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寸土寸金始终是这里最为显著的特征。狭小的弹丸之地上,在仅仅1000平方公里的辖区内,却要容纳奖近800万的人口。直至今天,仍有近20万人居于恶劣局促的房屋里。当地人管这些房子叫劏房、板房、笼屋,把住在里面的人叫“笼民”。它们建筑方式不一,但都由普通房屋单位分割而成,最小的不到两平米,仅仅能放下一张床,住客们管它叫棺材房。
利仓家。一家三口,蜗居在一间不足10平米的套房里。儿子已经17岁,高大魁梧,每天晚上只好缩着身
子在不合尺寸的床上入睡。父亲利仓先生原是中日混血儿,在日本成长,在北京念大专,辗转来到香港落地生根。
他一直努力工作,直到后来患上癌症,身体转差,只好依靠综援维生。太太户口还在内地人,不能在港工作,只
好靠捡纸皮以帮补家计。
这种房屋内部非常简陋,设施也仅能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但租金相对低廉,相比露宿街头而言,有个
能遮风挡雨的屋子居住,也算相当可观了。
利用屋子里一切可以摆放物品的空间,房屋内也几乎没有窗户,显得非常阴暗
这些房间大约四五平米大,居民所有活动都要在这暗无天日的房间进行。也有一些劏房宽敞一些,有八九平米甚至十几平米,小屋里加建了厨房厕所,许多贫困的一家三口四口,甚至五口人居住其中。
居住在厕所旁的衣柜中,63岁的黄先生每月要支付2400元港币的房租
李女士和她6岁的儿子以及8岁的女儿生活在11平米的房屋中,堆满了各种生活用品后,所剩空间无几
对香港这片并不辽阔的土地,人们的想象无尽无穷。充满机遇、积极拼搏、自由法治、争取民主,这些是事实的部分,但还不是真相的全部。繁华背后,这个城市目前也面临严峻的贫富差距问题。
80岁的张老先生居住在他的“棺材房”中,他甚至无法伸展他的双腿
根据港府最近设立的法定贫穷线,眼下香港有134万贫穷人口,相当于每5人之中就有1人生活在贫穷线以下。许多贫困居民最大的心愿就是申请上香港政府提供的公营房屋(公屋),然而由于公营房屋一直供不应求,目前正在等候中的居民已经超过26万,在搬上公屋之前,除了劏房,他们没有其他的选择。
但在香港,已经有足够多的人在努力改变现状。香港社区组织协会(SoCO)与摄影师Benny Lam合作,用摄影反映劏房居民的生存状况,借此倡议政府及普通市民关怀劏房居民,敦促尽快加建公营房屋。在民间,在议会,在政府,贫穷者的声音都被认真对待。
最新评论(4)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