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月1日起,经过北京798艺术区木木美术馆,就会被一股辛辣的香气吸引,这股气味仿佛来自一个神秘的国度,暗示人们要踏入馆内一探究竟。木木美术馆联合创始人黄勖夫首次策展“锡人的心脏”,一场全面触动视、听、嗅、味、触五处感官的展览,开启了一场怎样新的艺术体验?
“锡人的心脏”展览现场。图片:木木美术馆
这也是展览名称的由来:“如今我们处于一个被网络、科技坏绕的世界,生活的一些感触却慢慢弱化消失,就像《绿野仙踪》中寻找心脏的锡人。而艺术本身,能够让人们重新找回灵魂深处的感性所在。”策展人黄勖夫如此解释。
拨开黄色弹力绳,我们正式进入了“锡人的身体“,一个“后网络艺术”的乐园。“在展墙墙面,我们故意涂满了污渍,一方面是希望营造一个破旧工厂的气氛;另一方面这就像很多外表光鲜亮丽的年轻人,家中居住的环境却很凌乱。”
劳伦斯·阿布·汉姆丹《表像之下》,扩音器,木板,消音涂料(共七幅),2015。图片:木木美术馆
首先映入眼帘的作品是一组7幅涂有消音涂料的木板,劳伦斯·阿布·汉姆丹《表像之下》以测谎仪绘制检测结果的原理使声音的频率可视化,旨在探索这些仪器在难民危机中扮演的角色。在艺术家看来,声音可以理解为一种具有自身政治功能和特质的实体。展厅中重复播放着一个音效——如同重金属狠狠敲到青铜器的一角,那声尖锐的撞击后不断荡漾开来的声波“Duang~”,时刻提醒着观展之人身在何处。
Sean Raspet:以及签名款香水配方:“勖夫/木木美术馆”。图片:木木美术馆
在木木美术馆商店,可以买到该香水作品的同配方产品。图片:木木美术馆
溢出美术馆的特殊香气就来自这里——肖恩·拉斯佩特为本次展览定制气味配方“勖夫/木木美术馆”。当问起黄勖夫对“合成气味肖像”的感受,他表示这个味道很符合自己的风格,“肖恩·拉斯佩特研究出来了可口可乐的成分,他将这些成分制造成其他作品,却不能喝不能碰。人们对可乐习以为常,却忘记了它其实也是一种人造的化学成分。我们这次把展厅设置成了一个破旧工厂,一个没有人烟的机械化空间,这股展厅中无处不在的香气会使观众仿佛感觉到一直有人在身边。”
Sean Raspet:与“可口可乐™”成分对应的异构配方.图片:木木美术馆
由楼梯踏上木木美术馆的二楼,观众可以看到一个冰箱——帕米拉·罗森克朗茨《深入研究》,试图通过“自然的”和“人造合成的”这对概念,来质问我们日益商品化的存在;一对电子眼——瑞恩·甘德《“受欢迎的作品”夫人》,通过运动传感器的运作,这里的艺术品看着我们,它做出判断,而观众成为了被观看的对象;一个头环——艺术家刘娃邀请观众戴上EEG头环,通过意念来影响周围的气氛。环境的变化也促使观众向内审视自己的思绪和情感。观众即表演者,而每份体验都是一件独特的作品。
刘娃《Still》,综合材料,尺寸可变,2017。图片:木木美术馆
由此可见,本次展览的十二件作品都在点亮“后网络艺术”的策展主题。如今似乎所有人都知道“后网络”的含义,无论他们喜欢、讨厌还是持中立态度,但却都不能准确地表达它。而黄勖夫对它的定义很宽泛:“在纽约生活时经常去很多年轻画廊,看到西方很多年轻艺术家都在使用与互联网相关的艺术语言。只要被网络影响或对其展开评论的作品,我都认为可以被归类到后网络艺术。”
帕米拉·罗森克朗茨《深入研究》,冰箱,PET塑料瓶,硅胶,色素,164 x 65 x 59cm,2016。图片:木木美术馆
“选自MWOODS馆藏的作品展示了视觉、触觉、听觉和嗅觉如何带来了更富于人性的联结并激发了人的情感回应。这些感官对于注意力、生产力和创造力都有深远的影响,它们就是我们与世界相连的方式。更进一步说,尽管在这个屏幕无处不在的时代,视觉占有中心地位,但是人类体验源于所有感官而非仅仅来自视觉。”
伦敦蛇形画廊艺术总监小汉斯(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Hans-Ulrich Obrist)在展评《数字时代下的感官》中写道:“通过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展览的艺术家们试图打破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激发人类共通的情感,扩大互联网的内涵以培养新的交流方式,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契机以反思人类自身与这些新式交流技术之间的关系。”
瑞恩·甘德《“受欢迎的作品”夫人》,电动眼睛,传感器,35x35x17.5cm,2016。图片:木木美术馆
一年前的一天,黄勖夫拜访奥斯丁·李的工作室,在谈笑间,艺术家用喷漆的手法画了一幅肖像——画中是一直盯着手机的他。“这幅作品不禁让我反思,我们日常面对手机电脑的时间是不是太多了?手机是日常很便利的工具,可以同时处理很多事情。而此时本该是与艺术家好好交流的时间,却也改不了一直查看手机的习惯。这件作品也放置在了二楼展厅,它促成了本次展览的诞生,希望大家看过展览可以思考科技的双面性。”
Austin Lee《别看手机了勖夫》。图片:木木美术馆 纽约赫赛尔艺术博物馆策展人、巴德学院策展研究项目总监劳伦·康奈尔(Lauren Cornell)说:“我们曾经时常发觉自己是独自一人,无论在身体、空间或是感受层面。现在,我们的存在每时每刻都能被一群真实的观众转播。于是我们认为,无数双未知且警觉的眼睛都在等待着看我们展现自己通过媒介塑造的新自我。锡人的心脏提出的核心问题便是我们是如何适应这样一个要求我们不断表演和展示自己的世界。”
在如今网络大爆炸的时代,无数“网络红人“因运而生,分享着精致的美食、华服与精心编排的美好生活,吸引着众多“follower”。人们慢慢忽略了,互联网上真实与虚拟的界限在何处? 本次展览二楼设置了一个精致的展厅,展出八幅前段时间备受争议的行为艺术家阿玛利亚·乌尔曼的作品,乌尔曼被视为利用社交媒体创作的先驱,她不仅擅长利用社交工具,更在探究用户心理方面颇有心得。在《出色与完美》这件作品中,乌尔曼呈现了一个虚度时光的女孩紊乱的日常生活以及她在这一过程中的身份角色变化。 阿玛利亚·乌尔曼《出色与完美》系列以及《特权》系列。图片:木木美术馆 通过Instagram这个社交平台,她的表演以日更的节奏逐渐被用户所熟知,他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了解她的日常。她所表演的角色过于逼真,因此当她的粉丝最终发现这一切仅仅是一种创作行为时,他们表现出了愤怒。他们共有的失落感作为这个作品的一部分,也会引起人们对“线上人物都是基于现实塑造的”这一普遍认知的反思,由此,乌尔曼强调了线上行为转换成社会性虚构的灰色地带。 另一部是她创作于2016年的《特权》,作品讲述了一位怀孕白领和她的宠物鸽子平淡无奇的冒险故事。本质上更偏向荒诞主义,体现了乌尔曼对叙事和表现的把控。 “锡人的心脏”展览现场。图片:木木美术馆 “其实在生活中,很多人也都是在‘演’,并没有100%的真实。”刚刚被Vice采访、在Instagram和微博上同样有众多粉丝的黄勖夫对她的作品感同身受:“我目前是收藏她作品最多的藏家。她作品思考的完整性让我惊艳——既有学术性,又有商业性。在她的行为艺术中,大众完美地成为了作品的一部分。她讨论的问题和所有人都有关系——我们是否是真实地在呈现自己,还是只是向他人呈现我们想呈现的一面?第二个系列《特权》更有趣,大家既然知道是她在Instagram扮演虚拟人物,那索性就把作品做得更假,探讨怀孕仍工作的女性在生活中要经历多少挑战。” “锡人的心脏”现场。图片:木木美术馆 “锡人的心脏”开幕当天,木木美术馆便举办了一个大型的活动——“桃乐丝的晚餐”,这几月论坛、舞蹈艺术等活动不断,吸引了很多年轻观众。“年轻人普遍对当代艺术更感兴趣,他们可以很快接受新的信息,传播力也最广。”黄勖夫说“看艺术展应该是一次完整的体验,不只是‘看’这个作品,而是踏入展厅的第一步就感受到主题如今已是全感官的世界,观众不应该只看展,更要全面接受信息。木木美术馆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突破,比如来展馆摇一摇就会有我和晚晚的视频讲解,可以一边观展一边了解每件作品背后的含义。” “锡人的心脏”开幕现场。图片:木木美术馆
artnet✖ 黄勖夫 黄勖夫:木木美术馆的空间很特别,是“迷宫”式分布。在确定展出这十二位艺术家的作品后,就开始设想哪些作品一起组合会碰撞出有趣的火花,把每一个部分都列成一个小展厅,希望作品之间的对话会引发观众思考。 阿玛利亚·乌尔曼作品的展厅就是个创新的策展方式,之前在Tate Modern只是挂在墙面上,而这次我们虚拟了一个“完美世界”。自拍是艺术家最重要的语言之一,就在展厅中加入了很多面镜子。她在Instagram线上与观众互动,观众可以在展厅与她的作品自拍互动。而我们采用了非常“真实”的光线,这就有另一种解读——在自拍中看到你的真实面貌。 策展人黄勖夫导览“锡人的心脏”现场。图片:木木美术馆 artnet:你曾说过这次展览希望人们思考科技的双面性,在你看来,科技对你生活的双面性是什么?
黄勖夫:每个作品都讨论了科技的双面性——科技使生活便利,而我们却忽略了生活中的感受,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流。就像一层展示的吉莉安·威尔灵《你的风景》,通过公开征集的方式,艺术家邀请全球的用户将自己拍摄的短视频上传到她的网站上,然后亲自审核。所有人都在平等地同享眼中的风景,产生了更多互动性。
吉莉安·威尔灵《你的风景》,影像,2015-17。图片:木木美术馆 里面的小展厅放映着木木美术馆线上征集作品的网友作品,每周都会更新。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科技最发达的大都市,北京、上海、广州……拉开窗帘后的景色反倒最无聊,不是高楼就是灰色的天空,让人感觉很压抑。而最美、祥和的景象出现在最原始的自然,非洲、岛屿、山川……科技让我们的进步,我们却开始像机器人一般生活。 吉莉安·威尔灵《你的风景》,影像,2015-17。图片:木木美术馆 artnet:如何看待网络、社交媒体在艺术中的作用?
黄勖夫:如今的时代信息爆炸,不可能那么多画廊都去看一遍,肯定要筛选。我会时刻关注instamge上画廊展览和艺术活动,有效获取信息。但反倒不看好在网络购买艺术品的趋势,艺术品不是Zara,更多是一个需要体验的过程。印刷品或版画倒是可以很快地进行交易,反正收到也不会有太大的“惊喜”。
这个展览也使我对“后网络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样是角色扮演, Cindy Sherman真实地在扮演不同角色,而Amalia把一个虚拟角色通过网络完整地演绎了一遍。这就代表着互联网给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形式。
“锡人的心脏”展览现场。图片:木木美术馆 artnet:在购买艺术品时,最主要的考虑因素是?
黄勖夫:在购买时考虑得很全面——价格、媒介、概念、是否有机会进入艺术史,如果我认为这位艺术家的作品定价不合理,也不会考虑。购买前会做很多功课,去和艺术家沟通,要全部符合我的标准才会购买。
年轻藏家更在乎作品的观念性,对媒介的使用也更具有包容性。冷林说过,“稀奇古怪的东西Michael就去收”,装置、雕塑,只要是能移动的作品,我都可以接受。作为年轻一代的藏家,没有必要与老一辈的藏家相比较,收藏同一辈可以理解其艺术语言的艺术家,与年轻艺术家一起成长才是更重要的。
“锡人的心脏”展览现场。图片:木木美术馆 artnet:从策展人的角度来看,认为什么展览是好展览? 黄勖夫:进入展厅后就能明白到底策展人在讲什么,每件作品都在点题。就像写一篇论文,不能简单把作品摆在墙上,而是让观众感受到策展线索与作品主题的关联,能让观众真正学到东西的才是好展览。 不同的策展人有不同的策展方式,关注的角度也都不尽相同。艺术家采用一个题材创作,但策展人可以丰富观众的观看感官,产生与作品的互动。互动性是全球展览的一个趋势,更能体现作品的艺术性以及讨论的深层意义。从观众的角度,以前就是在一幅画前看,现在也成为了作品中的一部分,这样同样可以更帮助人们去理解艺术。 Yangzi 《32幅数码绘画》,12.18 x 6.85 cm,2017。图片:木木美术馆 artnet:你主修艺术史,辅修市场营销,如何看待艺术与经济、市场之间的关系?
黄勖夫:“地球是圆的”——我需要文科和商科之间的互补。如果我希望成为艺术家,就会专心去创作,市场方面就交给画廊或经纪人。而作为木木美术馆联合创始人,两方面知识都要兼顾。
近年来国内艺术市场发展得很迅速,很多品牌都想与艺术跨界。大家都越来越关注艺术,我一开始是理科生,就因为上学期间受到TateModern的艺术启蒙,才慢慢走进艺术行业。木木美术馆有上百个实习生,每天都有很多年轻的后备力量希望进入艺术市场。
现在毕业了,将会纽约北京两面跑,东西方受众审美不同,项目的落地要做很多对接工作。我们一直具有国际视野,会策划很多连接中西方文化的艺术项目。
本文自媒体/artnet
文/Yidi Wang
蜂鸟自媒体联盟开始招募
如果你会写、会拍、会搞机,
还用心运营着自己的微信公众号,
请加入我们……
加入步骤
1. 关注“蜂鸟网”微信公众号(fengniaoweixin)
2. 留下您的公众号ID,以及您的联系方式。
3.工作人员将在5个工作日内审核完毕跟您联系。
有什么想法跟大家交流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