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热爱|与GEELY S1一起走进世界最大人工林

汽车 马聪原创2017-10-31

  10月中旬,当南方还是艳阳天时,北方已是寒冬雪纷飞。我们与吉利旗下全新跨界SUV —GEELY S1一起来到了世界最大人工林—塞罕坝,来了一场探索热爱的追寻之旅;三天时间里,我们一同穿梭于4.8亿棵树木间,探寻112万亩世界最大人工林的成长过程,揭开“三代人跨越55年,从一棵树到一片林海”鲜为人知的造林故事。


探索·热爱 GEELY S1探访世界最大人工林

·从一棵树到一片林海 是谁凿开塞罕坝的第一个树坑

  正值金秋10月,林场一片金黄,一颗颗挺拔的树木在阳光的照耀下,似一位位身着金色铠甲的战士,威武的守护着这片热土。

  我们驾驶着GEELY S1驰骋在塞罕坝,感受1.4T一路带来的越野激情;在林间山谷的穿梭中,伴随着向导的介绍,我们也被拉回到了半个世纪前“人背马拉”的造林场景。


GEELY S1 穿越松软的林地

  据介绍,很久以前塞罕坝也是森林茂密。这片昔日有着千里松林的美丽高岭,后来由于连年火灾、乱伐,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时,已成为人迹罕至的荒原。

  1962年,来自全国各地的369名青年临危受命,与当地的工作人员一起开启了赛罕坝治沙造林大业;在当年深秋,凿开了塞罕坝的第一个树坑。

  这些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青年,把青春扎根在塞罕坝,从青年到暮年,从一代到下一代,几代人在这里奉献。从一棵树到一片林海,他们把沙漠隔绝在了112万亩绿色屏障之外。


航拍塞罕坝

  随着GEELY S1的深入探寻,我们发现塞罕坝的地形非常复杂,有山地、高原,也有丘陵、曼甸……尤其还碰上了下雪天,行驶间颇有几分探险的味道;不管是山路蜿蜒,弯道盘桓,还是坡路起伏,泥泞坑洼,有着全方位智能科技配置的GEELY S1均能游刃有余,从容应对各种复杂的综合地形路况。很难想象半个世纪前的塞罕坝人,是如何面对并战胜了这样的艰难困苦开赴坝上,又是经历了怎样的艰辛造就了这片绿洲。


世界最大人工林,塞罕坝航拍

·55年三代人汗水挥洒 缔造世界级绿洲

  据向导介绍,塞罕坝年均气温在零下1.3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43.3摄氏度,年均积雪7个月,年均6级以上大风日数76天。由于缺乏在高寒、高海拔地区造林的经验,当年造林初期树苗成活率不到8%。


塞罕坝的林间小路

  55年前,林场首任党委书记王尚海、首任场长刘文仕、技术副场长张启恩、副场长王福明带领全场干部职工攻坚克难,改进了传统的遮荫育苗法,在高寒地区首次取得全光育苗成功。信心,开始在平均海拔1500米的高原上回暖。


塞罕坝空中美景

  此次探访,我们探寻到了塞罕坝第一代造林人副场长王福明的孩子们。他们继承着父亲的执着探索精神,继续奉献在塞罕坝这片热土上。


原林场领导王福明一家人(左起:曹立勋、王悦茹、王悦双、王希凤、王悦仁、王悦苏、王悦阁、孙敏辉)

  初见到这一家人时,他们脸上洋溢着笑容,发自内心的热情和质朴一下子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这是对于经历了当初艰苦奋斗而今丰收硕果的喜悦,更有对于塞罕坝这片绿洲的热爱。


原林场领导王福明一家人


王悦双 (三妹妹)

  走在这片守护过、热爱着的土地上,王福明的三女儿王悦双抓起林间厚厚的松针,无限感慨,“你们看看这松针落了有多厚,这么多年过的真快”。育种、选苗、播种、打药……如今的美景,正是曾经奉献者们用双手一点一点地创造出来的。

·“老天虽无情,也怕打铁汉,满地栽上树,看你变不变”


王悦双(三妹妹)

  “这会儿是艰苦点,等咱们把这地方都栽上树,天气就变好了,就暖了,也不刮风了,咱们待着就舒服了”。王悦双站在林场的老礼堂前回忆着爸爸当年的话,那时她还是个几岁的孩子,一个不懂事的小丫头有点埋怨的问爸爸为什么要到这么艰苦的地方来,而父亲则用最简单的语言说出了他们未来一生的坚守的理由!


王福明(父亲)

  这一家人的植树造林都是随着老父亲的工作调动而开始的。1962年,时任丰宁县首任县长的王福明被推选为塞罕坝机械植树林场的副厂长,这位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老战士毅然决然的举家搬迁,离开本来环境相对安逸的丰宁县城,投身到当时的塞罕坝荒漠。冒着零下40度的严寒、顶着刺骨的“白毛风”,全家7口人住进了一个马圈改成的简易房里,投身到了与大自然抗争的战斗中。


王福明夫妇

  当年,无论是二三年级的孩子还是孕妇,都要投入到植树造林中去,年龄小就跟在播种机后面扶正苗木踏实土壤,孕妇就做些选苗之类的非重体力劳动。他们这一家子,脸上冻出疮、鞋里结了冰、冒着危险喷药除虫,在老父亲的带动下就这么全家齐上阵。


当年林场拍摄全家福

  面对坝上当时严峻的自然条件,家人也难免抱怨,但老父亲的一句话:“我是共产党的干部,共产党让我上哪我就上哪!”,坚定了全家人的信心!

  小女儿王悦茹至今对父亲王福明写的一首诗记忆犹新,“渴饮沟河水,饥食黑筱面,白天忙作业,夜宿草窝边。劲风扬飞沙,严霜镶被边,雨雪来查铺,鸟兽绕我眠。老天虽无情,也怕铁打汉,满山栽上树,看你变不变。”

  正是秉承这份坚持及对国家的热爱,第一代造林人不断探索,最终在塞罕坝艰难的荒漠条件下成功种植树木,开启了三代人坚守终身的造林大业。

·“我就觉得跟着父母是最幸福,父母在哪我就在哪”

  如果说林场第一代说是听党号召的话,那第二代必是受到了父母的影响,继续扎根林场。他们探索更好的造林方法,继续挥洒汗水在他们热爱的塞罕坝土地。


“林二代” 王悦茹(小妹妹)

  当我们问到王悦茹,“外界环境更好,机会更多,您为什么选择留在塞罕坝”?“我就觉得跟着父母是最幸福,父母在哪我就在哪。”王悦茹不假思索的说出了这句话,简单而质朴,与现代年轻人离开父母奔向大城市的思维截然不同,正应了那句古话,“父母在,不远游”。正是这份踏实造就了塞罕坝人55年的坚守,也正因父辈这种“无畏探索、执着热爱”的精神传承让三代人坚持初心。


王悦茹和家人瞭望塞罕坝

  留在父母身边的王悦茹在塞罕坝林业研究所工作,作为“林二代”,她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继续探索,执着的奉献给他们所热爱的塞罕坝。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斗转星移,几十年的风雨艰辛路终造就了塞罕坝的绿色奇迹。习近平总书记更是高度赞扬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强调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绿色传奇,再次蔓延。


“林三代” 曹立勋(王悦苏儿子)讲解林场情况

  112万亩林海,4.8亿棵树木,按1米株距排开,可绕赤道12圈,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74.7万吨,释放氧气供200万人呼吸一年……如今的塞罕坝已从过去的荒漠变成了世界最大人工林,成为华北的绿色屏障。作为“林三代”的曹立勋,如今的工作也从过去的造林为主转变为守林。


曹立勋身后的 “望火楼”用于监测火情

  曹立勋介绍,除了每年开春小规模的补种,现在林场的主要任务就是防火,守住这片来之不易的绿水青山。


“林三代”曹立勋介绍目前塞罕坝情况


塞罕坝与内蒙浑善达克交界 绿洲与沙漠的分界

  绿色的塞罕坝,像一只展开双翅的雄鹰,紧紧扼守住浑善达克沙地的南缘。固沙的同时,这里的生态系统每年可涵养水源1.37亿立方米,相当于至少13个西湖的水量。

·“不断探索,坚持热爱”


GEELY S1

  跨越半个世纪、三代人的汗水,20000多个日夜的坚守,终于化沙地为绿洲,变荒漠为林海……这当中倾注了多少热爱,又投入了多大的坚持?

  探访完王福明一家,驾驶着GEELY S1驰骋在绝美的森林,让我们满怀敬畏与感叹。敬畏的是三代人面对自然的伟力,不畏艰险、奋不顾身的塞罕坝精神;感慨的更是三代塞罕坝人对于理想和信念的坚持与热忱!


塞罕坝的林海与绿洲

  因探索而热爱,因热爱而创造,正是一代又一代塞罕坝人用青春、热爱、梦想缔造了这片“绿色奇迹”;而在与GEELY S1一起探寻奋勇前进的塞罕坝精神同时,也在告诉更多的年轻人:始终保持为热爱而活的激情与能力,去勇敢探索心中所爱!


GEELY S1探索·热爱


探索·热爱

  而作为国产汽车的代表,吉利汽车也凭借“以品质立品牌”的造车理念,数十年来秉承对汽车工业的热爱,不断自我突破、自我成长,以始终制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为目标,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正如赛罕坝造林人探索与奋斗的精神,我们也相信,人们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才有力量!

最新评论(7)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评论

热文推荐

热帖推荐

7

分享至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