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官方推荐,从入门到精通,王建军、谢墨、傅兴、沈绮颖、楚利彬、Jacky Poon等摄影大师鼎力支持。
编辑推荐:
国内权威的A7系列微单相机摄影书,不仅提供实用、专业的技巧技法,更提供来自于知名摄影师的摄影思维,并甄选了来自于全球的优秀摄影作品,每一章都包括知名摄影师的面对面访谈内容,让你近距离了解摄影师的拍摄思路和器材选择方案。
作者简介:
赵嘉,从事摄影及传媒相关工作。作为摄影师和摄影指导,与多家欧洲和国内的人文地理、时尚类杂志及相关机构合作;同时为媒体及高校进行摄影培训;长于纪实和报道专题,并喜欢尝试关于影像的各个领域;作为摄影器材领域的专家,文章见诸于各摄影刊物。作为多部热销图书的作者,创作的书籍涉及多个领域,近年出版的书籍包括:《兵书十二卷》《摄影器材》《那时西藏》《EOS王朝》《佳能镜界》《Redemption》《一本摄影书》《经典尼康》《光的美学》《上帝之眼:旅行者的摄影书》《通往独立之路:摄影师生存手册》《摄影的骨头:高品质数码摄影流程》。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系统介绍、解析索尼A7系列全画幅微单相机的技术技法书。书中通过对不同领域多位一线摄影师的采访,从职业摄影师的实际使用角度对不同的机身和镜头进行深入解读,力求从每一段谈话的细节中抽丝剥茧,为你解开摄影师工作中的器材秘密。本书还囊括了现已发布的几乎所有A7系列器材和重要的相关附件,同时提供最权威的器材测试、实用建议以及搭配参考,真正帮你一本书玩转全画幅微单。
本书适合摄影爱好者、器材发烧友、职业摄影师,以及摄影相关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目录
第1章 我为什么偏爱微单 1
1.1 前A7时代 2
1.2 A7之惑 3
1.3 独树一帜的A7RM2 8
1.4 我为什么偏爱A7RM2 11
第 2章 沈绮颖与纪实报道 17
采访:对话沈绮颖 18
微单的崛起 32
2.1为什么使用单反相机 33
2.1.1单反相机的优势 33
2.1.2单反相机的劣势 35
采访:小巧便携是摄影师的需求 37
2.2为什么使用微单相机 40
2.2.1微单相机的优势 40
花絮:微单拥有更多可能 43
2.2.2微单相机的劣势 43
花絮:职业摄影师对于电子取景器的看法 44
花絮:赵嘉的微单电池解决方案 46
2.3微单相机与旁轴相机 47
2.4新器材推动着摄影术的进步 50
第3章 王建军与风光摄影 65
采访:对话王建军 66
A7系列微单的进化 76
3.1画质 76
3.1.1极致的画质表现 76
3.1.2背照式影像传感器 76
花絮:赵嘉关于背照式CMOS使用评述 78
花絮:噪点的来源 81
3.1.3主流画质呈现 82
花絮:关于RAW压缩算法 84
3.1.4多面能手 84
花絮:关于静音功能 88
3.2对焦性能 88
3.3五轴防抖 89
3.4综合性能 91
花絮:A7系列到底买哪台? 93
第4章 谢墨与艺术摄影 103
采访:对话谢墨 104
微单系统的搭建 114
4.1初次购买A7的建议 115
4.1.1风景&日常生活 115
4.1.2扫街&抓拍 116
4.1.3自然生态&野生动物 117
4.1.4人像&纪念照 118
4.1.5生活达人 119
花絮:赵嘉的个人意见 121
4.2什么是相机系统 121
采访:爱摄影使用什么存储卡 124
4.3你需要什么 124
4.3.1存储卡 124
4.3.2电池 125
4.3.3滤镜 125
采访:摄影师们都使用什么摄影包 126
4.3.4摄影包 126
花絮:赵嘉的摄影包推荐 127
4.3.5三脚架 128
花絮:如何选择一款靠谱的国产三脚架 129
采访:摄影师们都使用什么三脚架和云台 129
4.3.6背带 132
花絮:赵嘉的背带推荐 132
4.3.7快门线 133
花絮:张千里如何离机拍摄 133
4.4你可能需要的其他附件 134
4.5多平台系统搭配 135
第5章 傅兴与建筑摄影 143
采访:对话傅兴 144
相机菜单设定秘籍 154
5.1初次使用设定攻略 154
5.1.1打开相机先设置这些 154
采访:沈绮颖如何进行照片管理和备份 156
5.1.2可选相机设定 160
5.2索尼A7系统的进阶设定 161
5.2.1对焦模式设定 161
5.2.2对焦区域选择 163
花絮:赵嘉的对焦小技巧 165
5.2.3棚拍对焦设定 165
5.3白平衡设定 168
5.4拍摄模式设定 169
5.5自定义按键的设定 169
5.5.1常规的设定方法 169
5.5.2转接手动镜头的设定方法 170
5.5.3视频拍摄设定方法 171
花絮:摄影师们如何设定自定义按键 172
花絮:摄影师对于索尼Batis和ZM系列镜头的讨论 183
第6章 张千里与旅行摄影 187
采访:对话张千里 188
A7系列的镜头转接 200
6.1“万用的数码后背” 200
6.2转接的优势和劣势 200
6.2.1优势:充分运用镜头 200
花絮:专业镜头的转接使用 201
6.2.2劣势:匹配性差异明显 202
花絮:转接环的选择 202
花絮:峰值对焦可靠吗? 203
采访:摄影师们对于峰值对焦的意见 204
6.3单反镜头转接 206
6.3.1转接单反镜头的优势 206
6.3.2转接单反镜头的劣势 206
花絮:使用转接环时的注意事项 207
6.3.3转接佳能卡口镜头 207
6.3.4转接尼康卡口镜头 207
6.3.5转接索尼A系列镜头 208
采访:超长焦镜头并不适合转接使用 212
花絮:赵嘉观点,灭门还是转接 212
6.4旁轴镜头转接 213
花絮:老镜头的转接及存在的问题 214
6.5其他推荐镜头 214
花絮:黑科技旁轴镜头自动接环 215
第7章 JACKY与视频拍摄 223
采访:对话Jacky Poon 224
微单的视频拍摄 236
7.1微单小成本视频拍摄的优势 237
花絮:码流与视频画质 237
7.2索尼视频技术的延伸 238
7.2.1视频宽容度 238
7.2.2果冻效应的抑制 239
7.2.3 4K拍摄性能 240
花絮:4K是什么? 241
7.3视频拍摄选择A7RM2还是A7SM2? 242
7.4高品质视频工作流程 244
7.5视频拍摄的核心元素 244
7.5.1编码格式 244
7.5.2采样模式 245
7.6视频工业流程 246
7.7视频制作中重要的附件 248
7.7.1话筒 248
7.7.2云台 248
7.7.3三脚架 248
7.7.4其他摄像套件 249
第8章 微单极限挑战 255
8.1带上微单去珠峰 256
采访:对话楚利彬 257
花絮:低温下相机的使用注意事项 261
8.2带上微单走向深蓝 270
采访:对话孙少武 270
第9章 与毕远月闲聊镜头 291
采访:对话毕远月 292
赵嘉谈索尼A7系列镜头系统 297
第10章 微单相机的高阶应用 313
10.1 微单轨相机 314
10.2 我和微单轨 317
10.3 微单轨配什么镜头 318
10.4 关于全画幅接片更多的信息 326
10.5 如何拍摄后组接片 326
花絮:关于三脚架和云台 328
花絮:如何精确校正红移或色偏 330
花絮:如何使用Lightroom接片 332
器材目录
机身推荐
索尼A7RM2 54
索尼A7M2 138
索尼A7SM2 252
索尼RX1:一种对摄影师的解放 174
镜头推荐
变焦镜头
Vario-Tessar T* FE 16-35mm F/4 ZA OSS 96
FE 24-70mm F/2.8 GM 282
Vario-Tessar T* FE 24-70mm F/4 ZA OSS 99
FE 28-70 mm F/3.5-5.6 OSS 309
FE 70-200mm F/2.8 GM OSS 284
FE 70-200mm F/4 G OSS(SEL70200G) 140
FE 24-240mm F/3.5-6.3 OSS 306
花絮:毕远月谈FE 24-240mm F/3.5-6.3 OSS 307
电影镜头 FE PZ 28-135mm F/4 G OSS(SELP28135G) 252
定焦镜头
FE 28mm F/2 288
Sonnar T* FE 35mm F/2.8 ZA 178
Distagon T* FE 35mm F/1.4 ZA 62
Sonnar T* FE 55mm F/1.8 ZA 56
FE 85mm F/1.4 GM 280
FE 90mm F/2.8G OSS 微距镜头 286
副厂镜头
蔡司 Batis 25mm F/2 179
蔡司Batis 85mm F/1.8 181
蔡司Loxia系列镜头 218
微单的崛起
自从2013年索尼推出首款全画幅微单相机索尼A7/A7R,我们的日常拍摄就多出了一个值得考虑的备选方案。虽然初代全画幅微单在许多细节方面依然有相当多不可忽略的小问题,它并不适合所有的项目拍摄。但是当一年后第二代A7上市时,特别是A7RM2上市之后,整个市场的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微单相机与单反相机之间的性能差别又进一步大幅度减小,特别是在画质表现和体积轻便性上更是有所超越。
我们身边的摄影师,当然也包括我们,都认为一台高画质的A7RM2,已经能够满足绝大多数的照片拍摄需求,同时在许多场景下它的画质和适应性上甚至超过了单反相机。虽然单反相机依然是许多摄影师默认最为适合进行工作拍摄的摄影器材,但越来越多的职业摄影师也纷纷开始尝试使用微单相机作为辅助相机来拍摄。甚至也有不少拍摄纪实、报道题材的摄影师开始尝试完全使用微单进行拍摄,这也与不同类别题材差异化的拍摄需求有关。
当你看到这本书时,我们并非要说服你马上抛弃手上的单反相机,拥抱微单。事实上,我们只是在陈述一个当下正在发生的技术进化,以及未来会面临的改变。
有什么想法跟大家交流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