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事】杨延光 | 假如世界上只剩下一名用宾得相机的摄影师

器材 刘酸铜原创2017-09-06

作为一名相机器材编辑,很少有摄影师能够和你聊那些非常深入的技术问题,但杨延光是个例外。他能和你从宾得相机的性能聊到HOYA对宾得的收购历史,从宾得镜头SMC镀膜的熏蒸技术聊到镜头的色散是由于晶格内原子的振动频率不同而导致。作为理科生的我往往也会被他搞得一头雾水,但我依然对他说的话深信不疑……
图/文:刘酸铜

  8月份的北京气候相当闷热,天空飘着的小雨让空气愈加粘稠。我约好了和杨延光在他位于百子湾的影棚见面,在此之前已经和他有过无数次工作的交集,每次在谈论起摄影器材的时候杨延光的话题永远是围绕着宾得相机展开。但这次我想试着跳出编辑的角度,看看这位对器材近乎于偏执的摄影师的一天究竟是如何工作的。


杨延光在和助理进行拍摄前的试光

  今天的拍摄是《GQ》最新一期的美食栏目,如果你对杂志上每篇文章的作者有兴趣,或许你可以经常在《GQ》上看到杨延光的名字。因为在此之前的7年中,杨延光持续不断的为这本刊物拍摄着美食、美酒、手表……

  我到达影棚的时间大概在上午10:00左右,此时杨延光已经和助理开始了搭建拍摄环境、灯光布局。在这之后的3个小时中,杨延光的影棚又陆陆续续的有杂志编辑、拍摄模特、品牌公关等人进进出出,虽然已经对拍摄做了充分的规划,但是大量需要拍摄的内容依然容不得耽误半点时间,每个人都像是被上了发条的钟,紧绷而又秩序的忙着自己手头的工作。

  杨延光对我说:这已经是这个选题的第4天拍摄了,一共4张的照片大概拍摄了3个半天时间。因为这次拍摄涉及到8个酒店的近46道菜肴,他需要先往返酒店拍摄美食的主体,然后再棚拍对应的餐具,最后将它们合成。这对任何一个摄影师和编辑都是一向浩大的工程。


工作室中的灯光设备,金属搁置板已经被它们压弯

  准备工作还算顺利,只不过大家都稍显紧张,因为中午12:00还约好了要到北京康莱德酒店补拍一套阳春面的套餐。上午要先抢着时间拍摄一张手模入镜的照片,杨延光需要不断的调整桌面的餐具位置、模特手部姿态、产品露出的角度、灯光的效果等等……


在拍摄遇到问题的时候,杨延光最多的动作就是下意识的挠挠头

  杨延光喜欢用宾得源于从小家中的影响,因为他小时候接触的第一台照相机就是父亲手里的宾得ME super胶片单反相机。尽管大学学的是影视广告专业,但毕业后还是凭借兴趣干起了摄影,而当我问起他都用过哪些相机的时候,杨延光开始掰着手指头给我数那些相机的型号,无一例外,全部是宾得。我心想:假如世界上只剩下一名用宾得相机的摄影师,那可能就是你杨延光了吧。

  作为一名相机器材编辑,很少有摄影师能够和你聊那些非常深入的技术问题,但杨延光是个例外。他能和你从宾得相机的性能聊到HOYA对宾得的收购历史,从宾得镜头SMC镀膜的熏蒸技术聊到镜头的色散是由于晶格内原子的振动频率不同而导致。作为理科生的我往往也会被他搞得一头雾水,但我依然对他说的话深信不疑。


杨延光在给拍摄模特整理西装的细节


静物的拍摄往往伴随的都是不断的调整再调整

  时间过的很快,尽管摄影师已经争分夺秒,但是还是比原计划的出门时间晚了40分钟。第一张照片素材完工的同时,杂志编辑在和酒店联系时间的调整,摄影助理在拆卸相机、三脚架将它们重新打包,杨延光则在检查刚刚拍好的照片。每个人各有分工,工作井然有序。一切准备完毕,准备出发到下一个拍摄场地,而此时已经将近下午1:00,所有人还没有来得及吃午饭。


还没来得及吃午饭,就要赶着去到下一个拍摄场地


杨延光指着自己的车给我展示他贴在上面的PENTAX LOGO贴纸

  在出发到酒店之前,每个人在7-11便利店拿了一点吃的当做午餐,因为约好的时间不能耽误,午饭只能在路上解决。在路上杨延光和我聊起了他的买车心得:你知道我买这台车研究了多长时间吗?他不是最贵的,但是对我来说却是最实用的。说着,猛踩了一脚油门,瞬间超过了前面的那辆出租车。


一边打电话一边吃饭,然后等待红灯恐怕是他最真实的日常写照

  酒店的拍摄虽然简单,但并不顺利。因为在安装器材的时候杨延光发现少带了一跟外拍灯的电源线。这对一名职业摄影师来说是决不允许出现的失误,杨延光一边原地转圈一边抱怨:太丢人了!太丢人了!这是我入行以来第二次!但对于职业摄影师来说,随机应变能力也是基本技能,还没等我反应过来,杨延光就笑眯眯的对酒店的工作人员说:”你们这有台式电脑吗?“

  我差点笑出来,因为我明白,外拍灯的电源线和电脑的电源线接口是一样的,亏他想得出来。在酒店工作人员惊诧的眼神中,杨延光开始不断的抱歉并试图告诉他们两种电源线的通用性。“实在是抱歉!真是太丢人了!”杨延光不断的重复。


杨延光和主厨讨论要拍摄的食物细节


与摄影助理不断的调整食物摆放的位置

  电源线的问题解决之后,拍摄也进入了正轨,一切都相当顺利。到了下午3:00全部搞定,开始返回工作室接续接下来更复杂的拍摄工作。回程的路上虽然堵车,但是杨延光明显轻松了不少,堵车的间隙,他给我展示了手机里的一些APP。“你看这个RayLab,是个光学设计软件,你可以自己在里面画出一个镜头来,还能模拟出透视畸变的不同效果。这个是个色号软件,有时候和客户沟通时会用到。这个叫myGobo,是一个舞台灯光软件,模拟不同的镂空片图案效果。”我再次惊诧的看着他,心想:这玩意儿你真的用得到吗?


堵车的时候,在给我展示他手机里名为RayLab的光学设计APP


刚回到影棚,杨延光就开始了和客户沟通细节

  下午回到摄影棚,接下来要拍摄3张跨页照片和几十件大大小小需要摆放到餐桌上的餐具,因为影棚桌面的大小已经不足以一次摆放下如此数量的产品,杨延光不得已再次临时调整拍摄方案,将单张照片的拍摄改为两张照片拍摄合成大图。但这就需要对图片的接缝以及产品的光线和阴影有足够的把控才可以。对与他合作的杂志编辑来说,恐怕这已经是见怪不怪的事情了,因为每次的拍摄伴随的都是一次次出现问题的解决。


工作室随处可见各种质感的桌面板材,其中大多是他从小区的垃圾堆里捡回来的


编辑和模特在楼下尝试不同方式摆放产品,杨延光与助理在楼上调整相机的拍摄参数

  杨延光的工作室有42平米,3.6米的高度改为loft之后整体空间显得稍有局促,但是二层的设计则变成了俯拍这种题材的最佳方案。但是这次的拍摄依然让他头疼不已,编辑需要将尽可能多的产品摆放在同一个画面当中,而作为摄影师的杨延光想要的更多是画面的美感。杨延光不断的请求能否去掉几个产品来保证画面的协调,而编辑则坚持希望产品能表现的更加完整。对于摄影师来说画面往往是第一位的,于是在稍显拥挤的构图下我听到编辑大喊了一声:“我没地方压字了!”

  杨延光半开玩笑的回到:“可我在搞艺术啊!”


灯光的不断调整也是杨延光做的最多的事情

  下午的拍摄从4:00开始已经持续了5个小时,到了晚上9:00依然没有结束的迹象并且大家都还没有吃上一口晚饭。我开始有些疲惫的坐在椅子上观察,此时的拍摄已经变得无趣切乏味,小到每一个盘子的角度需要旋转多少、餐叉在模特手中反射光线的角度都要不断的进行调整、尝试。尽管疲惫,但摄影师却丝毫不能放松,因为他需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

  我和他的助理在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聊到相机的时候,他的助理眼神闪着光对我说:“我用的也是宾得相机,其实并不是因为杨老师用宾得我才用,在来这之前我就买了。“我问他为什么要来这做摄影助理呢?他告诉我:“因为和杨老师在同一个QQ群,加上本来我也想换个工作,正好看到他招人我就来了,毕竟他在国内拍静物还蛮有名气,机会难得。”


杨延光在拍摄时会到洗手间抽烟,为的是不让烟雾对画面产生细小的影响


大约在晚上10:00左右完成了一张复杂的拍摄,大家开始吃今天的晚餐外卖

  最后一张照片的拍摄任务依然艰巨,此时摄影棚的气氛开始凝重。时间已经过了午夜12:00。大家赶着先把住在远在通州的模特的画面拍完,好让他先回家。之后再一次变成过了产品位置的调整、光线的变化、细小问题的解决。期间杨延光又一次接到了家里女儿的电话视频,今天他已经挂掉3次了。这次在所有人的要求下他多和女儿说了几句,但还是逃不出那几句话:“爸爸在工作”,“你早点睡觉”,“爸爸也想你”。


杨延光今天第3次也是和女儿视频最长的一次,大概持续了1分半的时间


杨延光和编辑神态疲惫的在和修图师讨论照片拼接的细节问题

  最后一张照片完成收工的时间是凌晨2:30分,我问杨延光:“多久没有加班到这么晚了?”他回答我说:“已经好多年没这么晚了,这次让你赶上了。平时基本都是正常时间下班,这次拍摄比较特殊。”在所有人准备出门的时候才发现北京的午夜竟然下着瓢泼大雨,而我们因为几乎在摄影棚呆了一整天却浑然不觉。


收工后杨延光坐在凳子上发呆休息


杨延光试图出门把车开到单元门口,好方便将编辑的拍摄产品转移到车上

  回去的路上我和专车司机沉默不语,越下越大的雨水覆盖了整个车窗。车里凝结的空气让我开始思索起了摄影的终极意义问题,我的头脑飞速旋转逐渐清晰,但始终回响起的都是下午的那段对话:“我没地方压字了!”,“可我在搞艺术啊。”

最新评论(32)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评论

热文推荐

热帖推荐

32

分享至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