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如此幸福的和平年代,很难想象其他国家的人民身处战乱,每天都面临这种危机和死亡,他们的生活是怎样一种状态。与此同时,还有另一群人奔赴在这个并不平静的危险地带,他们目睹死亡,背负恐惧,面临威胁,用镜头记录了一场场人类的生命状态。2004年,摄影师高磊以自由摄影师身份奔赴加沙拍摄,为我们记录了如此真实的战争场面。
2018年4月14日下午4点,北京798无忧空间,由哈内姆勒和蜂鸟网共同携手呈现了摄影师高磊的《众神之殇》摄影展。在当日的开幕仪式上,策展人于洋先生(由王小康先生进行英文致辞)和摄影师高磊先生分别致辞,与到场的嘉宾和观众分享了展览呈现背后的故事;同时还邀请到了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刘会长、外交部刘司长,以及哈内姆勒公司总经理吕大昆先生在展览开幕仪式上致辞。本次展览将持续到2018年4月25日。
对于这次展览的呈现,摄影师高磊也在展览的前言中诉说了他复杂的心情和记忆:“有些时候回头整理自己的照片不见得是件愉悦的事,一些尘封的记忆会如此清晰地映现,困扰我四年半的战地后遗症也随之复燃。”
“当年充斥着暴力、阴谋和死亡的情景强烈地映射在我的知性意识中,使我忍不住去探求开屏的孔雀们的背后究竟是如何地肮脏着,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追求理性过程中的自我安慰。我没有后悔,甚至有种莫名的亢奋,因为这些照片以及它们带来的场气将第一次印在纸上,装帧起来。”
在展览现场,我们也特别邀请到了摄影师高磊在百忙之中与我们进行了简单的对话,向我们介绍了作为摄影师的拍摄经历,以及长期以来对于摄影创作的感悟。
请您介绍一下,当时为何要拍摄这样的一组作品呢?
我曾经的老师是玛格南的创始人之一,在我毕业的时候也曾问我未来想成为怎样的摄影师,我非常肯定的回答道:“希望成为玛格南的摄影师。”我拿着老师的推荐信来到了巴黎的玛格南办公室后,却被告知我需要去一个别人去不到的地方完成一组拍摄。这个挑战对我来说,不是去鲁莽的拼命,而是要完成一个使命,这也是促使我拍摄这一系列的机缘。
您从学习摄影以来,一直坚持着纪实摄影的拍摄手法?
实际上,我在上学的时候分为两种学习的方法,一是新闻摄影,但我所拍的照片没有过多时效性,所以也不算;也不是为了对历史事件进行图片佐证的文献摄影。而严格来说,更像是我的个人日记,是在这种场景间发现自己的感受和判断。但当时还年轻,这些照片也只是用影像记录下当时的情景。到现在我也认为这是一组不成熟的作品,也是我时隔14年没有将这些作品拿出来的原因。
对于本次展览的呈现,从前期筹备到展览开幕,您有哪些方面的考量?
在挑选这次展览的作品时,我不希望太过于“血腥”,虽然我在战争现场也拍摄到了很多残忍的画面,甚至我还曾在战场上救过重伤者,但当时拍摄的黑白照片,已经削弱了很多现场的直观感。但我们传播影像,并不是要把别人的伤疤揭露,而是用情绪和环境所营造的苦难感来表达。因此这次展览能够带来这种感受就好。
实际上,对于这次展览本身,我自己并没有花多大的精力。整个展览是由哈内姆勒所提议的,幕后的工作则由蜂鸟网协助完成。他们用最快的速度解决了筹备中的问题,让我非常感动。从布展到展览现场的呈现都非常专业。我作为蜂鸟网最早的用户之一,一直关注着蜂鸟网的发展。
在83天战火纷飞的创作过程中,当时大概拍摄了多少照片?在拍摄的过程中有哪些技术上的挑战?
在80多天里,135规格的胶片我拍摄了300多卷,120的胶片用了100多卷,一些宽幅的照片使用了哈苏的Xpan相机完成拍摄。其实有很多照片我都没有整理出来,虽然都进行了冲洗,但没有完全进行扫描,目前整理出50多张作品。
哈玛斯精神领袖亚辛被暗杀前最后一次在公众场合露面。加沙。2004年2月。高磊使用了广角镜头近距离抓拍
对于拍摄技术,我在学习摄影的过程中,老师给过我很多指导和训练的方法,其中一项是用24mm的广角镜头近距离抓拍。在这次展览中也有一张照片,就是用24mm镜头贴的很近进行抓拍的。那么我在上学时,就曾经在巴黎的艺术桥上用三个月的时间,使用广角镜头抓拍海鸥,希望海鸥作为前景,因此必须离的很近才能实现,难度是相当高的,也很符合战场上快速拍摄的需要。
有一张慢速快门拍摄的照片,您当时是怎么考虑的?
当时是在一条最繁华的大街上,在战争的阴影下却显得死气沉沉,仿佛一切都静止了,看不到一个活物。我远远看到一辆汽车驶来,希望这一幕能给这条大街带来一些生机。我收小了光圈,放慢了快门速度,也是一种心情的表达。
人的渺小,尤其是在战争中,会不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在拍摄之前,我心里其实有着宏伟的愿望,甚至带着使命感,比如我要为全人类做些什么。但来到现场后,只有两种感觉:一是害怕,二是应激反应。这也是为什么我不愿意对我的照片做过多诠释的原因,在展览现场作品前也没有过多陈述。虽然我现在可以针对每张照片讲述许多故事,回忆起点点滴滴,以及更深层的东西,但这些都是后知后觉吧,和拍摄时是两码事!
在这一些列作品完成后,您又有哪些新的创作和尝试?在视觉风格上进行了延续还是转变?
在经历过那次拍摄后,或是说对于任何一个经历过战地拍摄的人来说,或许平日中很难有内容可以吸引你的视觉。后来我转变了,拍了一些更安静的,比如红外线胶片拍摄风景,也做了一些创意上的尝试,如拼贴、绘画等综合性媒介的加入。但摄影是我的“老本行”,也是最基本的载体,这些新的尝试还会在摄影语言的框架里实现。我在观念上也转向于对生命的认识,希望找到文化间的不同与融合,更多是从人类学的角度来拍摄,而不是记录某个具体事件的发生。
·后记
其实,每一个灾难制造者都有他“有所为”的理由:为了国家,为了信仰,为了宗教,为了理想,为了进步,为了反击,却极少见过有谁是因为在乎生命而“有所不为”。让我们通过摄影师高磊这83天内所带来的摄影作品,带领我们感受这份面对死亡的坚强与执着。
·特别鸣谢:哈内姆勒,四百年传承打造德国工艺典范
哈内姆勒是一家德国历史非常悠久的艺术纸制造商,创建于1584年,总部设在德国达塞尔,在美国、英国、法国以及中国设有分公司。其传统美术纸、工业用纸以及数码艺术纸都是“德国制造”的典范。
哈内姆勒是画家、摄影师、平面设计师、数码艺术家、数码打印商、传统印刷厂以及装订商等的首选艺术纸品牌。哈内姆勒在业内首创的数码艺术纸,拥有精细的喷墨图层、丰富的触觉表面以及百年以上的保存寿命。哈内姆勒在全球拥有200余名员工,在美国、英国、法国以及中国设有分公司。
·此次展览全部选用哈内姆勒摄影纯棉®珍珠面Photo Rag ®Pearl 320克艺术纸。
有什么想法跟大家交流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