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纪实到艺术 读《摄影之后的摄影》有感

影像 叶琳娜读者稿2015-05-11

摄影是一部史诗。

摄影的普及,到如今已经到达一个全民化的阶段。在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人们掏出手机就可以拍摄下照片,随时随地性已经可以让我们成为拍摄者,简单的设备不仅可以让大众成为“艺术创作者”,也可以成为“事实记录者”。由傻瓜相机和数码相机所开启的这样一种人人都可手动的摄影文化,无疑是视觉文化史上革命性的变革。


邱志杰《摄影之后的摄影》

可在1839年,摄影刚刚诞生的时候,尼埃普斯还需要进行8个小时的曝光,才能将窗外的风景记录下来;直至1888年,柯达公司才改进了技术,制造出新型感光材料。这在摄影出现后的一百多年里,技术更新的如此迅速,从湿版技术印刷到现在的数码技术,满足了大众对影像能够即时观看的需求;但摄影的“风波”不断,大众的探讨从摄影到底是艺术还是记录“证据”的工具这个命题还在继续;同时摄影流派从高艺术摄影画意摄影到如今的当代摄影,在如今的柏拉图的洞穴里,估计连苏珊桑塔格都很难分辨出,我们看到的是事实,什么是真实投射出来的事物。


邱志杰

在我看来,就如同邱志杰所说的,摄影的尊严在于纪实。摄影并非只是一个记录工具。


尼埃普斯《窗子外的光景》

尽管,在人类的各种社会活动中,摄影并没有过多的发挥它的艺术性,旨于在新闻报道、人口普查、人体学、医学等等领域中发挥它的作用,但是,这些不仅仅是构建起来的是摄影的记录性,更多的还带有时间的存在。也就是说,摄影的科学相对客观的条件造就了它本身最有力量的东西就是记录时间,古希腊人早就说过,“你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水,因为新的水不断流过你的身边。”这也是在强调摄影的瞬间性。在这种既能记录时间又能抓住时间的工具里,摄影的最重要的尊严就在于它的纪实,用它所带有的纪实性来谱写这段时间的史诗。

不管如何,在经历了这么多话语风波之后,摄影想要摆脱被讥讽为“一部鹦鹉学舌的历史”,今天的观念摄影只是这个自我拓殖的话语进程中的合理延伸。而在当代影像中,观念摄影占据很大的一个地位。

展开全部内容

最新评论(2)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评论

热文推荐

热帖推荐

2

分享至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