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叶左右,图片社的林立以及杂志对图片故事的需求催生了大量的专题摄影师。那是一个专题摄影的黄金年代,图片社提供丰沛的资金、顶级的器材以供那些摄影师们满世界的去旅行拍摄,对摄影师的偶像崇拜就此生根发芽,那些耳熟能详的知名摄影师像明星一样被大众崇拜和羡慕着。1995年上映的电影《廊桥遗梦》更是将专题摄影师的工作状态形象化——片中男主人公罗伯特·金凯是《国家地理》的摄影师,为了题材的拍摄终日浪迹天涯,他不羁的外表和成熟男人的魅力将寂寞的家庭主妇迷得头晕目眩直至投怀送抱。这样的人物设定对于内心燥热的男性观众具有很强的杀伤力。很多刚拿起相机的爱好者都对成为《国家地理》摄影师这样的人物心有戚戚。
时间轮转到今日,数码相机的大量普及让人人摄影成为可能,对于往日的专题摄影师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冲击。接下来,不仅摄影的方式改变了,媒体的形式也在从单一的纸媒逐步向多媒体时代发展,纸媒体生存空间的日渐逼仄导致预算的大幅缩减,这会给传统的专题摄影师带来多大的影响?这个问题是我在去采访迈克尔·弗里曼(Micheal Freeman)的路上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迈克尔·弗里曼(Michael Freeman)是来自英国的摄影师及摄影畅销书作者,在 40 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弗里曼主要专注于旅游纪实报告文学领域。其发表刊登的作品遍布全球各大刊物,其中包括《时代周刊》(Time- Life)与《德国国家地理》杂志(GEO)。在与《史密森尼》杂志 (Smithsonian)30 余年的合作中,弗里曼为其在全球各地拍摄了40多组图片故事。可以说在弗里曼从事摄影的40多年里有一大部分都处于专题摄影的黄金年代,但是当我们在咖啡吧面对面坐下时,弗里曼开门见山的说在专题摄影方面自己的处境大大不如之前了。“杂志都没钱了,他们宁愿在当地找摄影师也不会给我们支付差旅费用”弗里曼如是说,但是表情却是相当的轻松,我知道他的轻松不无道理——弗里曼从很早开始就将自己的工作中心分流了一部分到画册出版以及摄影教育之上,他同人民邮电出版社合作出版的《摄影师的视界》、《摄影师的洞察力》、《摄影师的思想》等几本摄影书一直被中国的摄影爱好者所热捧,可以说在中国他的出版物的知名度比他的摄影更加有名。
最新评论(11)
查看全部