,还受限于单反相机的法兰距较长,转接的可选镜头数量也大打折扣,法兰距短的旁轴镜头无法逆向转接到单反上。
直到10余年前,M43和APS-C画幅的微单产品率先出现,人们第一次觉得转接是如此的方便,一些相场较小的电影镜头、工业镜头等都再次派上了用场,乐趣无穷。直到2013年第一款全画幅微单产品面世,仿佛为转接的道路开启了全新大门,甚至有人称全画幅微单是一个万能的镜头后盖。
在市场上,找到不同卡口所对应的转接环也非常容易,例如徕卡M口转索尼E口等,但早些时候的转接仅限于使用手动镜头,或是转接单反自动镜头后,只能使用手动功能。随着技术的提高,玩转接也走上了新的高度。
比如徕卡M口手动镜头也可以实现转接后的自动对焦,对焦速度也很优秀;使用单反自动镜头进行转接则可以实现跨品牌的信号传输,实现对焦、防抖等功能,可用程度得到了提升,拓展了可观的镜头群数量;拥有微单与单反两条产品线的厂家,也都随机推出原厂转接环,使镜头可以通用;甚至随着中画幅无反产品的推出,让转接的玩法变得更多起来,更多中画幅、大画幅镜头也可以派上用场。
最新评论(12)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