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照相馆史》 认知摄影与自我观看的历史

影像 中国摄影出版社合作2016-06-06

知道你的城市曾有过哪些知名的照相馆吗?

知道家里的老辈人曾拍摄过哪些风格的照片吗?

知道那些当年的名照相馆都是如何营业吗?

十几年数十万老照片收藏及相关文献研究的精华呈现将告诉你答案!

由知名收藏家和摄影史学者仝冰雪先生撰著、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的年度重磅摄影书籍《中国照相馆史》全面上市!该书是仝冰雪先生十几年历史影像收藏和研究成果的精华呈现,全书从中国摄影早期的绝对拍摄主体——传统照相馆切入和分析,从照相馆的传入营业、本土化探索、与社会的关联互动以及多家知名照相馆的个案特点等方面,展示了中国特色的照相馆时代的影像,更呈现了世界摄影史中这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仝冰雪 1969年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文学硕士,英语电视节目制作人。中国摄影家协会摄影史研究委员会委员。2000年开始系统收藏和研究中国早期历史影像,侧重印证中国早期摄影发展史的影像收藏与研究。所藏藏品曾在上海图书馆、北京世界艺术馆、澳门艺术博物馆等举办个展,并曾参加韩国光州艺术双年展、广州美术双年展、连州国际摄影大展等多个艺术或摄影联展。

鲁迅全家合影:中国人到照相馆,都喜欢拍摄合影,这是“鲁迅全家合影”。鲁迅写作《论照相之类》,以照相为入口,批判国民性,不过,鲁迅家乡绍兴关于照相术的种种异端言说,如认为是“妖术”,直接印证了早年照相馆发展的阻碍所在。

家庭合影

分身照


北京风景

作者寄言

本书的写作,从时限上来说,虽然宜昌照相馆有可能早在咸丰年间(1851—1861 年)就已经在香港开业29,但目前还没有直接发现佐论。而中国文人王韬在《蘅华馆日记》(稿本)中,确切记载了罗元佑于1859 年在上海开设照相馆一事30,这也因此成为本书的时间上限。此后,照相馆由南往北,从沿海向内地次第发展,跨越晚清、民国,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直至1956 年公私合营的高潮中,全国几乎所有私营或个体照相馆主动或被动地参加了公私合营运动,此后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照相业已经全部变为公有制,随后而来的“文化大革命”,彻底改变了传统照相馆的发展轨迹,公私合营,宣告了延续百年的传统照相业的终告落幕,也是本书综合论述部分最后的篇章。

改革开放后,甚至数码技术横行的今天,虽然一些传统照相馆的物理形式依然存在,但其精神内核已面貌迥异,更多的照相馆面临着“生存还是毁灭”的严峻考验。这一系列中国传统照相馆的延展,都值得我们以后进行深入的专题研究。在早期大陆照相馆的发展过程中,香港曾经是一个最主要的策源地。不过,因为香港、澳门、台湾三个地区特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其照相馆的发展史和整个大陆地区出现了相当的异趋。

当我试图一篇篇总论中国照相馆最有特质的发展脉络时,发现很难系统融入这三个地区的照相馆存在,因此,我还是把笔触更多地集中在大陆地区,香港、澳门、台湾三个地区的照相馆发展,有些已经有学者做了相当的研究,相信未来还会有进一步的系统的探索和发现。从结构上来讲,本书每篇独立成章,每个章节选取中国照相馆发展的一个侧面来剖析,最后选择六家典型的照相馆和《申报》上出现的照相馆传略作为个案调查。

考虑到每个章节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不同章节的部分内容有少量的交叉和重复,敬请读者理解和谅解。中国照相馆史,不仅关照中国人开办的照相馆拍摄的影像,最重要的是中国人消费的影像,里面同样包含了本土外国照相馆为中国人拍摄的影像。所有这些影像,不仅代表了摄影师的技术水准和艺术追求,更展现了中国人自我观看的前因后果。影像里的每一个因素构成,都体现着中国人的文化涵量和审美情结。这种涵量和情结,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阶层,都会有不同的风格特质。这种风格特质,也不是独立于寰宇之上,唯我独尊,就如同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一样,有对传统的坚守,更有兼容并蓄。正是这丰富多彩的可能性,共同构筑了一部中国人认知摄影、自我观看的大历史。我们应当去书写独特的中国早期摄影史,这种书写,是对历史的忠实,更是为了一个民族敢于正视自身历史的文化自信。

最新评论(1)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评论

热文推荐

热帖推荐

1

分享至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