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忠实的黄河记录者,只是一个特殊行业的劳动者。我最庆幸这一生能从事最喜欢的工作,庆幸自己选择了一个可以一生拍摄的题材。用一生来拍摄黄河并不证明我比其他摄影家强到哪里,只是因为这是我有能力把握的题材,是我擅长的题材。我愿意为此抛弃一切世俗的享乐,付出一生的精力。我坚信我拍的“黄河人”100 年之后能体现它的价值。
——朱宪民
中国摄影家朱宪民先生的摄影成就源于他的精神家园——那片最初生养他的黄河土地,他的黄河百姓,带着本能的质朴、厚道和情感的自发释放。他的摄影生涯完整,摄影观点鲜明,主题风格持续。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他的从黄河源头到珠江入海口的中国百姓影像,最终形成了中国在70到90年代的影像人类学的视觉表达,这也成就了朱宪民成为中国当代摄影史上不容忽视的值得研究的重要摄影家之一。
本次推荐的内容来源于中国摄影出版社为朱宪民出版的最新力作:《真理的慧眼 : 中国摄影家朱宪民》,本书介绍了朱宪民先生丰富的人生经历,并展示了他的摄影作品。通过包括王蒙、高占祥、莫言、张贤亮、沈鹏、李媚、陈小波、杨小彦等多达50位文化界和传媒领域人士对朱宪民先生的评论、报道和朱宪民先生本人的十余篇自述文章,让读者对朱宪民先生的摄影艺术之路,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梳理与解读。同时也能带给读者对摄影的创作的启迪和帮助。
2010年,朱宪民于包头。图片摘自《真理的慧眼 : 中国摄影家朱宪民》
布列松70年代中国之行,和他亲笔为朱宪民先生书写的“您有一双发现真理的慧眼。真理之眼,永远向着生活”,无疑是激发一直保持学习精神、一直领先时代的朱宪民平民意识、土地意识和现实意识的自发性的动力,也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朱宪民的潜在的美学表达意识。
他开始在摄影情感语言表达中,融入人与土地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融入看似不经意的戏剧情节和象征意义。他的百姓,无论贫富,没有变形、扭曲或是丝毫夸张,他以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们,表现出自然的亲和力和情感的张力。尽管朱宪民先生的影像中时时仍带有他的早期肖像的象征主义的颂扬精神,这也是在他60年代进入新闻领域后的意识形态的影响所造就的,但并不夸张,甚至成为朱宪民黄河儿女作品风格中的点睛之笔。
最新评论(1)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