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北京正值春暖花开,由《中国摄影》杂志社与恭王府共同主办,影像东方承办的“摄影留学后”——中国摄影留学生学术研讨会暨作品展于4月24日开幕。来到现场的嘉宾囊括了近百名摄影家、学者,他们中的大部分成员都曾在海外留学。与会者共商盛事,希望把摄影留学从众多个体的研习规划、职业选择、艺术探索,聚焦成为中国当下重要的摄影文化现象。
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历史的波澜起伏,与中国学子留学的轨迹紧紧重合;起源于西方的摄影在中国传播与演进的历史也与中国人摄影留学的轨迹并行。从清末寻求民族复兴的第一次留学潮,“五四”前后探求现代新知的第二次留学潮,到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寻求中国现代化道路,寻求个人职业实现为特征的第三次留学潮中,留学对中国摄影形成了各具时代特色的推动。
在1950 年代之前,科班出身的中国摄影 留学生屈指可数。目前我们能找到的记录中, 最早与摄影留学相关的学者是吴稚晖(1865— 1953),他曾于1901 年留学日本,1903 年因牵 涉“苏报案”,“倡言革命,煽动谋逆”,流 亡欧洲8 年,在伦敦期间开始开始从事天文、 地理、进化、照相等新知研究,1904 年曾在伦 敦工业专门学校学习写真铜版,接触到摄影术。 1911 年吴稚晖的《上心爱古今谈》用章回小说 的形式,以通俗的笔法进行科普,其中有关摄 影术发明的章节借潮州籍水手“老郭”之口 串起摄影的发明及其在中国传播初期的历史。
台湾摄影家张才(1916-1994)也是有记录 可查的中国最早的摄影专业留学生之一。他于 1934 至1936 年赴日本,先后在东洋写真学校、武藏野写真学校、工藤写真研究所研习摄影, 留学期间除了器材技法的学习,18 岁的张才 还受到日本新兴摄影思潮的影响。他在1940 年代拍摄的上海,在1950、60 年代的台湾乡 土记录中显示出的现代主义底色都可以追溯 到他在日本得到的摄影启蒙。(《中国摄影》 2011 年8 期《多重视角下的张才摄影实践考察》 顾铮、《逝影流光—张才一生的意象地图》简 永彬)。
就在张才留学日本后的一年,被称为中 国医学摄影创始人的蒋汉澄(1900—1989)于 1935 年被派往美国约翰·霍布金斯大学医学 院医学应用美术系学习医学绘图、医学摄影, 他是该专业第一个外国留学生。留学期间,他 还前往柯达公司学习红外线摄影及彩色摄影, 1936 年回国后,在协和医院组建了中国第一 个医学照相绘图室(《蒋汉澄医学摄影集》,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4)。
另外,据旅美学者王瑞提供的资料,中 国早期新闻摄影的代表王之一(1920-2007) 也是中国较早的科班摄影留学生,1942 年, 王之一中学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的日本大 学艺术系摄影科留学,后在东京开办“王氏新 闻摄影”工作室,拍摄当地新闻投日本的《读 卖新闻》,拍摄在日本发生的与中国相关的新 闻投稿上海媒体,并兼营照相冲印放大业务。 1945 年王之一回返上海,任职上海《生活画报》 摄影记者。1946 年,他被派遣去台湾采访期间, 遭遇“二二八”事件,是现场唯一的摄影记者, 将记录该事件的照片和文字发回大陆,《生活 画报》还特别发行了号外。
清末到1949 年之前,在两次留学潮中, 虽然只有极少数的留学生专业学习摄影,但是 大量的留学生对摄影有浓厚的兴趣,他们的 摄影实践和摄影研究已经成为中国早期摄影 史的重要内容。被称为中国留学第一人的容 闳(1828—1912)1873 年用摄影作为调查秘鲁 华人劳工状况的工具,这被认为是中国最早 的纪实摄影活动之一(《中国摄影史1840— 1937》中国摄影出版社,1987 年,p56)。 1920 年代初期留学英国、法国学习语言学的刘半农(1891-1934),在法国留学期间开始把 摄影作为艺术来研究, 1927 年出版的《半农 谈影》成为中国第一本摄影理论著作(同上 p179)。金石声1938 至1946 年在德国达姆斯 塔特工业大学学习道路及城市工程学、城市规 划学专业,在业余时间研习摄影,受到新客观 主义的影响。(《中国摄影》2010 年12 期《金 石声的摄影生活》金华),是中国摄影史上最 早进行现代主义影像探索的摄影家之一。
因为语言优势以及受到西方摄影文化直接的熏染,大批有留学经历的摄影师和摄影研 究者成为了中国摄影的重要启蒙者和拓荒者。 舶来的摄影,经过他们的消化、吸收、推介, 以及活跃的摄影实践,让这一阶段的中国摄影 与世界摄影整体的发展状况基本保持同步。
中国摄影留学的历史在1949 年后中断了 近30 年。直到1978 年中国派遣860 名留学生 到国外学习,这成为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标志 性事件之一。到2000 年前后,中国每年出国 留学的人数达到4 万人左右。但在1980 年代 至2000 年逐渐庞大的中国留学生队伍里,留 学摄影及摄影相关专业的人也并不多,出现在 媒体的相关报道以及当年多位留学生的回忆 中的名字没有超过30 人。
这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摄影留学生在出 国前大多已有长期的摄影实践经验。金伯宏、 罗小韵、石志民、凌飞为四月影会的成员,顾 铮为上海“北河盟”成员。金伯宏1981 年、 石志民1985 年、罗小韵1989 年去了美国,凌飞1989 年去了法国,顾铮1991 年去了日本。 汪芜生在1981 年赴日本留学之前是安徽省新 闻图片社、安徽画报社摄影记者,靳宏伟在 1989 年赴美之前是《上海画报》的摄影编辑, 曾璜1987 年赴美学习新闻摄影之前是新华社 摄影记者,刘昕1993 年赴美攻读新闻摄影硕 士学位之前是《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他们 大多经历过1980 年代早期和中期中国摄影力 图以群体性和思潮性的摄影实践打破意识形态宣传摄影的努力,面对当年国内艺术资讯匮乏 的局面,出国留学成为继续他们摄影的个人化 探索的重要路径之一。在留学之后,他们成为 了中国当代摄影格局的开创者。顾铮在1990 年代在日本攻读比较文化博士学位期间就翻译 撰写了大量介绍国外摄影历史和现状的文章, 1999 年回国后关注梳理国内当代摄影创作;在 1988 年游学美国的王瑞,至今以仍以自由职业 者的身份游走在中国和美国之间,译介国外摄 影资讯,评点国内摄影状况。他们凭借对国内 外摄影状况的充分把握,成为中国当代重要的 摄影评论家。曾璜在1991 年回国后,撰写了 大量介绍西方新闻摄影状况的文章,对当代新 闻摄影的理念和规范在中国的传播和建立,做出了巨大的推动。现已入籍美国的靳宏伟是目 前藏品最多的华人摄影收藏家,而且是世界四 大图片社之一Sipa 的最大股东。还有一些人在 海外摄影留学之后,成为中国高校第一批具有 海外留学背景的摄影教师,除了顾铮任教于复 旦大学外,杨晓光(1953—2008) 在1994 年从 美国留学回国后回到大连医科大学,参与了中 国第二个本科摄影专业、大连医科大学摄影系(现更名为大连医科大学影像艺术学院)的创 办。另外,缪晓春于1999 年留德归国后任教 于中央美院,冯建国在1998 年留日归国后分 别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和清华大学。缪晓春和 冯建国还以持续而丰沛的创作成果,成为中国 当代摄影界颇有影响的创作者。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及相关统计公报数据, 2000 年之后中国的留学人数呈井喷式增长。 2014 年度出国留学人数达到45.98 万人, 2015 年超过了50 万。近十年来,留学已经成为中 国人学习和研究摄影的重要选项。眼下,暂时还无法统计近些年摄影及相关专业留学生的具体人数,但非常明显的是近年来颇受年轻摄影师关注的奖项里,每年的入选和获奖者中不少人有海外留学的背景。中国重要的高校摄影系中绝大多数都有留学归国人员担任教师,许多活跃于当下中国摄影界的人士在近些年的简历中,都增加了海外留学、研修的经历,比如王瑶、任悦、朱炯、施翰涛、黄文、王军、赵刚、门晓燕等,海外留学对他们来说不是摄影生涯的转折,而是职业道路中自然而然、不断丰富中的一环。
“摄影留学后”展览开幕式
目前,在教育、创作、评论、产业管理等摄影生态链条中所有重要的环节上都活跃着摄影留学者的身影,他们已经成为中国摄影与世界摄影无障碍对接的重要桥梁,同时也营造出包容、活跃、多元的摄影生态。
(以上部分内容选自《中国摄影》杂志2016年4期“海外摄影留学教育”专题)
背景介绍
《中国摄影》杂志创刊于1957年,是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一本专业性摄影月刊,它刊登国内外摄影艺术精品,提供国内外丰富的摄影信息,介绍最新摄影器材及现代拍摄技法,集提高性、学术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为配合“摄影留学后”系列活动,《中国摄影》已在2016年第4期编辑刊发了“海外摄影留学教育”大型专题,在推出10位年轻摄影师作品的同时,还邀请了近期曾在英、法、德、美、日五个国家留学的摄影师、学者以自己的留学生涯为主线介绍这几个国家的摄影教育状况,中国国家博物馆学者周彩玲的《近代留学生与摄影术在中国的传播》系统研究了中国早期留学生对中国近代摄影发展的巨大作用,石志民的《留学往事》回忆了他1980年代的美国留学经历,顾铮的《摄影留学之我见》对摄影留学给中国的摄影生态的推进做了宏观的阐述。这个专题力图勾勒出一百多年来中国摄影留学历史的大体轮廓。
1990年代以来《中国摄影》一直关注着摄影留学给中国摄影带来的推动,并且一直努力为相关的学者、摄影师提供展示舞台。这些学者、摄影师的重要作品都曾在《中国摄影》上刊发;1990年代末,曾璜成为《中国摄影》 “文摘导读”栏目的主持人之一,介绍国外最新的摄影资讯。2001年缪晓春归国后就在《中国摄影》杂志推出了《当代德国摄影艺术家系列访谈》,贝歇夫妇、古斯基等当代德国摄影的重要人物第一次在国内摄影界集中介绍;2008年至2009年在美国学习期间,年轻学者徐婷婷在《中国摄影》上连载 《北美当代摄影艺术家访谈》, 采访了12位在美国当代摄影不同发展阶段极具代表性的摄影家,最后结集成《出龛入龛》一书;2012年留学德国卡塞尔美术学院摄影系的唐晶在《中国摄影》上推出《德国当代摄影大师系列访谈》介绍德国当代摄影体系中重要的摄影家和作品,2015年留学英国的何伊宁和留学美国的刘张铂泷同时在《中国摄影》分别推出了《当代英国纪实摄影家系列访谈》和《美国当代摄影艺术家系列访谈》,另外近年来沈玮、缪佳欣、塔可、陈哲、王岩、黄东黎、张文心、朱岚清、陈萧伊、范顺赞、德戈金夫、张立洁、杨圆圆、陈萧伊、连芷平、祖宇、杨晨,以及中国台湾的郭力昕、陈学圣等有过留学经历的摄影师、学者的重要作品都曾在《中国摄影》上大篇幅刊发。
有什么想法跟大家交流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