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DJI X5和X5R,必定要扯到传感器尺寸,必定要扯到RAW格式。我并没有打算做实验室级别的测评(也做不到),这篇不正经测评,主要贯彻的主题是:
X5它是个M43航拍相机
X5R它是个数字电影机
有一点奇怪,DJI X5和X5R的发布并未在摄影界激起轩然大波,这可能跟X5和X5R基于的电动稳定云台的结构或者略侧重于视频拍摄有关。如果X5/X5R是可以脱离云台独立工作的,那不就成了SONY QX1或者直接就是一台OLYMPUS Air-A01了?(不知道Air-A01的话请自行google)
尽可能轻小、可换镜头、尽可能高像素、方便进行远程控制的数码相机,再配合合适大小的电动稳定云台,一直都是航拍摄影师们的梦想。
我的第一台大疆无人机是s800+Z15-NEX云台,再到后来的s1000+Z15-5D2/5D3云台,我所从事的航拍业务一直都是以团队的形式进行运作的。驾驭s800或者s1000这个级别的无人机,所需要携带的电池和外设,至少需要2-3个人的团队才能运转自如。
有趣的是,团队作业和单人独立作业,正好又是视频拍摄和拍照片的摄影师的区别。商业视频往往需要团队合作,一个人不可能胜任工作链条里面的全部环节(当然这样的能人还是有的):文案、分镜头设计、拍摄、剪辑、声音。摄影师只要会拍摄和后期处理就好,牵涉到的环节没有拍摄视频这么多。
我是摄影师出身,航拍当然是我一直以来的理想。有了团队和DJI s800/s1000这些器材后,我发现个人化的航拍其实并没有到来。很简单,我一个人玩不转s800和s1000。
在拍摄4K视频成为主流时,最早在民用级提供4K视频拍摄功能的松下GH4微型单电相机骤然热门,配合GH4的Z15云台、载机首选s900。一下子连备受独立制片人和低成本商业视频拍摄的5D2/5D3都开始受到冷落(BTW:GH4截止目前都并未停产)。
请注意,DJI X5我们称之为M43相机,GH4叫做微型单电相机,本质上和索尼的微单是同一种类型的可换镜头数码相机,但是微单™这个正式名称已经被索尼在中国注册,虽然我们都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但是在正式的商业场合你就是不能把别的品牌的M43也好、微型单电相机也好、无反相机也好叫做微单就对了。
恩,GoPro 3和GoPro 4的4K跟GH4的4K不是一回事,原因大家都知道——传感器尺寸。
精灵3和精灵4系列采用的索尼背照式1/2.3 英寸 CMOS跟GoPro系列运动相机是一样的。精灵2系列之后DJI就不再采用运动相机的半鱼眼镜头,虽然视频和数码照片可以在后期矫正桶型畸变,但毕竟还是要做矫正的那个步骤不是?而且在矫正的过程中会对边角伸拉剪裁,无形中对本身就不大的传感器的有效像素浪费掉了。
Ok,在摄影领域里的一个基本概念:在同样画幅下,提高镜头的画质,可以一定程度(稍微)提高整体画质。但不会造成革命性的进步。只有改变画幅(也就是影像传感器的大小尺寸),才能带来革命性的画质提升。
SO,精灵系列并不在这篇文章的讨论范围之列。
全画幅是一种习惯。也就是使用传统胶片相机过渡到数码相机以后,如果影像传感器和胶片的面积一样大,就不存在等效焦距的问题了,自然也不会存在镜头换算系数的问题。但是,对于跳过了胶片时代,直接进入数码摄影领域的用户来讲,只要可以提供选择的镜头系统足够全面,不是一定要全画幅才能生存下去。因此市场上非全画幅尺寸(小于36x24mm)也分出了几个流派,比如富士、索尼比全画幅小1.5x的APS-C规格,比全画幅小一半的M43规格。
那M43是什么意思呢?简单讲,就是在一个直径为4/3英寸的圆形内,截取任意比例的矩形作为影像传感器的尺寸,都可以满足加入M43系列的标准。以奥林巴斯牵头成立了一个基于这个标准的4/3系统(后来进一步进化成更加小巧的微型4/3系统)。M43系统是一个公开的、开放的数码相机镜头标准,比如镜头卡口内电子触点的定义、法兰距等等数据都是公开的,加入的厂商只要能满足兼容条件,都可以宣布加入此系统(所谓系统标准也就是满足兼容前提的工业标准)。基于此系统的数码相机和镜头之间,是可兼容的,无须破解。宣布加入此系统的厂商会拿到一本厚厚的规格书。同时可以在自己的产品上打上以下的标志。
在DJI正式推出Inspire 1系列无人机之后,DJI正式宣布加入了M43系统(当时的Inspire 1搭载的X3相机仍是基于1/2.3英寸传感器,和精灵3并无二致)。我不禁窃喜,中国人要做M43相机了!
Inspire 1正式上市不到1年,X5和X5R宣布发布(发布不等于发售,发布和发售之间需要点时间,X5R不是上个月才正式上市嘛)。
去年年底,我斥巨资买到了一台首批上市的市售版DJI X5。因为DJI培养了用户使用24mm镜头的习惯(Z-15 For NEX云台建议搭载16mm镜头,等效24mm焦距;Z-15 For 5D2/5D3云台建议搭载24mm f/2.8 IS USM镜头),所以我没有选择搭配15mm f/1.7镜头的连镜头版本,裸机配另外购买的奥林巴斯12mm f/2镜头,正好等效24mm。
航拍用变形不太厉害的超广角有几个好处:超广角嘛!不用飞太高就能拍到全景。其次是超广角的景深大,像X3和Phantom那样的泛焦镜头,不需要自动对焦。镜头焦距越长,对焦精度的要求也越高。
当时我比较主力在用奥林巴斯E-M1,团队里正好也有一台松下GH4。这两款相机与DJI X5的CMOS影像传感器的技术参数几乎是一样的。
奥林巴斯E-M1采用了松下提供的MN34230 CMOS,而松下GH4采用的CMOS是索尼imx159。(没错,奥巴相机用松下传感器、松下相机用索尼传感器,是不是绕得有点儿晕?)
DJI官方并未说明X5/X5R采用的是索尼imx159还是松下MN 34230,小道消息X5/X5R采用的是索尼imx159影像传感器。
拿到X5,我就把X5装在Inspire 1上(当时不还没有OSMO嘛),分别把E-M1和GH4、X5都装上奥巴12mm f/2镜头,拍摄了一组不同ISO下的对比图。
当时的X5固件还不完善,甚至在Lightroom中打开DNG都不太正常。所以曝光有一点偏差,我没有去刻意进行优化修正。不过测试图来看,画面细节和高ISO噪点控制:X5跟松下GH4几乎是完全一样的(同一片CMOS嘛)。嘿嘿!ISO 3200以内是可用的。
结论是:个人化的专业航拍时代,终于到来了!
·
最新评论(10)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