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著名摄影师艾瑞克•瓦利精选作品集
摄影作品具有极强的珍贵的资料性,记录最原始且极其罕见的生活方式
镜头背后的百余幅珍贵图片揭密行走在世界边缘的人们
作者简介
生于1952年的艾瑞克•瓦利,原本是木器工人的学徒。18岁那年,他放弃了一切,骑马穿越阿富汗,后来,选择定居在加德满都。出于对喜马拉雅山脉深深的爱恋,他成为了拍摄这座神山的著名摄影人之一。
与《地球》、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生活》《巴黎竞赛》合作拍摄的系列作品以及《蜂蜜猎人》和《黑暗中的猎人》使他享誉世界。他还参与拍摄了两部纪录片和一部著名故事片,即1997年发行的《喜马拉雅》。
曾拍摄著名纪录片《喜马拉雅》(Himalaya - l'enfance d'un chef)。该片由法国、尼泊尼、瑞士和 英国4国合作,历时9个月拍摄的剧情与纪录大片,曾入围第72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提名以及2000年欧洲电影最佳摄影奖提名,并于当年获得了恺撒最佳摄影奖和音乐奖。
编辑推荐
罗伯特•卡帕说过,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离炮火不够近。因此想要得到完美的拍摄作品必须与相片上的主角们一起冒同样的风险:时而沿陡峭的悬崖而下,时而去追猎熊,时而逗留在高处的竹尖上,一方面,摄影师和他的主角们身体上的接近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赢得他们的信任,与他们同甘共苦,完全了解他们的生活。
了解摄影的朋友们可能会听说有一个摄影师特别擅长拍摄喜马拉雅山的群山,没错这个人就是法国著名摄影师艾瑞克•瓦利。30年以来,艾瑞克•瓦利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他永远是那个满怀好奇心的摄影师。
喜马拉雅的群山、神奇的蜂蜜猎人和神秘的森林公主都是他拍摄的素材。世界屋脊的蜿蜒小路有他来来回回的身影,只为寻找理想的拍摄主角,他一边学习语言,一边尽力融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中。在他心中,发现、交流、共享是3件最重要的事情。“摄影如此让我着迷,首先因为它充满人情味,”他这样说道。
在《自然的角落 探秘行走在世界边缘的人们》这本书里,艾瑞克•瓦利对100多幅代表作进行了详细的解说,讲述了镜头背后的故事,把读者带进他的摄影世界。阐明自己的创作动机、拍摄背景、摄影技巧的选用或者取景的方法,这是对过去拍摄历程的回忆,也是对未来摄影事业的憧憬。
内容提要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著名摄影师艾瑞克•瓦利精选作品集
摄影作品具有极强的珍贵的资料性,记录最原始且极其罕见的生活方式
镜头背后的百余幅珍贵图片揭密行走在世界边缘的人们
《自然的角落 探秘行走在世界边缘的人们》收录了来自法国摄影师艾瑞克•瓦利摄影生涯30年中最精彩的作品。
他曾游历过世界上很多国家,对喜马拉雅地区尤为感兴趣。他始终坚持用自己的方式融入当地生活,展现出那些古老的地区人们最原始的状态以及最神秘的生活。
同时每一张图片都配以剪短的故事性的文字,让读者深刻体会到“镜头背后”摄影师所传达的真实感受。试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跟随大师的脚步,一起探索大自然里最神秘的角落。
《自然的角落 探秘行走在世界边缘的人们》中包含七个大专题来介绍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方式,其中包括:马尼•拉勒:蜂蜜猎人、“喜马拉雅之巅 车吉、邦吉及其他人”、运盐队、塔鲁,森林公主、拉吉人、“艾皮、萨哈、黑暗”、“不丹、印度、尼泊尔”。
图文中你可以看到完全不同于你现在生活的地域那里的人们不一样的生活方式,照片色彩鲜艳,深入人心。相信是你了解行走在世界边缘的人们的最好方式和途径。
前言
致一直以来支持我的人:感谢你们的信任,为我的灵感插上飞翔的翅膀。
十三岁的时候,父母送给我一台柯达相机作为圣诞礼物,至今我还记得混凝纸包装盒的模样。这份礼物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它触动了我敏感的神经,惊喜之余,我感动得热泪盈眶。
1986年,在堪培拉发表了几篇作品,之后我便一心想投身于摄影事业。那时我还是借住在一个朋友家里,他收集了四十年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整整齐齐地码放在地下室的书架上。我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些杂志的研究中:我坐在地毯上,认真观察分析这些图片,试着寻找图片被选中的原因,图片衔接的线索,以及排列顺序和逻辑关系和图片大小的不同等级。为什么这幅图片能打动我?作者赋予了它怎样的情感,布局和色调又传达了怎样的信息?摄影师用的是哪种镜头,什么样的摄影技巧?观察自己周围的环境,能不能找到一些与书中主题相关的场景和人物?他是如何融入到场景中去的:是把自己当作幸运的过客还是终有一天会死亡的普通人?我如饥似渴地研究这些杂志,在不知不觉中,已过去三天三夜。
1988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首次采用“蜂蜜猎人”系列作为封面报道。我是不是就此成为职业摄影师了?通常,职业摄影师用几个星期、最多两个月的时间来做报道。而我的每个大型报道都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重新翻开记事本,我发现自己从未乘飞机直接到达过拍摄的地点进行拍摄。是的,我总是把拍摄的过程当作一次冒险,一次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还有什么比这更惊险吗?探索完毕,才轮到徕卡出场。
海尔韦•马蒂尼耶是我首次合作的编辑,他想跟我合作出版一本“巨著”。那年我27岁,别人跟我说每年冬季,成群的牦牛会从西藏穿越喜马拉雅到尼泊尔山麓地区去寻找新的盐巴和食物,我想去追寻牦牛的足迹,所以并没有给马蒂尼耶肯定的答复,担心没有出书的时间。在喜马拉雅地区,我在山谷间反复寻找,却没有见到一头牦牛的踪影,而且我还差点因为伤寒丧命。身心俱疲加上经费不足,我中断了这次探险。在休整了一段时间后,我筹集资金,再次踏上了寻找牦牛的旅程。这一次,伴着巨大的暴风雪,我终于在西藏见到了牦牛。此次拍摄的照片发表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和《明星》杂志上,并在美国国家博物馆展出,之前提到的书也顺理成章地出版了。翻翻新出版的书,闻闻新鲜的油墨味,重温一下自己讲过的故事,我很享受这个过程。但是怀念之情还是不可抑制,一边追逐牦牛、绵羊、山羊,一边做记录、拍摄,那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
在旅途快要结束的时候,我问整个运盐队里我的老朋友天勒:“你向往什么样的生活?是像现在这样一直指挥着运盐队还是更向往春耕秋收的生活?”他回答我说:“如果我再年轻一些,我就跟着你一起环游世界。”我能遇到这样的朋友是不是偶然?我终于相信,在以前的生活中,我一直是个流浪者,一旦在家时间长了,就会坐立不安。
不管身处何方,我与同行们带着相机,四处游览。每当结束一段旅程回到家时,我便把这几个月的记忆永远保留在抽屉里,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对于摄影师这个职业来说,最重要的是报道的独创性。作为摄影师,本身就是故事的见证者,传说的讲述者。我从未想过用文字描述一个美丽的场景,因为我认为照片是最具有说服力的,用它来讲述一个故事是再合适不过的:有开始,有结局,有线索,有主角,有人物的力量和人性的脆弱及内心的追求。这个过程最让我着迷。
我记得我和活佛的相遇,一个多尔普地区的修道者,他的智慧远近闻名。我曾到修道院里看望他,远离尘嚣的纷扰,他在那里独自冥想。因为我们是隔着一扇厚重的木门进行交谈的,所以我并未见到圣人的庐山真面目。那时我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所以向他征求意见,他说:“当你面临选择时,如果你足够强大,那就选择那条布满荆棘的路吧,这样就会发掘出你最大的潜力。”如果不尝试做最好的自己,那人生的意义何在?
有什么想法跟大家交流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