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春晚苦难的荷赛以及变化中的观众

影像 王江原创2016-02-24

  2016年当地时间2月18日,第59届荷赛(世界新闻摄影大赛)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公布了今年的获奖名单。不出所料的围绕这一结果又出现了众说纷纭的局面,有人叫好也有更多人对荷赛的血腥口味提出质疑。这不免让人想起刚刚结束的春晚,网络上的舆论也把这台有着30多年传统的晚会推上了风口浪尖。这之间的相似之处在哪里呢?

年度图片奖“Hope for a New Life”,摄影师:Warren Richardson,澳大利亚,自由摄影师一名难民男子将孩子穿过铁丝网送给另一边的同伴,匈牙利边境,2015年8月28日。这张照片同时也获得“焦点新闻”一等奖。

  荷赛的评委和春晚的导演大概面临同一种焦虑感——众口难调。而且他们焦虑产生的背景原因也颇有几分相似——传媒太过于发达了。是啊,地球通过社交网络的联结变得越来越小,前一分钟发生在巴黎的枪击案,可能塞纳河畔的人还未知晓,在朝阳区的网络空间里已经沸腾开来。这看似天下大一统的局面之下其实每一个人都孤独的狂欢着。曾几何时,中国的乡村之中,只会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场合播放露天的电影,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乡亲们,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世界观都保持着和邻居高度的一致,例如鬼子都是贼头贼脑,好人必须浓眉大眼。但如今这种情况逐渐的瓦解了,任何人都有权利对看起来“正常”的信息发表“不正常”的言论,因为这里宣判“正常与不正常”的权利已经下放到每一个人头上,在网络空间中大行其道的“吐槽”文化正是这种现象的表征。


突发新闻类单幅三等奖 Niclas Hammarstr 看着这画面是不是似乎闻到了浓浓的血腥味?

  逐渐走进信息化时代的过程春晚用了33年,荷赛则历时59年。它们在诞生的当初在各自的领域都处于权威地位,所谓的权威不过是在多数人心中种植下一种普遍的信念,对于大众心理学有过深入研究的古斯塔夫·勒庞在其著作《乌合之众》里对普遍的信念有过描述“用一时的意见影响群众的头脑不难,想让一种信仰在其中长久扎根却极为不易。不过,一旦这种信念得到确立,想要根除它也同样困难。”可能正是由于习俗的惯性,我们在瓦解“权威”的同时又迷信着既有的“权威”。于是我们期许,期许着“权威”的经营者们能给我们带来心灵合拍的结果。但是自由一旦被给予过就很难收回,我们口味越来越细腻复杂的今天很难接受这世界太幸福或者太苦难的简单二元论。这大概也是春晚导演和荷赛评委不得不面对“吐槽”的重要原因。


普通新闻一等奖 摄影师:Mauricio Lima,巴西。一名医生正在检查一名16岁 IS 士兵的烧伤,叙利亚。 这照片真让人不忍直视

  其实从这两届荷赛获奖的年度照片来看,荷赛在试图做出改变,尤其是2014年的那一幅,在海边举手机的移民景象唯美到让人误以为是手机的广告。这就好像猴年春晚上冯巩把大量的网络用语堆砌在小品里,这大概都是一种下放身段的姿态,但是好像“然并卵”。

  荷赛虽然评出来不那么重口味的年度照片但是整体的气质仍然充斥了血腥和暴力,以至于我们的编辑在发布相关图集的总是眉头紧锁。每次阅读荷赛的照片总让我想起著名的文化批评家苏珊·桑塔格的一本书《旁观他人之痛苦》,桑塔格在书中提到的现象是“通过摄影这媒体,现代生活提供了无数机会让人去旁观去利用——他人的痛苦”她在书中追问:充斥在生活中的战争影像,究竟是“记录了”战争的原貌,还是“建构了”灾难的神话?究竟是激起我们对暴力的深恶痛绝,还是磨平我们出自良心的正义感?

  旁观他人之痛苦究竟是为了谨记教训,还是为了满足邪淫趣味?究竟是要我们对生命中不能挽回的伤痛感同身受,还是让我们变得麻木不仁?桑塔格认为,照片不能作出“战争是地狱”、“这场战争全无必要”的说明。她强调,这是文字要去做的工作。


突发新闻类组图二等奖Roberto Schmidt 《雪崩》

  荷赛是新闻摄影的至高盛事,它是新闻摄影记者的殿堂,在我们不能到达的地方,新闻记者负责用影像的语言把世界翻译给我们听。我们或许给摄影记者赋予了过高的责任感,照片作为现实世界的一张切片,本来就具有解读的多义性,摄影记者试图通过自己的认识将读者所理解的意义导向到他心中的本意,但是这经常是徒劳的,摄影记者经常面对从天灾人祸到文化政治的种种局面,而且新闻的时效性和兄弟媒体的竞争意识经常要求记者们以“短平快”的方式对事件快速做出判读。这样的节奏也许跟移动互联所带来的碎片化阅读方式相契合,快节奏的现代人倾向于在短短几百字或者寥寥数张图片中判断“谁是好人谁是大灰狼”,但是遗憾的是真实的世界从未如此的简单……


日常新闻一等奖摄影师:Kevin Frayer 加拿大一名男子正在燃煤的火力发电厂外运送货物,中国山西。

  话虽这么说但并非有意诋毁摄影记者的辛苦,可以想象的是照片的惨烈程度与摄影记者工作的辛苦程度成正比。照片在传播中信息的衰减与误解也并非是他们的本意,这是由摄影的媒介属性所决定的。在意义丰富的海量照片中(编者注:本届荷赛一共收到来自128个国家,5,775名摄影师的82,951张作品)去选择“之最”可以想见是一项多么纠结的工作,而荷赛评委的任务就是如此。本届荷赛新闻组的评委会主席由法新社的摄影部主任弗兰西斯·科恩(FrancisKohn)担任,其他包括中国评委黄文在内的诸位评委履历也都耀目不凡,但是这与评委的资历、人数和口味都无关,那些受过专业训练的眼睛是以新闻摄影的内部逻辑来评判影像,从“5W”原则到象征意义,我们可以相信评委们综合考量的良苦用心,从专业上考量最终选出的结果也无可挑剔,但是这结果的意义发生了改变,奖项除了给获奖者以荣誉给普通人以谈资还能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意义呢?其实荷赛的问题意识还是非常的强烈,那些战乱、贫穷、环境污染等不公平现象依然在地球上肆虐,我个人倒是更加关注荷赛的奖项能够给发生问题的地区带来改变的动力,例如本届荷赛两位获奖中国摄影师的作品都反映了在天津所发生的事件,如果这个奖项给天津的环境和安全制度带来提升,那才真是荷赛给我们带来的福祉。


普通新闻三等奖 摄影师:陈杰 中国 从空中俯瞰天津港化学品爆炸事件现场,天津。


当代问题一等奖摄影师:张磊 中国 雾霾笼罩中的城市,中国天津。

  到2016荷赛已经是花甲之年,其实它本身一直变化不大,但是问题出在观众变了,每一个个体都在错综复杂的信息社会中构建自己的世界观,荷赛不再是一种普遍信念,对于新鲜的头脑来说它更像一种教条,但是不能否认的现实是我们在推翻它的同时也在形成新的教条,然后一定会有更新鲜的念头去推翻它,这样的折腾没有什么不好,体系的建立——瓦解——再重建不就是人类历史的一个简写吗?

  对此,古人早就云了:长江后浪推前浪,把前浪拍死在沙滩上!

最新评论(25)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评论

热文推荐

热帖推荐

25

分享至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